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批中国手游抄袭 背后的山寨逻辑是什么?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作者:第二阿累

韩媒批中国手游抄袭  背后的山寨逻辑是什么?

9 月底,韩媒发布《中国手游研发实力更强 却还多次山寨韩国》新闻 ,称中国手游《迷城物语》绝大部分抄袭韩国游戏企业 IMC Games 开发的 救世之树 ,主要在人物形象和游戏方式。 同时,还放言: 在世界规模最大的手机游戏市场中国,剽窃韩国游戏的山寨手游正如雨后竹笋般涌现。


该消息一发布,引发我国官方媒体在 10 7 日这天集中爆发。那么,《迷城物语》到底有没有剽窃呢? 下面一同与读娱君来分析分析。


迷城物语:

3Dmmorpg 、手游(安卓苹果 360 平台)、日韩系风格、三种职业、乐道互动开发;


救世之树:

2Dmmorpg 、端游( steam, 国服由畅游代理)、韩系风格、四种职业、 IMC Games 开发;


IMC games 声称人物形象剽窃,读娱君对比了一下人物形象与场景:

韩媒批中国手游抄袭  背后的山寨逻辑是什么?

《救世之树》人物

  韩媒批中国手游抄袭  背后的山寨逻辑是什么?

《迷城物语》人物

  韩媒批中国手游抄袭  背后的山寨逻辑是什么?

《救世之树》场景

  韩媒批中国手游抄袭  背后的山寨逻辑是什么?

《迷城物语》场景


两款游戏的人物形象均是萌宠系列,但服装、面部、头饰均有不同。而部分场景在风格上确实很接近,有点借鉴的意味。游戏葡萄葡萄君表示: 要说抄袭、山寨还得综合 ui 以及各项设定来看,毕竟在这方面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韩媒批中国手游抄袭  背后的山寨逻辑是什么?

虽然无明确评定标准,但我国司法实践中有不少法院支持著作权人、认定模仿游戏文字、图案、音乐等构成侵权的案例 —— 暴雪、网易诉上海游易就很典型, 2014 年上海一中院认定:上海游易在《卧龙传说 —— 三国名将传》中使用的标识和个别动画构成对《 炉石传说 :魔兽英雄传》的复制,侵害了著作权人对相关作品享有的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

韩媒批中国手游抄袭  背后的山寨逻辑是什么?

(卧龙模仿相似度达到了 90% 以上)


至于 IMC 称《迷城物语》在游戏方式方面的剽窃,这点或许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游戏葡萄葡萄君表示:在 MMO 中,玩法和方式基本都是一个套路,很难说谁抄袭了谁。同样的道理,还有三消都是一样的玩法和规则。


综合对比,读娱君认为两部游戏在部分人物形象和场景有 65% 相似度,而游戏方式却无法界定。乐道互动的《迷城物语》虽有模仿味道,但 IMC 要想从纯剽窃、山寨来打赢这场官司,或许有点难度。


然而说来奇怪,两部游戏不同属国,虽有类似却在口碑和走势上有着两极差异。


《迷城物语》的黑马之姿: 8 3 1.0 版本上线,没有太多推广,在一月不到的时间里,游戏冷不丁的冲进了苹果商店的付费榜前十以内,下载更是飙升,让业界乍舌不已;


名家出手的《救世之树》很平淡:由韩国 “RO 之父 金学奎开发的《救世之树》,去年在韩国上线,却无法在本土撼动市场,走势平平。而在今年 3 16 日入住全球平台 steam ,得到的却是一大堆的差评 —— 基本上集中在服务器和 BUG 的问题上: 好游戏差运营 太多的 BUG ,近似关闭的拍卖行和交易系统,炸了的服务器 比封测时还要多的 BUG ,每天都处于崩溃状态的服务器


抛开上述两款游戏的恩怨,游戏界山寨抄袭的背后其实已经蔓延到整个世界。从界面、美术、玩法再到数值,甚至有的连宣传语都不放过。  


这不,九月向我国游戏界发飙,并闹的满城风雨的韩国游戏厂商竟然在之前的一月(八月)被日本媒体扒了个精光 —— 任天堂 7 月发布的《精灵宝可梦 GO 》风靡全球,但没过多久就被韩国款《蜡笔面包 Go!Go! 》的游戏给山寨抄袭了,除了将精灵变成了蜡笔涂鸦出来的怪兽,两款游戏的 UI 界面,以及游戏的玩法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就连广告宣传语也是如出一辙, 收集全部的彩色怪兽,成为颜色的主人吧 !”  


