天堂还是地狱?Amazon 公司的御人之术!(上)

创见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源: Nytimes 译文创见首发 由 TECH2IPO/创见 花满楼 编译 转载请注明出处

创见干货: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月之暗面,管理哲学上的丛林法则。

人们往往总是会将科技企业与很多美好的工作场景联系起来。程序员们一个个脚踩拖鞋,身着睡衣,在拥有着巨大落地窗的办公室里快乐工作。身边是无限量供应的咖啡、零食和水果。再多走几步,会看到游戏房和健身室。然而,这只是人们的想象而已。

Amazon 公司作为数字科技圈的领军企业,走的是完全相反的路子。每一位员工在公司里面都经受着各位难以想象的考验。而在这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管理哲学下,Amazon 公司的业绩扶摇直上。

于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浮上心头:Amazon 公司的御人之术,它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


Peter 最近失眠了。正如《搏击俱乐部》的主人公一样。

有无数次,他都想像那部片子的台词:对着他的上司说出这样的话:「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很小心眼前这个说话的人。他很可能非常危险,他会随时大闹每间办公室,拿着半自动的卡宾枪,杀光身边的每一个同事!」表情参考下图:

但是这也只是想想罢了。第二天,他还是得在刺耳的闹铃声中醒来,一边狼狈地打着领带一边汇入那汹涌的上班人群,然后准时在早上十点,再次目睹一个从领导办公室走出来的员工,双手掩面暗自在角落哭泣。

黑暗里,只有钟表的滴答声陪伴着他那烦躁不安的情绪,回忆指向了他应聘 Amazon 公司的那一天……

新兵入伍

「在这里,你们要把《领导力守则》揣在怀中,细细研读!在这里,你们要把在过去的公司所沾染的那些坏习惯彻底抛弃!」人力资源的招聘干事此时俨然是一名严厉的教官,背着手来回巡视着站成一排的新员工,Peter 就在其中。

Peter 的手上握着一叠卡片,这就是他们反复提到的《领导力守则》,一共 14 条内容。当他一条一条读下去的时候,当时懵懂无知的他完全不知道这每一条将对他日后的工作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新员工入职培训的过程中,新人们会争相回答各种问题。胜出者往往会授予一个特别的称号:「我是怪咖!」(I am peculiar),新人喊起这个口号,响亮而骄傲。同样,Peter 当时还是不会明白这个称号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意味。

Amazon 公司,这个被全球消费者津津乐道于嘴边的科技巨头,正在以一种外人看不见的方式管理培训着员工。人们往往将一个科技公司与「宽松的工作氛围」、「人性化的管理」、「穿着拖鞋和睡衣就来上班」、「享用不尽的咖啡和水果」联系在一起。当然诸如 Google 、Facebook、Twitter 这样的公司也许和这些词沾上一点关系,但是 Amazon 公司却是例外。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考核、运营管理上面,他背过身去,将自己裹了个严严实实,所有员工都要跟公司签署保密协议,就连最低级别的员工也不例外。人们往往都对他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举措赞叹不已,比如它搞的什么无人机递送服务,又或者是仓库里面安置了可以自动装卸货的小型机器人,但是人们往往不知道它在企业内部,存在着与众不同的,残酷的竞争法则。

(图注:新员工入职的第一天。每个星期一,他们都要集体接受培训。)

本文并不是要去批判,只是展现科技公司的另外一种面貌。这其中并不存在是非对错的讨论,毕竟,Amazon 正是利用这样的御人之术,让自己真正成为了一个「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出售任何东西」的世界性交易平台。就在上个月,它成为了美国最具价值的零售商,以市值 2500 亿美金高居榜首,让沃尔玛都相形见绌。而 Forbes 认为 Amazon 的贝索斯先生是世界上财富排名第五的富豪。

今天,我们就走进 Amazon 公司的内部,一探究竟。

登月计划,配得上非常规手段!

Amazon 招聘主管 Susan Harker 表示:「我们这家公司是有着宏伟的志向,其中蕴含着震惊世界的科技创新。当然要实现这一切肯定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非常规的目标当然需要非常规的办法才能实现。就好像我们在做一次登月计划一样。」

本文采访了 Amazon 公司 100 多位现任的员工(不透露姓名的前提下)以及离职的员工。他们来自于领导团队、人力资源部门、市场营销部门、零售部、工程部、所涉及的项目从 Kindle 到零售递送再到最近新款手机的发布。他们都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形容了 Amazon 与众不同的用工机制。

其中很多人都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够在 Amazon 中待下来, 那是因为公司认为已经成功地将他们逼至极限,然后突破了这个极限。正是这样一个标准成为了公司选拔人才的依据。

