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魔术》:失败者的赞歌
一直期待的纪录片《通用魔术》最近终于在上周以点映的形式来到中国。这部 2017 年完成的电影记录了互联网诞生之前的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一个叫做 General Magic 的团队从零开始徒手打造移动互联网,从田园牧歌到回归现实,再到重新起飞这整个过程。
General Magic 班底来自苹果 Macintosh 团队:安迪·赫兹菲尔德、比尔·阿特金森、乔安娜·霍夫曼、苏珊·卡尔,以及非常有远见的企业家马克·波拉特(也是个有现实扭曲力场的人),带领一帮年轻人进行这个大胆的项目。他们想要打造一个“个人通讯器”,让计算机从桌面走向人们的口袋里。那还是 80 年代末,蒂姆·伯纳斯-李 1991 年 8 月才发明出互联网;移动电话依然是使用模拟信号的大哥大。他们已经有了智能手机的雏形。
General Magic 本来是苹果在乔布斯离开之后的内部项目,后来马克·波拉特说服“糖水”CEO 司考利,苹果注资 1000 万美元将公司独立运营。他们对外严格保密,对正在做的事情绝口不提。麦金塔全明星加上神秘感,在当时受到了业内的极大关注。马克·波拉特用自己的现实扭曲力场招揽了当时最大的公司背书,成立 General Magic 联盟:除了苹果,还有网络支持 AT&T、硬件支持摩托罗拉、索尼、松下、飞利浦。这些电子巨头,马克不但能拉来,而且还在没有任何实际产品的前提下向每家公司收了 600 万美元的加盟费。后来,他们甚至在华尔街启动了硅谷第一个“概念 IPO”:在没有任何产品,零收益的情况下成功挂牌上市,筹得 9.6 亿美元。
那时 Panasonic 还叫 Matsushita Electric
可惜的是,当时技术上的限制和天才们天马行空的想法阻碍了项目的进度。与此同时,虽然 General Magic 是苹果的嫡系,但苹果也一直在秘密开发 PDA 产品牛顿。直到牛顿发布当天,魔术师们才得知这个消息,魔术联盟里的巨头开始不耐烦,然后整个开发步调全部打乱。
自顾不暇间,互联网出现了,团队完全错失了互联网早期建立标准的机会。
最后,疯狂赶工终于发布的 Magic CAP 操作系统和硬件,因为缺乏产品教育和技术可靠性而无人问津,后来创始团队带着深重的挫败感纷纷离开公司。General Magic 也被后世一批批经典科技产品改过,变成了“没人知道的最伟大的硅谷公司”。
不像《乔布斯》或者《硅谷传奇》这样的剧情片,也没有《机器人生》那样强烈的煽动性,《通用魔术》整个电影四平八稳,采访和旧录像交替进行,中间用空拍进行过渡,并没有设计让观众有很大的情感波动。只是在播放旧素材的时候,那些魔术师对着 1990 年的镜头说出“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个人沟通工具”,观众才会心一笑。而随着剧情进展,你会发现 General Magic 里的新兵蛋子后来成为了“iPod 之父”、“Android 之父”、“watchOS 之父”……画面依旧四平八稳,观众的情绪却被掀起来了。
就是 General Magic 精神领袖之一马克·波拉特完成了这部电影的主轴,他是渴望改变世界的精英阶层,谈吐充满魅力,就像是另一个乔布斯。然而这个项目将他的一切都击垮,事业低谷,家庭破裂,他花了十几年时间才能面对,这些是这部电影能够完成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条积极的主轴,iPod 的缔造者托尼·法德尔(实际上他也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这部电影里),他是 General Magic 最小的员工,一路仰视大神,甘作苦活累活。最终也是他参与了 iPod 和 iPhone 的设计,把 General Magic 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当然不要忘了安迪·鲁宾的 Android)。
电影最常出现的关键词就是“失败”,一票硅谷天才经历了这次惨痛的失败,波拉特经历了人生的一连串失败,法德尔在成功之前,也经历了 10 年的挫败。这碗鸡汤在当下成功学泛滥,没人容忍失败,甚至嘲讽失败的时代,应该还是有那么一些积极的影响。General Magic 破产了,连笑话都算不上就被人遗忘,但这些四散的员工,却为一代人的日常科技产品奠定了基础。
不过,从电影里对 90 年代科技公司运作的记录里,你也能看到在公司打地铺,一周 80 到 120 小时的疯狂工作量(996 是每周 72 小时)。而且这样的超负荷工作被管理者和员工习以为常,片中的解释是:理想主义。
影片最后,著名科技记者卡拉·斯威舍(也是 General Magic 员工,后任美国首席科技官梅根·史密斯一段时间内同性伴侣)提到了技术与人类的依赖,现在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低头。而电影里也出现了这样一个片段,有记者采访路人是否需要类似智能手机的设备,路人一再地说不。
然后影片又来到连线杂志的联合创始人约翰·巴特利当年的采访,他问道“我们是否需要和他人一直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