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着 Uber 摇摇欲坠,如今火爆的科技圈是否会复现世纪之初的泡沫破裂?

创见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什么是泡沫?泡沫最大的特点:在它没有破裂之前,没有人认为它是泡沫。所以,如果它一直不破,一直不破,直到有一天,当它用破裂来证明自己是泡沫的时候,一切都为时晚矣。

二十年前有一次泡沫破裂,就发生在互联网领域,一夜之间抹去了 5 万亿的投资。从那个时候开始,硅谷的聪明人们都开始提心吊胆,预测着下一次破裂会发生在什么时候。每次投资出现热潮,这些人都会发出疑问:这一次会不会把我们带向泡沫破裂的前夜?

Rita McGrath,哥伦比亚商学院管理学教授,这么说道:「很多人比我还聪明,他们都达成了一个共识: 『目前我们已经身处泡沫当中,而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泡沫即将破裂的一些端倪。』

所谓的端倪,抑或是信号指的是目前正在清扫战场准备退出的公司,准备资料被其他巨头收购的公司,风投资本投资额也开始降低,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少,股价明显处于高估阶段,而初创公司的估值开始应声下滑。

如今,我们的视野里还有 Uber 这样一家巨头,它的估值已经达到了 700 亿美金,尽管亏损的数字也不小。而它正在逐渐成为科技创投界的一个风向标。

正在处于剧烈颠簸中的 Uber

它身陷丑闻,一次又一次地卷入风波当中。光是在 2017 年这头几个月里,Uber 已经遭受了一次大规模的抵制行动,预计有 50 万的账户选择退出。它的负面形象一方面是缘于性骚扰事件,另一方面是知识产权的窃取。

就在前不久,网上泄露的一份视频中:公司 CEO 当面辱骂一名 Uber 司机。纽约时报也爆料了公司密谋的一些项目,目的是为了对抗和避开政府所施加的一些管制措施,同时,公司好几位高管也不是辞职了,要不是被解雇了。

纽约时报的记者 Mike Isaac 说到:

「如果现在有人正在寻求融资,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因为我预感接下来整个行业将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泡沫破裂。如今,大家都在紧密地观察 Uber 的状态,将其视为创投界的一杆风向标。现在利率的抬升也给了投资人更多的投资选择,也让高估值的 Uber 公司并不像以前那么充满吸引力了。」

那么,科技界的命运究竟多大程度上取决于 Uber 的兴亡呢?如果 Uber 的这个小泡沫爆了,是否会引起整个科技创投界的垮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思考的问题,因为这涉及的是数以万亿级的美金,几千份工作,未来整个科技趋势的起落都维系于这个问题上。

哥伦比亚商学院管理学教授 Rita McGrath 说道:「泡沫的大小,膨胀还是萎缩,其实完全取决于『贪婪』和『恐惧』这两种力量的此消彼长。当 Uber 遭遇了风波,立刻就会引起很多人的恐慌。其实很多时候,泡沫的由来完全是因为低利率环境。全世界的钱只能往科技领域来投,因为实在不知道再去哪里了。」

是的,利率。这或许就是最关键,更决定着 Uber 的生死存亡。Uber 的估值能高达 70 亿,尽管它到现在都是不盈利的,尽管完全复制它商业模式的竞争如此之多, 而它除了自己手里的钱多一点之外,并没有任何能够保证自己地位的壁垒 。换句话说,Uber 的估值并不体现它作为一家公司的长久发展性,如此高的估值恰恰代表着整个全球创投市场高估值的一个缩影。

McGrath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搞清楚它是否具备长期持续性发展下去的可能,确实,以 Uber 为代表的这一批公司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一定的颠覆,但是它们的商业模式是没有壁垒保护它们的。如果你换一家公司,无非就是重新输入一下自己的信用卡号码和下载一个新的 App 而已。它们的应用可替代性实在太强了。」

那么会发生什么呢?如果 Uber 名不副实,那么其他的「独角兽」呢?根据风投资本数据库 CB Insight 的最新统计:目前估值 10 亿美金之上的初创公司一共有 187 家。

目前好几位经济学家都认为:「 Uber 公司如果倒掉了,对整个硅谷产业的影响其实还是有限的。 因为你必须搞清楚区别,这些初创公司分成两类。一类是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它们的产品本身存在着非常高的壁垒,一般的人无法模仿复制,还有一些公司,其商业模式的基础是建立在一大堆的『假设前提』之下,这些『假设前提』仍然需要时间来检验,有待进一步验证。而刚好一大堆钱无处可去,涌向了这些公司。你必须在这两类公司之间划出非常明确的分水岭。」

