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HTC 炮轰索尼,谈 VR 元年的半年总结与展望
就在最近,HTC 又搞了个大新闻。
就在刚刚结束的 2016 年度 ChinaJoy 展会上,HTC Vive 中国区总经理,也就是我们都不陌生的汪丛青汪老板再次语出惊人:
大家都知道性价比是一分钱一分货的概念,你花了多少钱,买到了什么东西。第一,我要提醒一下,他们出的这个 2999 的价钱是一个误导客户的价钱,因为 2999 元档次的这个产品是没有跟踪也没有手柄的,所以这样的一个产品不能给客户一个很好的体验,基本上就是一个三千块钱的 Gear VR。
好嘛,这一句话下来,全球索尼拥趸翘首以盼的 PSVR 就变成了一张毛爷爷买三个还包邮并附赠二十 G 小电影的华强北手机 VR 盒子——的同类产品,好狠!
可想而知,汪老板的这句狠话一出,全国关注 VR 技术的索青顿时一片哗然,一时间反驳抗议声浪不绝于耳——不过想当然尔,选择在这个 PSVR 风头正盛的时刻抛出这种夺人声势的大话无疑是要顺水推舟炒作一波,在这种时候还要一本正经地分析一番明显就是正中了火腿肠的下怀——理所当然,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儿肯定是不会有多少人心甘情愿主动去做的,因此今天就不妨让咱们换个姿势,一起来聊聊 HTC 还有索尼这两家 VR 大厂在今年这个「VR 元年」所经历过的,正在发生的以及即将面对的轶事吧:
-
友商惊诧:今天我就要把你们得罪一下
讲真,虽然汪丛青汪总前两天在 CJ 上的惊人之语着实让不少没见过市面的索青大惊小怪了一番,但实话实说,对于汪老板而言,这种在公开场合正式发言当中正面硬刚其它 VR 厂商可绝对不是新鲜事,且看今年 3 月底极客公园 VR 主题公开课上的发言:
我觉得,我们先从 Sony 开始吧。Sony 的产品是针对他们的游戏机,PS4 现在大约只有 3000 万全世界(装机量)的一个设备——它每年还会有一些增长,但它是一个 Close System,一个封闭的系统,而且只是为他们这几千万的玩家去做,而且基本上他们是针对游戏;所以,市场范围不会增长得太大,按照刚才我们讲的,也看到不同硬件市场,他们(Console,游戏主机)其实在我们现在所说的市场里已经是最小的。所以不管它增长得多快,(市场)也还是最小的。
那个 Oculus 的话呢,我觉得他们其实是一个软件公司;它是一个软件公司想去做硬件,所以——其实他们做得很久,而且很多东西你可以看到,虽然他们现在要出货,但出的是一个不完整的产品——因为他们的手柄没有放进去,他们的跟踪系统不放进去,等等。所以,我觉得,他们会分离自己的开发者,在做一个,一种上一时代的互动模式:他们是坐在椅子上,用一个 Xbox 的,一个「遥控器」来去玩的 VR,这个其实大家也看得到,就是不是一个真实的体验;也会让他们的用户群,会……其实失望。
我们现在是唯一在整个市场,全世界,让你可以有一整个房间可以用得上。但我们想,你们也可以坐下来,我们也会有一些可以坐下来的应用,因为有些人确实喜欢坐下来,这个也正常。但是呢,你真的要有一个有沉浸感的产品,几乎你现在是没有任何选择的。而且(Oculus)他们已经表态,他们是不卖给中国人的——所以,我有好多这边的一些合作伙伴啊、朋友们等等,他们本来说「我想去订这个」,甚至我们一些做 B2B 的产品,因为他们可能一开始对于 VR 不熟悉,给 Facebook 打电话过去,说「我想订多少台」,(Oculus)他们说:「不好意思,我们不卖给中国」。所以,有这样的一个公司,对于中国已经不重视,也不想在这边开发的公司的话呢,我想在中国的开发者要是去为他们做事真的是已经有一点,浪费时间。
瞧瞧,什么叫官方口径的地图炮?这下大家应该都能理解这届 CJ 上汪老板为何会语出惊人了吧——无他,习惯成自然而已。
顺带一提,以新生行业支柱企业高层管理人的水准来看,汪丛青汪总的演讲话术……有时候确实让人感觉脱力得不能行,例如,在今年 4 月 26 日 HTC 召开的 Vive 生态圈大会上,面对人头攒动的台下观众,我们的汪老板冷不丁冒出这么一句来:
今天也有一个更好的消息给大家宣布一下:我们 16 年 2 月 29 日预售的这些客户,今天每一台都送到他们家——这个很重要,因为(笑),我们有一些其它竞争对手,他们送了一两台,一两百台,就没货了;我们上千,上万台,在全世界 23 个国家在送货。
