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背后,微信真正的野心
原创作者:褚F,作者微信号:luoluo8606,公众号:sf3650,转载请注明
再过两天,微信小程序将正式上线,从2011年微信发布至今,这款软件以迅雷之势成长为国民级软件,来自第三方及微信 数据 显示,微信月独立设备数超9亿,平均日登陆 用户 超7亿,50%的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90分钟,而根据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是7.1亿,这两项数据并没有必然关系,但是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微信在移动互联网的统治地位。
这样一款软件任何一个小小功能的改变都可能会影响到成百上千万的人甚至是整个社会, 小程序则是腾讯早早放出风声并提前在微信公开课上由微信创始人张小龙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答疑的新功能,我认为微信从没有一次更新被这样寄予如此高的厚望。从张小龙的解读来看,小程序只是平行于公众号的一个功能,在注册入口上,也是并排于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
从此次张小龙对小程序的解读来看,小程序是微信作为工具提升效率、用完即走的一个新功能,在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强调了小程序的设计理念:无需安装、触手可及、用完即走、无需卸载。
这些解读听起来都很微信,为什么我认为这次更新被寄予厚望?要知道:说出来的或者让你看到的仅仅是希望大众看到、引导大众按照逻辑想的,而真相往往隐藏在话里。下面来看看微信此次小程序的更新背后隐藏了什么。
一、用完即走
张小龙多次提到这个理念:微信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一个好的产品是用户用完即走,不拉住用户的时间。很多 产品经理 把这个理念奉为天条。我们反观微信,5年的时间加了附件的人、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号、金融、 支付 、游戏,哪一个是大把大把切掉用户时间的?你也许会说,这是因为微信连接一切的定位和持续满足微信用户的需要,微信才上线了这一个又一个的精妙的功能,但我认为微信用完即走理念的背后,隐藏着没有说出来的话是:用完即走可以,但走哪都要用。
而9号即将上线的小程序,更是把微信走哪都用的野心体现地淋淋尽致,从小程序现在的功能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很多app可以让用户不用安装的直接运行在微信里,最简单应用场景就是现在很多推广软件的页面需要下载软件,在现实中有流量限制的条件下,通过小程序是不是就可以直接进行扫码体验?我们知道按照张小龙在公开课上所讲的,小程序和该企业的公众号是可以有关联的,现在很多推广是扫码关注公众号,而公众号在引导用户进行软件使用上体验欠缺,那现在需要体验的产品推广是不是可以放两个二维码,一个公众号,一个小程序呢?对企业来说,这种形式的推广提升了广告效果,对于用户来说,这种形式让用户可以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体验产品,而对于微信来说,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微信的使用次数。
站在在人与人社交需要的基础上,微信是有信心让用户用完即走的,因为他知道,过不了多久,你还会回来,很多学微信的产品死的比较惨原因就是你让用户走了,用户就真的头也不回的走了。所以在成为刚需之前,学会留住用户,让用户日久生情,这才是产品之道。
二、频次与时长
罗振宇在2016年跨年演讲中提到时间将成为商业的终极战场,认为在可见的未来,时间将成为绝对刚性约束的资源,国民总时间一分一秒也不会多出来。罗甚至是算了一笔账:近三年来,人均每周上网时长变化趋于平缓,稳定在每周26.5小时。算到极限,有10亿网民,每天花5个小时。互联网可以开采的国民总时间,大概为18250亿小时。
至少在我看来这种观念是正确的,也很容易理解:花在天猫上的时间多,那花在京东上的时间肯定会少,花在美团外卖的时间多,那花在饿了吗上面的时间肯定会少,花在看电影、直播上的时间多,那花在购物、游戏上面的时间肯定会巨幅减少。在时间这个战场,我们不但要和竞争对手凶猛地争夺着用户的时间,更惨烈的是我们还要同其他所有的行业争夺时间,因为在互联网层面,行业与行业之间已没有了非常明显的界限,谁可以占据用户更多的时间,那未来就将会得到更高的发展和更多的变现机会。
而时间怎么算呢?最重要的两个维度,一个是频次,一个是每次时长,而时间就是每次时长的总和。你可以追求增加用户打开的频次,但是这种频次的提高是非常难的,因为每次的打开都是源于一次需要被满足的需求,而对于用户需求的发掘,则牵扯到用户是否有欲望、有无支付能力(不只是金钱上的支付)、以及用户期望与满意度;而每次时长在提升上相对频次提升则要简单很多,每个产品都有机会在用户使用和体验各个环节上可以通过完善完美细节来提升每次的时长,提高用户的依赖心理及满意度。
而小程序真正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最难的这个维度-频次,虽然社交已经是高频,但是通过微信此次小程序的更新可以看出他的野心远不止现在这个频次。
三、入口之争
入口是指用户进行一项行为时,选择的途径之始,入口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决定着用户需求、习惯、行为模式。“入口”,相信熟悉互联网的都很清楚这个词的分量,几乎所有的巨头都为争夺各级的入口惨烈拼杀过,而入口这个词是相对的,PC时代打开电脑,那操作系统就是整个途径的入口,使用电脑上网,那么浏览器又成为途径的入口,在网上想进行查查信息,那搜索引擎的那条搜索框又成为途径的入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又成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而打开手机,系统和应用商店又成为另外一个入口,使用手机满足具体的需求时,各色各样的APP又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入口。
而在APP这个层面,微信就只甘为社交生活的入口吗?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巨头们的APP都有明显愈发沉重的趋势,都在不停更新的版本,不断增改功能,本质上是为了争夺在APP层面上一个又一个的入口,而日后如果成功的小程序对于现在的微信而言,相当于开了一次入口之门,所有的程序都可以在微信上运行。
张小龙在这次微信公开课上说他相信每个程序员都会有一个梦想,除了自己去写一个程序,更梦想去写能运行程序的程序。我相信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赋予了微信成为轻量操作系统的梦想。本来大家都是APP,一个层面去抢夺这个层面的入口,你抢社交的,我就抢 电商 、直播、游戏的,现在你微信弄了个小程序,自我晋级成操作系统,这以后还能不能一起愉快的玩耍?
