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金融的十大谎言与真相 ——99%的P2P平台即将死亡(续)
快来,金评媒帮你提问嵇少峰老师关于 P2P 的一切问题!万字干货, P2P 的谎言与真相。
近几日,署名嵇少峰的文章《为什么说 99% 的 P2P 金融平台即将死亡》引发行业内外人士的吐槽和转发。今日继续搅动 P2P 江湖风雨的续作又来了《 P2P 金融的十大谎言与真相》。金评媒为此特别联系到了嵇少峰老师,写出有如此关注度文章的 互联网金融 作者什么来路?人民银行、银监会系统从事金融监管工作十六年,后加入私募行业并创建某融资担保公司,现为江苏金东小贷公司创始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小贷行业资深培训师,时不时动动笔搅动互联网金融的大叔!金评媒帮你实现愿望,无论是对嵇老师想提问,想拍砖,还是想讨教请嵇老师吃饭的,添加金评媒公众号: cooljpm ,提出你的要求,金评媒帮你传话,说不定自谦是互联网金融打酱油的嵇老师就答应了哦!下面就是嵇老师一万字的长文干货,心脏不好的勿入!
【正文】 拙文《为什么说 99% 的 P2P 金融平台即将死亡》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行业内外众多人士吐槽。我原以为砸大家的饭碗会引起行业公愤,但奇怪的是,行业内人士赞同的极多,反而是外行特别是屌丝投资人骂的热闹,破坏了我善意提醒投资人的初衷。
当前信贷风险频发,金融机构不良率迅速上升,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倒闭声不绝于耳。尽管中央银行及政府反复对商业银行施压,以促进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但由于面临的信贷风险太大,金融机构投无可投,贷款余额实际上不增反降。
与此同时,
P2P
行业却逆势而起,新增平台数、月度成交量、贷款余额迅速上升。行业在这种时期选择放量增长,正如熊市做多,完全不是聪明之举。
仔细分析其中情形,似乎也只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一是经济下行银行提高了风控要求,导致
P2P
承接了大量传统金融机构转移过来的信贷需求及风险;二是众多难以生存的企业及骗子在网上寻找资金;三是老平台面临巨大的承兑压力,被迫用庞氏骗局来维系生存;四是众多不明就理的玩家莽撞加入。
看来,对这个行业认识真正清醒的只有从业人员自已。
P2P
金融之所以看上去这么热,更多的源自于各种媒体的扎堆以及一些妄图一夜成名的
创业
者和骗子的鼓噪。我试图从一些更具体的
数据
入手,以揭批那些有代表性的谎言与真相,让大家真正冷静下来,踏踏实实地思考
P2P
的未来。
谎 言
谎言一、我国
P2P
金融交易规模很大,有颠覆传统金融的可能
媒体普遍认为,
2013
、
2014
年中国的
P2P
借贷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未来不可限量。截至
2013
年末全国各类线上
P2P
平台数量接近
700
家,较
2012
年的
110
家增长了
5
倍多;截至
2014
年
9
月,全国各类
P2P
借贷平台至少已达到
1483
家,
2014
年贷款成交量为
2400
亿元(网贷之家及零壹财经数据)。
几乎所有的
P2P
平台都大肆宣传自已的成交量,实际上信贷行业公认有价值的业务数据是贷款余额,因为只有贷款余额与贷款积数才是体现收益及规模的主要数据,成交量可以通过短期滚动发放甚至用“秒标”生造出来,而贷款余额才是硬道理。
真实的情况是,截止
2014
年
9
月,网贷之家统计的线上
1483
家
P2P
机构的贷款余额仅为
646
亿元,其中信贷规模最大的陆金所一家贷款余额为
69.8
亿元。
这个规模很大吗?