从本质上来说,Amazon 公司和其他公司没有什么不同。它只是在如今这个加速轮转更替的时代中适应的更好些罢了,它做到的是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将生产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层面,只是采取的方式非常的冷酷无情。它刻意地在员工之间制造竞争气氛,不断地逼迫员工使出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本身,要求员工一天随时待命,一旦有邮件没有做到及时回复,立刻电话就拍马赶到,领导会在电话中非常严厉的质询原因。领导的办公室里经常会走出来被骂的哭出来的员工。一旦有员工患有慢性疾病、癌症,又或者刚刚经历了一次流产,公司会立刻换上冰冷的面孔,将他们扫地出门。很多员工都声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并请来律师准备起诉 Amazon。但是律师们也觉得无奈,他们很明确的指出来:「不公平是不公平,违法是违法,这两者是要区别对待。」

简而言之,公司推行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这里,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了一片丛林。

其实在新员工在踏入这片「丛林」第一天,公司已经将真相摆在员工的面前了。公司会给出一个通讯录,上面写着上司的电话。人们可以私下里偷偷给领导发短信,打小报告。甚至于公司在给出这个联系方式的时候,还使用了一个样板例子:「我个人觉得他对于工作缺乏主动性,在公开场合抱怨工作,而且这些工作还都是一些琐碎的任务。」

严格的管理哲学背后是数据与逻辑

其实,贝索斯在很早之前就采取了这种管理办法。并且,他在 2010 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演讲中回忆起来这种价值观是怎么形成的。当时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祖母喜欢吸烟。他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于是尝试让祖母戒烟。但是他采取的办法并不是诉诸于感情,他只是做了个算数。他算了一下,祖母每吸一口烟就能少活几分钟,然后按照目前吸烟的频率。十岁的他非常斩钉截铁的给祖母说道:「你现在已经因为吸烟,少活了九年寿命了。」听到这个总结,祖母难过的流泪了……

十几年之后,他创办了数字科技巨头,也是完全建立在如此冷静理性的逻辑基础上的。他将所有人的行为都通过数据来展现出来,把所有人的能力都逼至极限,通过冲突来让竞争最大化 。当然,他对数字的迷恋还跟他曾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于一家金融公司 D.E.Shaw 工作有关。正是这家金融公司利用某种算法颠覆了华尔街的认知,在每一笔交易中获取到了最大的利润。

根据老员工们以及合作伙伴们的回忆,贝索斯在 1994 年创办 Amazon 的时候就已经给自己订下了信条: 一定不能让官僚主义、铺张浪费、工作懈怠这些东西渗透到自己的这家公司内部。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对公司文化建设上面投注了相当大的精力和心血。Amazon 跟其他公司不同,一般来说公司往往在企业文化上面表述的不是很清楚,往往很模糊,而 Amazon 公司有着自己的信条、规矩、甚至是仪式。公司在招聘的时候,员工们在开会的时候,甚至在中午吃工作餐的时候,有些话是必须常常被引用的。甚至于员工回家还会拿着这些话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他确保每个新员工入职的时候会拿到一份足够清晰的工作手册,大家很容易理解在未来该如何工作;这个工作手册同样也会非常严苛,这样才能筛选掉平庸之辈。喔天呐,平庸之辈正是贝索斯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

这个手册就是前文所提起的「领导力守则」。

(图注:Amazon 的新人欢迎会)

「领导力守则」

「领导力守则」构建起来了一个「精英员工圈子」(参见第五条:雇佣并发展最棒的人才),这些精英员工彼此都会给予对方更高的期待值,不断地让自己再为公司付出一些,再努力一些!每个人都对公司拥有某种程度上的「所有权」(参见手册第二条),来深深「植根于」(参见手册第十二条)公司内部,去寻找那些能够纠正错误的机会和想法,在店主没有张口提要求的时候就发现新的服务形态!

在 Amazon,一个理想的员工应该是一位有着韧性和速度的「运动健将」(参见手册第八条),其表现能够被衡量出来,其能力会超越一切,突破「极限」(参见手册第七条:去想的再勇敢一些!)

贝索斯在 1997 年致股东信中这么写道:「你可以工作时间很长,工作很努力,亦或者是很聪明。但是在 Amazon,你不可能只在这三者中实现两项。你必须三者全部都给公司展现出来!」那个时候公司还只是一个单纯的线上书店,在招聘的时候贝索斯已经直言不讳地给应聘者敲了警钟:「在这儿工作可不是那么轻松如意的。」贝索斯在 2003 年的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不会让 Amazon 变得跟微软一样,成为一个乡村俱乐部!如果我们要搞的跟微软一样,分分钟我们就要走向末日。」

如今的那些互联网科技巨头,比如 Google 和 Facebook。他们都会给员工提供健身房、免费的工作餐还有各种福利。甚至于在结婚后,还给员工的老丈人丈母娘准备了一笔零用钱!Google 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做的是全面照顾好你的一切。」那么 Amazon 呢?

它不会把给员工提供福利视为重点。相反,只有那些成功的中层经理才能够从不断飙涨的股价上面得到分红,而 基层员工只能不断恪守「一切从简」(参见手册第九条)的精神,无论是办公用品又或者是电话费,甚至于出差的费用都是员工自己掏钱包来支付。 当然别人家公司所提供的免费工作餐,或者定时的小吃点心供应,作为 Amazon 公司员工的你那是想都别想了!Amazon 公司的工作全部指向如何尽一切可能的让客户获得满意(参见手册第一条),要让递送服务快的如同雪碧打开的那一刹那、又或者是自拍杆闪光灯亮起的那一瞬间一样!