这里有一家公司特别能说明问题。它是 Theranos。这家公司开发的是一款「扎针免费的血样测试技术服务」。几年之前,它在硅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被大家视为教科书一般的商业成功案例,估值已经达到了 90 亿美金。那个时候,华尔街日报忽然刊载了系列报道,揭露了这家公司的技术并没有媒体所报道出来的那么好。在此之后,该公司接连遇到行政部分的处罚、实验室关闭、最终 Theranos 公司宣布它将彻底退出医疗测试商业领域。这家公司算是轰然倒下,但是它并没有刺破泡沫。

这就很好的说明了一家估值很高,成为风向标的公司的倒下,并不一定带来整个创业投资领域泡沫的破裂。

眼瞅着 Uber 摇摇欲坠,如今火爆的科技圈是否会复现世纪之初的泡沫破裂?

莫慌!Uber 就算是倒了,对科技圈的影响也是有限!

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 Arun Sundararajan 认为:「之前有过这样一个观点:那些在 IPO 之前就已经变得非常庞大的公司如果倒下了,整个科技创投界都会受到影响,其他公司的融资会变得极为困难,整个的投资额呈现缩水态势。这在当时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候确实是这样子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投资环境跟之前不一样了。」

这里需要考虑到的是两个因素发生了改变。

首先,如今几乎每一家公司都是科技公司。硅谷过去搞的那些科技,主流的消费者要么是不关心,要么是不了解,哪怕其实自己一直在用这项技术但是他们也不知道。但是今时不同以往,科技含量在经济中的比重大幅蹿升,并且贯穿到人们的文化理念里。这个特点会让科技界的投资人吃上了一颗定心丸。每一笔投资指向的科技项目,其实这些项目之间也会发生彼此的联系,进而形成一个健康的,共同发展的生态。更何况投资中还有一大笔钱,其金主是有多个收入渠道的,并不单单是指望着这个科技项目在未来获得成功。

第二点变化:过去,投资往往就是由一小撮的风投家联合起来进行投资。这些人之前就已经有过很好的「战绩」,他们所投资过的公司都纷纷成功上市。但现在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不仅仅是 Uber,还有很多在 IPO 之前就融了大笔资金的公司,它们的投资人都是一些大型的私人投资公司,其投资风格多元化的程度远超过 20 年前的 Kleiner Perkins 公司。

在这里提到的 Kleiner Perkins 公司,其全名是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它是一家标准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公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司通过早期介入 Google 和 Amazon 的融资进程当中而赚了个盆满钵满,但是如今公司的业务已经摇摇欲坠了。

所有这一切说明了支撑投资的「底层架构」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再往深里说一下,是科技在文化中的角色,地位都发生了变化。 如果 Uber 真的倒闭了,就假设有一天它倒下了,Uber 的投资人不会说:「我们是不是当初就不应该投资科技界?」,而是会反思:「我们在考虑投资这家公司的时候是不是漏掉了哪些信息?」

让我们回到现实,看看 Uber 如今做出了怎样的回应。目前,它正在全力以赴地应对舆论危机,力图在公众面前重塑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就在上个星期二刚刚召开的电话会议中,公司的高管都集体表决支持深陷旋涡中心的 Travis Kalanick,Uber 的联合创始人兼 CEO。

Sundararajan 认为:「如果说明年 Uber 的估值大幅下滑,这顶多成为一次教训,人们会反思科技公司在创业初期,应该寻求一个更好的经理人来,更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别在一开始忽视这一块,最后的代价就是到了发展后期,积重难返,每一次寻求改良所付出的成本都惊人的高。」

另外,现在的投资人的注意力已经从平台转移到了基础技术。这些基础技术但凡获得了成功,能够获得的回报要远超过目前我们已知的任何品牌。就比如说:无人自驾驶汽车上安装的传感器,自动化医疗技术,合成机器人等等。同样,这些领域的投资动向,完全不会因为某一家公司的创业失败而受到牵连。

根据 CB Insights 的调查,自 2015 年以来,科技圈里发生了 117 次的「Down Rounds」。所谓的「Down Rounds」,就是公司在新一轮的估值要比上一轮的估值低,公司为了筹措更多的资金,必须折价卖掉已有的股份。「Down Rounds」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家公司最终会失败,但是它确实给它所切入的市场敲响了警钟。

最后的结论: 目前正在融资的创业者们大可不必太多关心 Uber 是否会引来创投界的「雪崩」。现在已经有大量的迹象显示市场的自我修正力量正在发挥作用。如果是泡沫,自然是有破的那一天,现在的问题是,是像曾经那样充满戏剧性的轰然爆炸,还是逐渐地回归到自己应有的水平上。

本文来源: The Atlantic 译文创见首发 由 TECH2IPO/创见 花满楼 编译 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