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崛起的两个奥秘
仿佛在一夜之间,曾经风生水起的IT、数码、经济报刊遇到了空前的读者流失,甚至连老牌的互联网垂直门户也骤然走向衰落。36氪、虎嗅网、爱范儿、雷锋网……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新锐媒体迅速崛起,像一块块巨大的吸眼球石,在吞噬着读者的注意力。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许多业界人士对此大惑不解,有位IT媒体老大一手拿着自己的文章,一手拿着新媒体的文章,愤愤然说道:“比文章的深度、广度算欺负他们,你就看看这文笔、这错别字,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大家看他不看我。”他们不明白,新媒体自己也不明白,有位年轻的新媒体创始人谈到:“我们在去年年底的访问量是年初的70倍,我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这可真是件费解的事情,要说模式,报道的都是那点儿东西,谁比谁快多少?要说手段应用,你用微博我也用,谁比谁强多少?
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分析与讨论,但大多剪不断、理还乱,或者完全感性的说喜欢或不喜欢。在我看来,新媒体崛起的奥秘也许就在两个词中——回归与平等。
新闻精神的回归
在这里我想举两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某天深夜,我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第一反应是骚扰电话,挂断后又来,再挂。过了一会儿,收到一条短信,原来是一家新媒体的负责人希望得到授权发表我一篇小有热点的文章。得到同意后的十分钟,我打开ipad一看,这篇文章已经上线了。
另外的一天,我应邀到某家新媒体公司做客,看到我来,它的创始人从办公室地板上爬起与我握手,我的来访打扰了他30小时以来的第一次睡眠。我们愉快地谈着双方的合作,而当我隐晦地提到是否可以给多看发篇稿子时,这个看似举手之劳的事情居然遭到了拒绝:“多看是家很好的公司,我们愿意独立采访报道,希望你可以配合,但也希望尊重我们的角度,而且,与利益无关。”
如果你看过民国新闻史,这两幕场景简直太熟悉了。敏锐与独立报道本来就是媒体的立身之本,在新闻精神渐行渐远的今天,它在新媒体身上重现了,当然也可以由此意识到,新媒体之所以在科技类启动的深层次原因。
平等化的文字
千百年来,文字的功能似乎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以文教化”、“成书立言”一直是中国文字的主要功用。甚至于私人的家信,似乎也是为做书积攒材料,所以才有了今天看到的《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面对文字,读者不自觉地需仰视见写作者,所以即使新文化运动颠覆了文言文,白话文依然分裂出所谓“书面语”。
互联网让文字的价值换了人间,QQ、微博、微信、米聊……它们让文字第一次走下神坛,面对文字,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板着脸的老师、学者,而是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亲戚朋友。文字,走向平等,成为普通人之间的日常纽带。人们渐渐发现,带有官方语调的程式化的、八股式的语言文字结构怎么看怎么别扭,因为你无法想象写字者的模样,我们可以随手再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这是说同一件事情的文章。
传统媒体行文——日前,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晚高峰用近五分钟播报APP“啪啪”上的名人于谦以及啪啪本身,明星都玩啪啪了,回顾这款图片语音移动社交应用的诞生,不少人产生疑问,啪啪为什么火?这把火能烧多久?
新媒体行文——一个月前,我向大家介绍了许朝军的新产品图片社区“啪啪Papa”,当时我预测它会很快火起来。之后很多媒体又对它进行了多方位报道,一些业内评论人士也在微博上预测过它的命运。昨天我又从某些渠道得到了一些关于“啪啪Papa”的新动态,在这篇文章里分享给大家,同时也根据这些消息预测一下它可能选择的产品方向。
上面的文字是“他的”,下面的文字是“我的”,你更愿意参与别人的事还是你自己的事呢?当然,除此之外,新媒体也非常有效地把握了移动互联的本质——“兴趣”与“话题”,它既然将视线拉到了与读者平齐的角度,也就更能够从读者的“兴趣”考虑问题,去发现“话题”、去掀起“话题”。
事实上,新媒体的崛起秘诀可以应用到许多具备一定媒体属性的领域,并可获得极好的效果。以多看电子书平台为例,我们的书评体系不删差评,从短期来看,有可能会对某本书的销售带来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正的书评机制反而更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另外,我们书籍的介绍文案均为编辑从个人荐书角度重新编写,一篇个人化浓厚的文案所带来的销量可能是程式化文案的两倍之多。
但是,当前新媒体的隐忧在于,它的基本功力的确和传统媒体存在距离,文章深度、广度及文字欠考究的现象大量存在,同质化无序竞争也在在常有。如果我们的传统媒体能够抛弃掉坛坛罐罐,深刻理解新媒体运营模式并有效执行,机会的天平可能会再度倾斜。所幸的是,他们没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