什么?你说的「和谐」是什么东西?能吃吗?

在贝索斯的眼中,「冲突」是能够带来「创新」而在很多公司眼中备受重视的「和谐」,在他那里只会换来一声冷笑 。「和谐」只不过让大家你好我好,真正带有批评性的尖锐意见,以及与之伴随的创新是无法获得的!这就是他的价值观。

人力资源部门副总 Tony Galbato 在邮件里曾经这么写道:「我们很容易滑向大家打成一片的友好气氛中,这样一来,真正尖锐的,带有建设性的意见是无法出来的。大家都不好意思反驳对方,没有争论,我们得来的只有平庸的想法,甚至是错误的决策。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

当然,很多雇员也表示这样做是有好处的。贝索斯的想法真正在 Amazon 公司上得到了贯彻。它通过压力测试,让每个人都变成了最投入、最犀利的同事。大家在一起共事,都觉得对方是这辈子见过的最拼命的员工。领导力手册中诸如「永不停歇」以及「没有什么任务是不重要的」这样的话确实指引了一些人。刚刚到公司的新人同样也能给公司带来极大的成绩。就比如在 2013 年提出的用无人机进行递送服务的想法,这就是一名低级别的工程师 Daniel Buchmueller 提出来的。

去年八月份,Stephenie Landry,一个执行经理在开会中谈到了自己对如何缩减递送时间,如何将货物在一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内送到客户家中的想法。107 天之后,她已经在布鲁克林负责一款全新服务的开发:Prime Now。她和身边的同事们都非常信服「领导力守则」,觉得正是因为这个小册子,她们的潜力才得到真正的发挥,在市场上寻找到一个又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监控,心理分析、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在 Amazon 的仓库中,高精尖的电子监控设备无时无刻不在监控着员工们的工作情况,保证他们在每个小时都实现充分的工作量。在 2011 年,Amazon 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仓库里,工人们在超过 100 度的高温中艰苦工作,救护车就在门外等着,一旦工人们倒下了,直接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这件事使得公司备受舆论的攻击指责。也正是因为当地报纸的揭露,公司才给仓库安装上了空调。

办公室外的工人们很辛苦, 在办公室里面的白领们也不轻松。各种心理学工具、管理论、还有量化形成的数据组合在一起,不断地让上万名白领做更多的工作 。新人们刚入职的时候,会面对很多老员工看似苦口婆心的说教,奉承,还有威胁。周围的人要么不断地恭喜,要么持续地施压。

「哎呀,你身上的工作可不简单啊,这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发展。你肩膀上的责任是非常重的!」这番话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对各种职位的人说起来。不管他是负责酒水销售,又或者是测试包裹自动递送到卡车上的工程师。

这种工作氛围让所有人随时都上紧发条,面对问题时争先恐吓的回答,紧紧盯着身边的人是否会在下一秒超越自己,每个人都害怕自己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机会,都想着成为第一个回复邮件的人。 这样一来,每个人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就更加模糊掉了。 就算是在华尔街和其他一些初创公司工作过的人,到了 Amazon 之后都说在那里的工作量简直极其的大。无休无止,马拉松式的会议,就算是感恩节也还在开会。在度假的时候,很可能老板一封充满严厉苛责的邮件就到了你的收件箱,周末和平日晚上加班那都是家常便饭!

于 2008 年加入 Amazon 公司的 Dina Vaccari 表示:「有一段时间,我连续四天都没有睡觉!」她是负责把「礼品卡」销售给其他公司的。有一次,她没有打任何申请,自己掏腰包花钱雇佣了一名远在印度的自由职业者帮她搞到更多的数据,这样她就能完成更多的业绩。「我会使劲浑身解数完成业绩的!」

还有一名员工无休无止,整晚整晚地工作,她的未婚夫很担心,于是每天晚上十点的时候开车停到 Amazon 公司楼下,等她的短信接她回家。后来他们结婚度蜜月去了弗罗里达,这个女孩儿每天都在星巴克里,利用无线网络来完成工作!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的胃溃疡就开始发作了。

这个女孩儿要求我们隐去她的姓名,因为现在她所供职的公司还和 Amazon 有着经济上的往来。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本文将陆续爆料出来 Amazon 公司内部残酷的人事斗争,以及在这种外人无法理解的氛围下所爆发出来的惊人的工作效率!最后,我们还会附上截止目前,杰夫·贝索斯对本篇文章的最新回应,请别走开,敬请继续关注:《天堂还是地狱?Amazon 公司的御人之术!(下))

广告:迈出创业第一步,从足不出户 免费注册公司 开始。

标签: 企业管理学 Amazon Kindle 企业文化 杰夫·贝索斯 贝索斯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