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户的角度看阿里浪 | 钛媒体tmtpost—把脉科技资本论
阿里花了近6亿美元持有了新浪微博18%的股份,这一事件在节假期间爆出,整个it圈为之沸腾,产业层面上的分析文章极多,本篇想着重从用户角度来看看,之后的微博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因为一般说来,最担心的事是这两件:1、微博上会不会充斥着各种电商卖家的营销信息?2、微博上的言论是不是会受到商业力量的侵蚀而不够独立中立?
一般用户会接触到的“营销信息”(可能是硬广告,也有可能是相对较软的商业活动、付费微博等)是从两个地方进入的。其一为“广播”性质的,也就是所有微博用户都能看见的,比如微博输入框底下大大的广告位,右侧的“热门话题区”,页面最下方的广告位,还有就是出现在一条条微博中的插播性质广告位——这部分目前微博正在试水,偶尔会见到。手机端里打开微博后会出现一个进入页,这个页面目前也部署了广告。这些属于广播区域,由微博运营方直接控制。其二为定制性质的,比如说你关注了某个商业微博账号或所谓草根大号,这些微博账号所发布出来的营销信息。过去这些营销信息微博运营方很少出手干预,现在则干预得越来越多,比如要求这些号必须参与到“微任务”体系,信息需经微博运营方审核,并要参与利益分成。
广播性质的推广位,资源有限,但覆盖度很广,理论上会覆盖到所有微博用户。为了所谓用户体验,这些位置不会过分太多。用户会受到一定的干扰,但基本上会被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不用太担心整个微博到处都是硬广告。而定制性质的推广,则资源近乎于无限,取决于使用者究竟关注什么。如果你从未关注过商业账号或草根大号,应该很少接触到营销信息。但这个态势,可能会因为阿里进入后改变。
在未来,有可能因为你发了条“小西装很适合我”之类的微博,而被推送到一条淘宝上售卖小西装的广告信息(兴趣广告)。你也有可能在淘宝上买了外套衬衫裤子之后再上微博,被推送到一条售卖领带的广告信息(服饰搭配广告)。这些广告会出现在你的页面里,旁人不见得会看得到,它们是“精准”定制的。
电商营销信息的充斥二字,看你怎么理解“充斥”。微博不会像新浪首页那样到处都是广告,到底这个服务至少有一半的流量来自于移动端,而移动端相对小很多的屏幕也不能置放太多广告位。但根据你的个体情况,冷不丁跳出一条电商营销信息的时候,不要惊讶。老实说一句,国内也没有其它的微博代用品——是,还有一些网站也做微博,但你想关注的人不在那里,切换起来成本太大——还是得看你的忍受度。
微博会不会不够独立中立?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它本来就不怎么独立中立。抛去国情上的意识形态不谈,即便是纯商业问题,微博运营方也不是不加以管控的。今年年头盛传的杜红接替曹国伟出任新浪ceo的流言,微博运营方动用了自家投诉是谣言然后自家删帖甚至封号的手段。当阿里成为它的股东后,微博上要说点阿里或马云的坏话(不是某个电商的坏话),被特别关照一下,是极有可能的:微博有大量的技术手段来处理这种东西,删帖是最常见的,还有所谓“仅自己可见”,也就是这条微博你自己是看得到的,但你的关注者看不到了,还有所谓“不可转发”状态,这条微博的传播就被受限了。这些技术手段,在未来,会为它的股东阿里服务的。
但在本次阿里浪事件中,还有第三个与用户有关的问题被广泛忽略了,那就是用户隐私和用户数据问题。新浪科技这个新浪自己运作的账号上就此投资案发出微博中有如下字样:“新浪与阿里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将在用户账户互通、数据交换、在线支付、网络营销等领域深入合作”。
这样的描述不免让人心生疑惑:什么叫用户账户互通?什么叫数据交换的深入合作?如果说前一个问题可能是在用户自行操作的情况下将阿里账号与微博账号联通的话,那么后一个问题显得太过扑朔迷离:这个数据交换是谁发起的?用户同意了吗?阿里即便成了微博的股东,但严格意义上说,它依然是“第三方”。反过来,微博对阿里而言,也是第三方。
微博方面。在任何一个人注册微博服务时,一份《新浪微博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写得非常清楚:“未经您本人允许,新浪微博不会向任何第三方披露您的个人信息”。《新浪微博服务使用协议》中也有类似的条款文本描述:“新浪公司保证不对外公开或向第三方提供单个用户的注册资料及用户在使用微博服务时存储在新浪公司的非公开内容”。
而至于阿里这一方,淘宝的用户注册协议是非常狡诈的,它就隐私权做如下描述:“淘宝将在淘宝平台公布并不时修订隐私权政策,隐私权政策构成本协议的有效组成部分。”。这类的霸王合同可以霸王到这个份上,你也就拿它没辙了。
前文所提及的一些微博硬广告区(比如页面最下方那个),在阿里入股微博之前就已经颇为“智能”。如果你在淘宝天猫上看过衣服,那么这个广告条会出现衣服的信息,如果你看过首饰,那么出现的就是首饰。换而言之,这个微博的广告条已经能够根据你在淘宝天猫上的浏览购买来决定投放什么。这是一种数据交换,但这种数据交换,是用户授权许可的么?
定制广告所面临的最大商业伦理就是隐私外泄,因为既然是定制,就必须知道你些什么。本来在一家网站中也没什么,用户自行同意了提交数据给站方使用。但如果牵涉到另外的网站,那就不免要打上若干个问号了。
阿里浪这一事件,在我看来,对于用户的最大后果是:你说什么(言语),以及买什么(行为),会被同一群人知道。后果是不是很严重?这倒是取决于你在意不在意了。(本文首发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