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对社区金融已趋冷,社区O2O:无信任不金融
*本文作者王利阳
社区 O2O 热度依旧不减,此起彼伏的口号声,已让砖家吐槽的节奏有些跟不上了。这不,前几天竟然有「XX 物业」公司跟潮的更名为「XX 到家」,为的就是与社区 O2O 接轨,其背后更深层的目的暂时就不揭穿了。今天,我还是先聊下社区金融吧,前些日子看到有人说某物业靠收物业费做成了 P2P 平台,瞬间尿了。
民生、平安、交行、光大等积极推进社区金融?
在吐槽某物业公司靠收物业做成了 P2P 之前,我们还是先聊聊社区金融吧。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肯定更多。社区金融在世界范围并不是什么新鲜物,在美国已经是相对成熟的金融体系了,而在中国社区金融的发展连初级都算不上,最多只是萌芽期。中美社会结构不同导致金融产业结构不同的宏观问题我们就不讨论了,还是节约时间,直接进入正题,先来看我国的社区金融问题吧。
中国的「社区金融」近两年逐步走热,主要是因银行业开始关注「社区银行」的业务拓展。国内社区银行最早由 2010 年开始萌芽,到 2013 年中的时候迅速成为兴业、民生等商业银行的重点关注阵地,董文标更是在当时提出 3 年内全国范围开出 1 万家社区银行的目标。可到了 2013 年底,中国银监会办公厅下发《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 277 号文)之后,持牌经验问题限制住了民生的步伐。
然而很快剧情又发了扭转,进入 2014 年后,互联网金融和社区 O2O 两大概念不断受到追捧,这又坚定了各大银行尝试社区银行的决心。目前来看,民生、平安表现的最为积极,此外光大、兴业、交行,以及一些地方城商行等银行也有尝试,但此前受关注度最高的还是民生,近期平安也开始加大这社区银行方面的投入力度了。
银行业对社区金融已降温,扩张受牌照限制,居民缺乏热情
银行布局社区银行遇瓶颈不难理解:
第一,在现有的银行体系之下,公民基本都有了固定使用的银行,换行门槛比较高;
第二,一些公民的工资卡、福利卡、市民卡等与银行有合作关系,转行换卡受到制约;
第三,银行选址建社区银行时偏重中高端社区,但中高端设区的居民投资理财已相对稳定,社区银行缺乏吸引力;
第四,受牌照限制,驻人型社区银行需必须持牌,牌照发放速度慢;
第五,自助网点型社区银行无需牌照,但缺乏吸储、销售的能力;
第六,受互联网金融冲击,线下理财的作用被弱化,社区银行的运营成本相对较高。
其中,牌照问题极大的限制了各大银行布局社区银行的推进速度。从 2013 年下半年开始布局至今,平安银行已经建成此类网点 283 家,其中只有 239 家拿到营业牌照;而民生银行号称目前投入运营的社区支行及自助服务网点已超过 5000 家,但实际上更多的是自助服务网点,例如其在深圳已建成持牌社区支行 20 家,而开设的全功能自助服务网点却有近 200 家。
扩张速度受限就形成不了规模效应,自助服务网点再多也无法带来实质的金融创业营收,如此环境之下的社区金融也开始让不少银行感到失望。之前因社区 O2O 的文章与某行的地方高层聊了几句,他表示如今各银行对社区金融已有所降温。此外,很多人反映,民生已开始调整社区网点的布局,很多地方原有的社区布点正陆续退出。
银行也想成为社区 O2O 参与者之一?别怕!他们运营不行
实际上,在社区金融之外,银行也有做社区 O2O 方面的打算,「社区一卡通」正是银行欲涉足社区 O2O 的主要形式。一般的合作形式是,银行给社区免费更换门禁、车禁等,以此来保证银行卡本身的使用频率,进而拉近与居民的距离,带动吸收存款,金融服务等。此外,一卡通会与 APP 结合使用,一卡通主要起到物理效用,而 APP 中会整合一些周边商家和电商资源,通过提供更多的消费场景提高一卡通的实用性。
一切看上去都很合乎情理,社区一卡通的构思也是非常常见的社区 O2O 切入形式,银行具备完善的支付技术,这么做很理所当然,但遗憾的是银行方面并不能把招商运营部分做好,就算银行公信力可降低与周围商家的谈判门槛,可招商之后的运营才是社区 O2O 的难处所在,这个方面的工作银行显然是做不好的。
所以,对于社区 O2O 创业者而言,不必担心银行过来抢生意,他们是做不好的,反过来,我听说好几个有关系的项目都得到了地方银行的关注,甚至去年有一家打算专门为民生银行服务的团队来我这里交流社区 O2O。银行关注更多的是支付、吸储、理财、金融等业务,至于社区 O2O 的其他零售、服务等并不是他们真正想做的。
对了,还有一点,银行还有一些做社区 O2O 的基础手段,就是水电煤、物业费、电话费等等便民缴费服务,而这一块的业务基本上已被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瓜分了,银行可以做,但竞争力不强。而且,除了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之外,便民支付根本没有什么准入门卡,很多支付机构都可以做,银行想以这个作为突破口也没有什么竞争力。