平安银行(陆金所的母公司平安集团旗下的上市银行)
2014
年上半年度报告显示,该行共有
566
家营业网点,共
9382
亿元的贷款余额,去掉不发放贷款的部分网点及自助设施,实际上平安平均每家信贷网点贷款余额一般不低于
30
亿元。也就是说,陆金所的贷款余额大约相当于平安银行一家中等规模线下网点的贷款余额。陆金所尚且如此,其它
P2P
平台也就无需多说了,何况网贷之家的信贷数据中,应该还包括大量无良机构的自融、假报贷款。
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
2014
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
79.58
万亿元,
P2P
金融平台合计贷款总额大约是其千分之一。
在美国更是如此,
Lending Club
现在撮合的贷款余额约
10
亿美元(占全美
P2P
市场的
75%
),而
2014
年二季度美国银行业贷款余额为
8.11
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全美
P2P
市场贷款余额约为传统银行业贷款的万分之一点六。
通过上述对比,相信大家应该看到,
P2P
远没有我们感觉到的那么大规模,对整个金融市场来说,纯属九牛一毛,说颠覆银行,为时过早。
谎言二
:P2P
可以代替绝大多数传统信贷产品,未来的市场空间极其巨大
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具有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及创业人群,与美国市场相比,中国
P2P
的发展空间巨大,中国
P2P
的融资能力类似于银行的存款一样,可以源源不断向各种借款人输送资金,可以凭借越来越大的规模与传统金融机构分庭抗礼,并替代更多的传统金融产品。
从理论上讲,只要有资金来源,当然可以对应各种资金运用及信贷投放的形式。但是,大家一定不要将网上吸收资金的能力与银行的存款当成同等性质。
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公信力不足,网上募集的资金成本远远高于银行存款(传统金融机构受政策所限不能直接从网上募集高息资金),且总量、稳定性不强。对于金融而言,可持续的、有规模的信贷市场,一定要具备相对安全的信贷产品及合理的存、贷款利率。
P2P
平台的高利率,直接将自已划入了次级贷的市场中去,与当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本不在一个竞争圈里。票据贴现、应收帐款保理、融资租赁,
P2P
看似无所不能,都可以嫁接,但是一旦加上那么高的资金成本,一切的一切就又变成了空中楼阁,这就是当下
P2P
金融不得不面对的“天使的诅咒”。
这些所谓的
P2P
金融创新
,
在资金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如果希望能有市场,一般都要依靠放松风控手段、牺牲安全性来维持,或者干脆就是做个样子,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就是明显的代表。
P2P
在次级市场中寻找相对安全的客户,就如同在菜市场剥下的烂菜帮里寻找能吃的食材一样,即使能活下来,必然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
正如
Lending
Club
一高管对组团前来求经的中国
P2P
大佬们吐槽: “我们其实很苦逼,做着一个很小的细分市场,还经历了艰难的合法化,我们做的就仅仅是信用卡的过桥贷款
......
”。
大家仅看到中国宏大的人口基数及众多的中小微企业,谁又看到美国庞大的消费金融市场与极高的人均收入带来的巨大负债能力。
中国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非常旺盛,但安全、合理的信贷需求就呈几何级数地减少,其客户获得成本及风险辨识成本又非常之高。如何高效、低成本地从庞大的客户群中找到你的安全信贷客户,又要打败竞争对手与客户达成交易,这才是中小微信贷机构最大的难题。
截止
2013
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
13.21
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
29.4%
,在这个领域,中国的银行家们已经做出了辛苦的努力、积累了众多的经验与教训,只是大都跨不过风险与效率两难的门槛,
P2P
就能轻易跨过去吗?
抵押、担保是银行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并不表明银行都是风控的傻子。过分夸大中国
P2P
市场的空间,导致大家一哄而上,是极不理智的,正如当年的团购网站的“百团大战”,现在的
P2P
正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谎言三:
P2P
是普惠金融的急先锋,是金融业的道德楷模
据融
360
最新报告,业内瞩目的
P2P
小微贷款行业有九成的信贷产品月综合利率超过
2%
,为真正的高利贷。网贷之家统计数据显示的当前的平均利率为
18.18%
,还不包括大量的担保费、服务费、保证金、提现费等。
这就是说,当下绝大部分
P2P
平台打着普惠的旗帜,干着高利贷的买卖,实际上属于信贷盘剥,是普害金融。一方面借款人吃力地
支付
着超过本身经营利润的高额利息,另一方面是投资人承担着极大的风险,而在其中得利的只能是借款不还的骗子或无良的平台。
普惠金融
(inclusive
financial)
本意是每个人应该拥有及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是从人权角度出发的理念,并不是指每个人都应该借到贷款。对于创业者或社会弱势群体来说,最缺少的往往不是资金,而是盈利的技术与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做生意、办企业,对不具备管理、经营能力的人来说,为其提供贷款的最大可能,就是让其因负债而变的更穷,他们甚至连利息都挣不回来,中国的小微企业极高的死亡率非常能说明问题。
2013
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显示,截至
2012
年底,我国实有企业
1322.54
万户,其中存续时间
5
年以下的企业
652.77
万户,占企业总量的
49.4%
。报告还显示,企业规模越大,存活率越高。
美国
62%
的企业寿命不超过
5
年。被中国众多金融机构当作小微信贷楷模的美国富国银行,其小微贷款客户中经营
10
年以上的企业占比不低于
90%
,也就是说它服务的对象范围也极为狭窄,谈不上普惠。
对更多的人来说,认真打工、跟随有能力的企业家成长才是幸福。如果打着道德的旗帜,希望让信贷遍及每一个人,甚至有人用复利、分期还款、等额本息等手段掩盖高息的事实,用较高的违约成本迫使弱势群体或不了解金融产品的人偿还本不该借的小额或消费贷款,其剥削、欺骗大众的本质,更是荒谬无耻(目前几乎所有的分期还款的小额、消费贷款,复合利率均接近或超过年化
24%
,但是绝大部分借款人都不清楚)。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人、所有企业都有创业及负债做大的冲动,如果过分放松审贷条件及淘汰机制,让高息冲破风控的底线,那么这种借款将会极大地伤害借款人,伤害这个社会,看看当下众多的高负债危机企业就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除了负债率外,决定信贷善恶的另一个简单标准就是利率水平,当一种信贷产品利率远远高于社会各行业平均投资回报率时,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它就是恶性的或小众的,即使这种高息贷款能够求助极小一部分人,让他们度过创业危险期或频死而复生,但是大数法则一定会剥去其道德的遮羞布。
谎言四:
P2P
平台运营成本很低,与银行相比,优势明显
我们看过很多的报道,开一家
P2P
网贷平台,只需要找一个系统代理商,买个几万、几十万元的通用软件,然后注册一家公司,十来个人,就可以上线运营,成本极低。但是,这种平台能安全运营吗?
