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网红霸占的分答 不是真正的分享经济更像一款娱乐工具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文/王哞哞


“你睡了,你的问题还在为你赚钱。”


6月27日,分答,这个上线仅40多天的产品就拿到了2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


这是一款付费语音问答的产品,回答者可以设定自己的价格,然后通过对问题的答复得到收入,但是问题的回答必须是60秒时长以内的语音。此外,提问者与回答者也可以通过他人的偷听付费获得收益。通过一组 数据 可以看到分答上线以来的火爆程度:截至27日,分答累积有超过1000万授权 用户 。平台共产生50万个语音问答,总订单1800万元,日付款19万次,付费用户超过100万,复购率43%。


分答短期的快速成功是否说明知识变现、分享经济的春天终于来了?回首知识问答网站的发展历程,先后经历了:


百度知道、新浪爱问的“赏金模式”;

果壳知乎的问答社区;

作业帮类垂直细分领域的问答应用;

在行、知乎live、分答等付费问答模式。


相比较于其他知识问答网站或应用,无可厚非,分答确实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


1、传播模式:一对多。一人回答,全员皆可听,扩大了知识的传播面积。

2、时间成本:低。60秒语音,充分利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时间特点。

3、付费模式:易。微信 支付 简单易行,且少额大量的盈利模式易积累财富。

4、价值传递:互相。不同于直播的单向网红价值输出,分答更注重所有参与者的价值传递。


但是,仅凭这些,分答是否就真的可以起飞?——笔者认为,至少目前分答这种纯粹的网红经济的模式还太单一。

    

依靠粉丝经济,网红模式太局限

    

从“全民奇葩说”到“生命分答——最后60秒”,分答通过各种渠道招揽各路名人加入其中,在短期内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例如,罗振宇回答问题36个,总收入10147.5元;佟大为回答问题6个,总收入5562.8元。但是这种依靠粉丝力量快速获得的成效并不会长久:


知识分享变为隐私窥探。分答所满足的其实是粉丝的窥私欲而不是求知心,当好奇心被耗尽,用户流失严重。


产品的专业性定位被掩盖。在分答的1000多万用户中,医学领域答主计5028人,教育类答主占4366人,职场导师3371人,科研科普工作者共计1881人,明星效应使这些专业人士的发声微乎其微。


明星收费高,造成用户产品使用期待值低。


此外,这种单靠PGC的模式存活问题也相当严重,由于大众审美疲劳、同质化严重等等原因,当追星的热度新鲜感消散后,往往热不过一周。试想,当问问题的人减少或者不在了,分享经济还如何延续?

    

时间成本低,导致内容含金量低

    

分答充分利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时间被碎片化了的特点,每条回答的时间都要限制在60秒以内。语音短时回答的模式一方面突破了以往文字传播的局限性,增加了知识的传播广度和便利度,但是另一方面也成为分答的最大弊端:


1、60秒时间并不能给出真正有含金量的知识解答。

2、语音回答质量有待考究,逻辑性、严谨性欠佳。

3、碎片化的知识分享并不能取得真正专业人士喜爱。


虽然分答在搭建不同知识服务场景,增加功能,延长时长,但也未必能摆脱“真知识”魔咒。即使与在行完全打通,也难免被同质化的局面。


单纯的赚钱回答与单向的知识传播


一方面,因为利益的驱使,一心求财的回答者不顾问题是否在自己的能力之内,一并给出质量低下的回答,导致真正的好问题被淹没。另一方面,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虽然扩大了传播面积,但是还是属于单向传播,并不利于问题的讨论。

 

现在被明星、网红或者是行业KOL霸占的分答,更多意义上是一款娱乐工具,并没能形成真正的知识分享。


此外,国内用户的知识付费习惯还未养成,这样的盈利模式还并不明朗,所以当明星效应消散、问题不在、答案同质化突显的未来,分答的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作者介绍:第二阿累,专注人物 创业 ,数十年营销经验,原口碑互动创意副总监,聚合联动CMO,现任动力传播副总;资深互联网评论专家、营销专家。 


2016-7-4 21:47

随意打赏

口袋工具分答分享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