其实,银行想在社区做的这些事情已基本都被瓜分掉了,他们最想做的社区金融,也在互联网金融之下显得没什么竞争力了。在社区 O2O 这个市场,最难的部分不是怎么做战略、画大饼,而是落地执行的能力,很显然银行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某上市物业依靠物业费做 P2P 赚钱了?别胡扯,业内人会笑
前些天,有人说某上市物业依靠收物业费做 P2P 平台而赚到钱了,但具体怎么赚的,如何实现的并没有介绍,只是画了个框框,忽悠了不少不明所以的读者。还是别这样了,这么说业内人会笑的。首先我不否定物业有做社区金融的潜力,而且还支持一些物业去做尝试,但依靠物业费来做社区金融就有点胡扯了。
虽然现在做一个 P2P 网站并不难,但哪家 P2P 敢号称自己盈利了?拿物业费来做 P2P 更是忽悠人,首先物业费是怎么收取的得清楚,不同的社区收费形式有所差异。有预收的、有后收的,有按月收的、也有按季度、半年、一年收的,物业收到的物业费实际上就属于物业的资金了,难道物业还把每笔费用挨家挨户的缴纳情况记录下来,然后再去为每户人家购买 P2P 产品么?
显然有些无厘头了,不说技术上能不能实现这么精细化的操作,最基本的是物业收来的物业费是要给员工开支的,是要维护社区基础环境建设的,物业把这笔钱投入到了 P2P?那支出的钱哪里出?P2P 又不是随时可取的。另外,物业费能有多少钱?一个小区一年几百万已经很多了,少的就百十来万,要是自建的 P2P 平台,那得有多少个小区才能撑起这个平台?
再说,以物业为主体来做 P2P?要是哪天惹的住户不开心了,直接报警告你非法集资,看看你物业受不受得起,物业现在敢这么做社区金融?
无信任不金融,互联网降低了金融准入门槛,但信任门槛永远在那里
物业来做社区金融肯定不是做 P2P 平台,风险太大,也不是靠收来那点少的可怜又有极强流出性的物业费。物业要做社区金融,必须要打动住户,让用户产生信任感,甚至形成依赖,最后愿意将手上的闲散资金交出来让物业帮忙理财。但如何实现这个信任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了,尤其是很多地方的物业与住户的对立情绪,物业来做社区金融一般还是别想了。
相对而言,一些大物业所服务的中高端楼盘有做社区金融的基础条件。一来物业本身的服务质量好,综合实力强有运营金融业务的能力;二来这类楼盘的住户具备很强的理财潜力,越有档次的楼盘按揭还贷的住户群体越小。不过,也不尽然,社区环境比较复杂,高端住户的理财方式可能更用不上物业来管了。
整体来看,物业的所服务住户基础还是有做社区金融的潜质的,至少在金融业务创新对接上不用愁,银行很愿意为物业提供这方面的帮助,物业只需要挖掘住户的理财需求即可。此外,在如今的互联网金融大风之下,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降低了很多,就算银行不感兴趣,也会有非常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有想法的。
社区金融的发展基础,是建立在「信任」之上,信任的门槛永远摆在那里,物业只有通过服务的方式取得住户信任,才有机会开展社区金融。至于该如何获取住户的信任,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有很多项目已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暂时不便公开多说。
社区金融很美好,但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
你可以看到很多有关社区 O2O 的项目都会将社区金融列入其中,但社区金融哪有那么容易,具备支付通路和金融实力的银行都做不来,其他连金融基础都没有的团队还想做社区金融?也就只能想想了。
有不少创业者已开始反思社区 O2O 这条路对不对,抱怨怎么那么不好做。因为好做的事早都被人做了,而且他们做的时候也是难事,BAT 的起步也都很艰难,抱着「一定成功」的心思来做社区 O2O 死的可能性非常大,因为这么复杂的环境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实际做的时候才能发现,基本上等发现的时候已经近乎「致命」了。社区 O2O 这条路注定艰难,想做没做的,可以趁早考虑趁早退出了。
广告:再不做天使投资就晚啦!想投资到下一个滴滴打车、大姨吗、黄太吉?参投最高质量的创业项目,就上 天使汇 AngelCrunch !
标签: 社区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