21
世纪经济报道曾详细调查过一些涉足
P2P
平台的上市公司。一个
P2P
平台的必备团队是
IT
团队、理财团队、放贷团队、贷款审核风险控制团队、线上品牌和网站推广团队以及行政人事等支持团队。
如果没有这些团队,那必须把这些服务外包给其它公司,这些公司在承担这些费用的同时,一定是要从
P2P
投资人或借款人的利差中获得补偿的。目前中等规模、相对安全的
P2P
平台,能够获得的利差及中间费用不般不超过贷款余额的
3
-
5%
(消费类小额贷款利差较高,但其管理成本、风险成本也更高),而分摊这种平台每年约
2000
-
3000
万元以上运营的成本,最起码的贷款余额为
8
-
10
亿元(更小的平台由于成本无法分摊,更无法生存),这仅仅是运营成本的测算。
如果这个平台同时为项目提供担保,按当下融资担保公司平均
10%
的不良率(收回一半)计算,那么
10
亿元担保贷款带来的代偿费用要达到
5000
万元以上,有的
P2P
平台尽管引入了第三方担保,但这个成本一定是这个生态链必须承载的。
由于
P2P
利率远高于一般的融资担保公司,其风险成本更高。有实力的平台依靠烧钱或借用母公司或其它资源分担其中的运营成本、风险成本,无实力的平台只能靠自融、非法集资等手段制造现金流来支撑,这就是那些本来希望好好发展的
P2P
平台迅速烧光资本金最终倒闭的根本原因,真正能用很低成本开办
P2P
平台公司的,只能是骗子。
谎言五:
P2P
平台利用大数据手段及国内外先进的风险控制模型,对客户进行风险辨别,将风控成本降至银行平均成本以下
真实的情况是,现在几乎没有哪家
P2P
平台是主要依靠大数据手段直接对客户进行风险筛查的,即使有一些
数据分析
的过程,也与传统金融机构相仿。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入库人数及入库信息极其有限,远远不足支撑对客户信用度的综合判断。我国的
P2P
主要客群是中小微企业及企业主,而这部分客户的信息复杂、情况多变,根本无法采集到详细、准确的数据。
中国行政管理部门各自为阵,工商、税务、海关、环保、产权登记、法院等数据互不相通,企业实际控制人与法人信息分离,根本无法形成全面的中小微企业信息库,也没有哪个机构有能力去协调处理。
同时,企业帐户资金与个人卡之间随意往来,会计财务管理混乱无序,现金结算行为过多,这一切使得我们对中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信贷风险研判无据可循,在此情况下奢谈大数据风控只能是缘木求鱼,最多只是寥寥几家特殊生态圈企业的装饰品而已。
目前能够通过互联网手段采集的信贷风控相关数据,一般为客户的网上现金流、操作习惯、消费记录、社交信息、交易流水、客户评价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客户的信用数据。但是如果说仅仅根据这些就能作出风险评价,未免过于草率。
一般情况下,可靠的数据源必须需要最少三至五年的沉淀,它要求实施者占有足够多的同类及细分行业数据以供比对,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科学、实用的统计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此同时,有效数据中往往又夹杂着数以百倍的海量垃圾信息及隐私保护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技术成本及实施难度。因此,将大数据通过科学的模型与中小微企业信贷审查系统相联通,势必是一个极其艰巨的工作。
所以说,现在的
P2P
金融没有多少大数据可依托,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也不会有。社会化、规模化的个人及企业信用数据系统的建立,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更需要顶层设计及各种制度的安排。对于当下的绝大多数
P2P
平台来说,现在既不拥有大数据风控手段,其短暂的生命更是等不到信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互联网分析沙龙微信:techxue
每天为您推送最新、最热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