不是一个层面的竞争,那往往要花费更多地力气,可能都无法平衡,我相信至少在中国,有一个巨头会很快坐不住,并推出针对性的更新。
四、最野的心:物联网?
物联网这个概念最早是在2000年美国提出的,当时给出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通过物联网域名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通俗的讲就是互联网只是把人、电脑、手机互相连接,我们能不能拉着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一起进来?能不能拉着每天就静静在那的大桥、公路一起进来?能不能把我们所见到的所有物品都拉进来,这种联网带来的效率和空间大到无法想象。物联网自从被提出来,也是一直被看好,形容它每次就要用万亿级别的市场,但是直到今天我们大多数人也只是看到那个想象中美好的未来。 物联网之所以一直没有被市场广泛应用,有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因素,但是一项市场没有被完全打开,不外乎两个基本原因,一个是技术不成熟,不足以推广和覆盖,第二就是市场无需求,不接受。现在看看物联网没有大规模的爆发,可能技术和市场的原因都有,但是如果是用现有的技术进行慢慢渗透呢?是不是这两方面的原因都会被缓解掉(不是化解)?而小程序可能最大的野心就在于此。
举个例子,这几年偶有智能家电的出现,从智能冰箱到智能空调到智能电视等等,各个厂家各自为营,反正用谁家的智能设备就要下载谁家的APP。而小程序的出现将为这些家电连入网络大幅度降低进入门槛并且提供了统一的底层标准,厂家只需要为每种电器搞个自己的二维码,开发个小程序即可,而这种设备将在微信里面被统一连接管理。这样是不是就有了个智能家庭的雏形?而在家门外,那些已经在使用订阅号服务号的商家、企业、政府,多辛苦一下,把各自的商场、软件、产品、景区、交通工具、公共设备等等都搞个可以体验使用的二维码,这样用户通过一个个二维码就可以进入了解和体验各种各样的物品,是不是感觉有点物联网的雏形?
现在可以看出微信开发出小程序隐藏在背后的思考:说了这么多年的物联网,现在限制条件太多,要不我们先从微信扫码开始?反正大家都习惯扫码了,如果有新技术,我微信在跟着更新就是。
物联网是万物互联,而以连接为终极目标的微信对物联网的野心可能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五、巨头的未来是平台还是生态?
在互联网初期,我们能想到的庞然大物就是平台,互联网早期时代,巨头们打造一个又一个的平台,有购物的,有交流的,有娱乐的,有搜索的,这些平台让无数的组织、个人可以在上面自由的交流交易玩耍。随着互联网成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巨头平台,大家好像发现平台边界已经慢慢模糊了,巨头们不断地渗透,再叫平台不太合理,而且也满足不了投资者们的想象空间,于是生态这个词应运而生,并在互联网界如鱼得水,甚至出现了很多听起来就极具想象力的词汇,比如生态圈,又如生态化反。
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多不胜数,但在中国,我个人觉得,能称得上生态圈的只有两家,腾讯和阿里。为什么这么说?在大自然,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含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提供生物所必需的大气、水、土壤环境,让生物部分可以在这个系统中正常生长。互联网生态在本质上和自然生态道理一致:首先想成为生态,就必须提供生长的环境,在自然界生态中,是大气、水、土壤等,那互联网生态环境就是商家可以借其存活的基础设施,这也是为什么阿里持续投入构建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底层,菜鸟物流、淘宝、蚂蚁金服一直在不断完善着这种底层的非生物部分;其次要想成为生态,还必须有可循环共成长的生物部分,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的弄个电视造个车生产个手机的至少现在不是生态的主要原因。互联网生态中主要的生物部分是平台上各色提供服务的企业,和千千万万的消费的用户,在阿里这条链条非常清晰,企业卖产品、服务,用户买产品、体验服务,阿里作为一个无处不在的非生物部分无时无刻的影响着这个链条,而整个系统里所有的组成又互相影响不断促进整个生态的健康发展。
我们在回到即将更新的小程序上,在我们的印象中,腾讯主社交,阿里主电商,都是巨头,各成生态,相安无事。生态中偶有交集,在电商平台聊聊天,在社交平台做做交易也无伤大雅。但是从近几年频繁的动作可以看出,阿里越来越害怕微信,真正让阿里害怕的不是作为社交功能的微信,而是那个越来越像生态的微信,此次小程序的更新则是进一步完善微信整个生态系统。
微信最初是一个信息的平台,文本、语音、视频聊聊天,后来我们发现微信在连接万物的使命下,不断的接入更多的新功能:购物、本地生活、服务、游戏,也不断完善自己的非生物部分如支付,而此次的小程序更新将进一步提升产品类、服务类的体验,阿里应该要担心这样一个打开频次之高、占用用户时间之长、各类生活体验越来越优异的生态产品。
2017-1-7 12:07
|
来自: 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