今年年初,成都数字天空发布的手游《少女前线》,其中一角色被日本漫画《虫奉行》抄袭。角色相似度奇高。

......


不仅如此,美国等海外国家在游戏方面,都大肆存着抄袭风。


由此看来,给中国戴上山寨抄袭的帽子似乎不太合适;而再联想八月与九月,身为主角的韩国游戏厂商以及韩媒,难道是在布转移视线的局?


回到山寨抄袭的话题上来,由于我国游戏市场为世界之最。据读娱君统计网络游戏(互联网 + 移动):

2010 349 亿;

2011 446 亿元;

2012 601.2 亿元;

2013 891.6 亿元;

2014 1108.1 亿元;

2015 1407 亿元;

2016 上半年中国游戏市场收入就达 787 亿。  


六年时间,我国游戏破千亿,如此庞大的市场,山寨、抄袭难免。而读娱君细数了一下,抄袭山寨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而到了如今,我国的游戏已到了劣转优的地步:  


IOS 右安卓 :说的明白点儿就是在苹果 4S 时期,游戏厂商发现商机,直接把 IOS 上的游戏抄袭到安卓上,导致安卓烂游戏一大堆;


爆款抄袭 IP 复制 2013 年之后,游戏厂商开始抄袭爆款游戏,以及把一些经典 IP 从新复制,导致同质化内容严重。但受 用户 增长影响,这种小成本的抄袭却让厂商们赚到了钱;


山寨掣肘创新兴起 2015 年至今,游戏产业方面成本增加,山寨游戏利润大肆下滑。故此,山寨逐渐减少,同时也开始大发创新出路,目前阶段兴融合,或加 IP 、加玩法,或加内容、制作大咖等;  


而在抄袭的套路上,也出现了三类:  

纯抄袭,照搬不误 :这类最愚,讲究一个快速,从国外抄袭到中国不超过六月。完后上线吃肉,一旦有国外举报,立马关闭。而这时,肉也吃够了;

80%+20% 模式 :这种类型是互相的,借鉴(创新) 80%+ 自主创新(借鉴) 20% 的模式。这种往往貌合神离,创新的好则一鸣惊人,创新不足就只能死。而随着厂商使用的多,这类型到了最后成了行业所谓的微创新;

四不像抄袭 :这类一般是受投资人或者投资公司要求,认为这个游戏画面加上另一款游戏的玩法一定能成功,结果最后把不同类型的亮点都嫁接在一起,成了一个四不像;


不管抄袭,还是所谓的借鉴、微创新,或者高明一点,做玩法融合式的创新,至今,成功的却没有几款,即使短暂成功也没有能长久活下去的 —— 这也给游戏厂商提了个醒,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山寨时代已经过去,在多如繁星的游戏中,要想活下去,只有像网易的《阴阳师》这样,玩自己的套路,让别人跟着走。

- END -

本文属原创,转载请注明(微信 ID hanguoxingyule

读娱:泛娱乐商业新媒体,围绕 娱乐 + 互联网 + 商业 。关注影视、音乐、动漫、体育。记录泛娱乐产业的大情小事。

读娱已加入 WeMedia 自媒体联盟成员,已入住虎嗅、钛媒体、界面、蓝鲸 TMT 、百家、 I 黑马、 UC 媒体服务平台等,读者可通过以上平台查看更新 文章

2016-10-8 19:06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互联网分析沙龙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韩媒中国日媒台湾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