OK,我知道肯定有相当一部分读者朋友都看不懂汪老板为何会如此得意(事实上当天现场的来宾反应也差不多),再考虑到这番讲话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三个月有余,简单回顾一下彼时的业界状况还是很有必要的:
2016 年 3 月 23 日 ,索尼全球工作室总裁吉田修平对「为何 PSVR 要选择秋后发售」做出了解释——立项初期设计的产品规划目标过小,因此不得不延迟发售来确保硬件产能和软件内容能够跟得上玩家的期望;
2016 年 3 月 25 日 ,零售版 Oculus Rift 正式宣告发货;
2016 年 3 月 28 日 ,第一台零售版 Oculus Rift 正式送到了居住在美国阿拉斯加的预订用户 Ross Martin 手中,Oculus 公司创始人 Palmer Luckey 亲手完成了这次运送与交付;
2016 年 4 月 2 日 ,Oculus Rift 产能不足问题逐渐暴露,官方公布第一封致歉公开信;
2016 年 4 月 6 日 ,Steam 首页更新「VR 已到来」大幅宣传招贴,HTC Vive 预购链接位于醒目位置;
2016 年 4 月 13 日 ,Oculus Rift 产能问题未见任何好转,第二封官方致歉公开信公布;
2016 年 4 月 26 日 ,HTC 在北京召开 Vive 生态圈大会。
由此可见,在 4 月 26 日的大会现场上,汪丛青汪老板喜形于色不是没有理由的——两大最强的竞争对手一个跳票跳到了十月,一个先行一步早早上市却被产能问题绊了个大跟头,给后发先至的 HTC 白白让出了一大片空窗期——这等好事砸在谁头上谁都免不了要喜大普奔炫耀好久,不是吗?
然而,即便我们都清楚这份喜悦来得算是事出有因,但对于当时在场的观众来说,看到一位负责整个国家地区商业运营的高级管理者毫无忌惮地嘲笑竞争对手的市场表现,并借机吹嘘自家的产品供应链如何如何出色(实际上 Vive 的供货水平也不过是正常发挥的程度而已,不是吗)……当时在现场的我特意站起来回了下头,结果视线所及之处,在场所有人脸上的表情皆是近乎凝固为实体的「尴尬」二字而已——说实话,在商业发布会上能看到如此整齐划一的观众反应可真不多见。
——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但也有先哲云乐极最易生悲,要想真正让 Vive 走向预期中的成功,火腿肠真心还需要多多虚心学习一下。
-
试玩前戏:VR厂商不可忽视之重
毋庸置疑,今年 ChinaJoy 最大的技术热点无疑是 VR;而在众多登台亮相的 VR 厂商当中,最受人瞩目的显然是索尼——PSVR 终于从网上流传的图片视频还有评测报告当中走下云端来到了我们触手可及的位置上,广大索青为之疯狂也是情理之中,不是吗?
另一方面,尽管在硬件性能上,PSVR 是三大支柱级 VR 设备中水准最低的,但从目前网上盛传的实际反馈来看,「丝毫不逊于 Vive」乃至「舒适度堪称翘楚」的评价丝毫也不罕见,这又是怎么回事?
也许你会说,这不就是典型的水军发动舆论带一波节奏吗?
嗯,这肯定是因素之一,但实际情况有可能并不会这么简单。
如果你多加留意一下那些内容比较详细的 ChinaJoy PSVR 体验线报,势必会留意到这个结果:
相比于「佩戴之后的感受」,在正式开始体验之前,参展的索尼官方工作人员往往会十分体贴地协助试玩者调试 PSVR 头显; 在众多慕名而来的佩戴者正式表示「显示效果已经与双眼协调完毕」之前,这场面向中国玩家的 PSVR 初体验是断然不会被贸然开启的 ——OK,暂时先打断一下,请问诸位在看到这条反馈之后有何感想?
至少对我而言,以 VR 玩家的角度出发,我表示十分感动。
没错,我知道对大多数依旧处于观望阶段尚未亲身尝试体验的朋友来说,关于「事先的设备调节会对 VR 体验产生何种影响」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不会有太多直观理性的认识——但 以我的实际体验经历来看,毫不夸张地讲,轻视这个准备环节的话,售价将近 7000 元人民币的高端 VR 头显轻而易举就会让佩戴用户产生「与售价只有一半的廉价山寨货相差无几」的糟糕印象。
好吧,我相信你们都看出来上面这段当中指代的 VR 设备出自何方了——没错,在我的实际体验当中,HTC Vive 的线下试戴平均水准差不多就是这个程度:
——该你了?
