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酱首次直播频遭卡顿,谁卡住了直播行业的咽喉?
Papi酱在7月13日的直播首秀,俨然又成了直播行业风头正劲的最新例证。但在这场直播的 数据 中,却折射出整个直播行业的技术尴尬。 Papi酱首次直播的数据,在一直播官方 微博 上有集中显示:“papi酱直播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过459.7万人,累计围观超5800万次,获得超过9969.6万个赞,一直播站内打赏高达6318840个金币,为全网最高打赏。” 这里头有个数据很令人费解,既然最高同时在线459万,为何累计围观超过5800万次?难道在这场1个半小时的直播中,观众前前后后换了10几批?如果是这样,那Papi酱的粉丝耐心也太低了些吧。 事实上,这都是因为直播的卡顿所导致。因为直播太卡,所以粉丝经常掉线,然后重新登入,这样就多贡献了一次围观。从最高在线和围观比来看,Papi酱的首次直播相当卡,平均每个 用户 至少掉线10次。如此高的掉线率,让微博CEO王高飞事后也感叹说,几百万人看这么多次,可见直播卡顿。 这正是Papi酱折射出来的直播行业之尴尬,卡顿已成为这个行业最大的痛点。 Papi酱首次直播为什么会卡? 照理来说,Papi酱首次直播这是件大事,无论是对于Papi酱个人团队,还是对参与直播的平台来说,这都是爆点的事件,不但可以进一步增加Papi酱的个人品牌,也能大大提升平台的流量和活跃度。为什么这些直播平台就不“用点心”,反倒让直播这么卡? 这其实是错怪直播平台了。Papi酱直播时数百万人在线,这种情况放在任何一个直播平台上,都是很高的高峰值。而直播平台的带宽储备,不可能按照峰值来准备。就好比春运时火车总是不足,但你不能按春运时的运量来买火车和修铁路,那样势必造成平日的闲置,是极大的浪费。 Papi酱直播中的这种“非理性流量”普遍存在于各大平台之上,也是直播卡顿的一个重要原因。熊猫TV的CTO黄欢曾对媒体说,直播平台经常在直播前一天才能确定明星第二天的直播,只能在数小时内,预估出直播流量和时间长短,准备扩容,有很大风险。 不要小看几百万人的直播流量成本,这是非常令人吃惊的一个数字。就行业平均水平而言,在线人数每达到百万人,直播平台每月仅带宽费用就至少要花掉3000万元左右。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一家直播平台,有实力常备500万人的直播流量。 带宽成本导致直播行业普遍亏损 而事实上,带宽成本高企,已经成为直播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夸张点说,带宽成本扼住了行业的咽喉。 微博ceo王高飞曾公开算过一笔账:“直播的流水差不多要做到一个月2亿或者3亿以上才会有利润。微博目前直播的成本会比短视频贵。如果明星在微博发起直播,一个用户一天大概2 块钱的带宽成本,假如有20万人在线,一天成本是40万。而现在靠卖广告给这20万人是赚不回来40万的成本的,除非有其他一种新盈利模式。” 但目前直播平台的 商业模式 和变现能力却难以令人满意。目前直播平台主要的盈利模式是主播打赏的抽成,此外,广告、 电商 、游戏也是目前直播平台的重要营收路径。但是,由于同质化严重,用户对直播平台的忠诚度极低,用户流动性极高,直播平台的收入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自然很差。 再加之同样不菲的内容成本,和推广成本,目前直播行业亏损是普遍现象。这也导致整个行业的成长度不够,基本都处于 创业 初期阶段。此前有业界的一篇报道曾统计过,现在90%的直播平台还处于A轮及A轮之前,处于天使融资的在30%左右。 技术或成决定胜负关键因素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谁才能笑到最后?一直以来,业界认为是内容和品牌决定胜负。但从目前来看,可能技术才是关键因素。 原因很简单,直播的内容同质化极为严重,而且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必将基本完全趋同。此前,直播平台将解决同质化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超级网红身上,希望能够招揽尽可能多的网红至自己旗下。但此次Papi酱的直播,却是在八大平台同步播出,这说明真正有个人品牌力的网红,并不乐意受制于任何一家平台,更有可能会进行多平台的内容分发。 因此通过内容来致胜,在目前看来还缺乏真正的说服力。这种情况下,通过技术创新,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或许才是真正的杀手锏。 而事实,目前很多直播平台背后的技术公司,都已经在重点攻坚这方面的技术。星域CDN的研发副总孙小滨日前就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透露,星域CDN目前已经通过在无限节点布局能力、复杂网络应对能力和精准调度能力等三方面的技术进步,成功实现了卡顿和延迟的大幅度降低。目前星域CDN的并行传输技术,已能保证直播内容流畅度达99%,同时还能保证首屏打开时间,将播放的中断率降低50%以上。 此外,通过基于 大数据 技术的精准调度能力,星域CDN能将直播的卡顿率降至1%,而目前行业的平均卡顿率在4%左右。 毫无疑问,这种高水平技术能力将会给视频平台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试想若是在Papi酱的直播首秀中,有平台能不卡不顿,流畅观看,那么Papi酱的粉丝们会做出什么选择,难道还不清楚么? 2016-7-18 1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