——该我了。
——好,戴上头显。
——好。
——好,戴好耳机。
——好。
——好,拿好手柄。
——好。
——好,站起来,可以开始了。
看出这其中的问题没?你没看错,完全没有考虑体验用户个人的实际视力状况来对 Vive 头显的瞳间距和顶角距(目镜顶点与角膜之间的距离)进行过调节,至少在我从今年 3 月到 6 月的多次 VR 峰会场外体验当中压根就没见过 HTC 的官方工作人员对这种准备工作上过心;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戴上 Vive 头显之后,有 80% 的几率双眼的视野被粗暴地重叠在了一起(没有调整瞳间距),有 60% 的几率眼前的整个画面都歪到了一边(头显压根就没戴正就被直接收紧了头带),有 40% 以上的几率眼镜片被直接压向了双眼(顶角距收的太近,事实上 Vive 本身的内部空间容纳一般眼镜绰绰有余),有 100% 的几率佩戴不到 5 分钟双眼的眼镜片上就布满了水雾(想象一下沾满汗水的头显垫圈罩在脸上会让戴眼镜的试用者产生什么感受吧,没错,这种一小瓶防雾剂就能解决的问题 HTC 官方始终无动于衷)。
说实话,要不是在今年 6 月初 Vive 正式大规模铺货之前我在一家电器卖场中的线下体验店中完整体验了可以自由调节设备光学性能的试玩,单凭之前展会外场试玩积累的恶劣印象,我断然不会下定决心购买这款名声在外价格昂贵的 VR 设备;最讽刺的是,之所以在那次「最后的试玩」当中我可以放开手脚自行调整,根本原因在于当时负责线下体验的工作人员妹子对这款设备的性能一无所知,除了「马上就能有现货」之外,我提出的所有技术方面的问询得到的答复都是含糊其辞的搪塞——正因如此才会放任我摆出「知根知底」的架势来对设备的瞳间距和顶角距展开调节,也正因如此,Vive 才第一次在我的面前展现出了真正的硬实力,才会让我真正下定决心自掏腰包也要马上入手一套。
最后,除了最基本的佩戴舒适度以及第一印象的优劣之外,线下 VR 体验的预先准备工作更与用户的实际健康问题直接关联——但凡是关注 VR 人的朋友,应该多少都读到过一篇 体验 VR 结果染上皮肤病 (带状疱疹,谢天谢地及时就医得到了控制)的栏目文章;这篇通过我个人亲身经历总结成文的报道已经很清晰地展示出了 VR 线下体验目前面临的最大风险隐患——作为一款与用户皮肤直接接触的贴身设备,如果不能重视清洁卫生这种事关公众健康的体验准备工作,那么引发性质恶劣的社会新闻也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无论是对于线下推广工作让人完全没法放心的 HTC、目前表现尚可但在日后表现如何还需时间考验的索尼还是广大国内自行研发并积极推广的 VR 头显厂商来说,都是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重点核心。
-
五局下半:值得你我期待的 VR 元年新阶段
一流的产品,远远算不上一流的市场营销,以及那水准尤为让人扼腕叹息的地面推广能力,这就是 HTC Vive 的作为支柱级 VR 产品面临的现状——然而对于这款有 Valve 站台的设备来说,这些并不出众的表象并不是全部:说实话,对于绝大多数对独立游戏有爱且 Steam 游戏库不空的玩家来说,只要体验过《The Lab》以及 Dota2 的 VR 观战模式,再尝试一下 Vive 的「影院模式」,那么最终得出的结论多半会是「Vive 的优势壁垒远比想象中要高得多」:尽管没有像 PSVR 那样把「大牌厂商站台」当作重要卖点大肆宣传,但相比于那些从一开始就早早铺好后路的所谓索系平台独占大作(知道为什么 PSVR 的游戏可以用 PS4 手柄完整体验吗?根本用意并非照顾玩家习惯,换个思路就不难理解这些厂商的算盘),虽然在完成度上距离主流用户的期望依旧相差甚远,但无可否认以 V 社为代表的 SteamVR 内容厂商确实在朝着「明天会更好」的方向努力奋斗,用更为积极进取的态度来追求属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明天——相比于仰赖过往招牌的余晖以及利用旧世代过气产品来拼凑新浪潮技术设备的消极俭省思路,哪种态度更值得我们推崇,相信大家心中自有定数。
无论如何,在经历了漫长的迂回、反复和波折动荡之后,如今的三大支柱级 VR 设备总算都亮出了自己的手牌——每一家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卖点,与此同时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缺陷软肋,因此在下半年的正式交锋中,三家设备的孰胜孰败,目前就下结论依旧是为时过早——不过,就像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的 32 位游戏主机大战最终完全改变了游戏行业的格局一样,这次 VR 设备的纷争势必也会在更深远的层面上彻底改变数字化设备市场的形态——变革期的阵痛和混乱终将成为历史,VR 元年的下一阶段,值得我们一起来期待。
(本文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 网络)
本文由 TECH2IPO / 创见(tech2ipo.com)编辑 @坏香橙 撰写,转载或使用本文素材进行二次创作请参阅 版权信息 。
欢迎微信公众号搜索关注 【VR人】 ,欢迎微博搜索关注 【VR人】 ,一手资讯,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