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类app,请首先关注专业性
近期,丁香园发布app[用药助手]2.0版,冯大辉先生发表一篇 《当我做产品的时候我在想什么》的文章 , 引发了很多关注与共鸣,当中一些医疗类app产品的开发思路给我们指明了很多方向,也让我觉得在摸索医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如何有机结合的这条路上很不孤 单。但是作为一个从业18年的医药人士,同时是一个互联网行业的新人,在学习的同时,对于文章当中的某些观点,我想发表一些不同看法。
医疗类app,由于关系到大众健康,所以无论这个产品的受众是医生、药师,还是普通老百姓,它的专业性都必须是一个前提。
为什么这么说?
冯大辉先生在文中提出了 “使用场景”这个概念,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在产品开发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技巧,但这样的一种场景假设,对医疗类app来讲,假设的是否合理、针对该假设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专业,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再多听取一些医药界人士的声音,将他们的实践与我们互联网人产品开发思路相互结合,并配合执行,才能打造出一款真正有价值、经得起考验的产品。
文中模拟了两个使用场景。
第一个场景:
医生针对新生儿黄疸,建议可以服用茵栀黄颗粒。
“查了一下「家庭用药」发现药品说明书标注「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中成药基本都这样),「禁忌: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对于一个新生儿,我不放心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药物,也担心药物过敏,只能对医生说我们不用该药物,这是在医生开出该药物之前。 "
我想说,这个使用场景的假设,如果我们开发的是供大众使用的医疗类app,显然不适合。为什么? 医生是直接面对患者的人,是通过各种诊疗手段对患者病情掌握最多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建议处方极具个体性和针对性。但患者却首先要自己通过app去查询药物的使用风险(不具个体性,而是普遍风险),再决定是否采纳医生的建议,这显然不合情理。
暂不讨论新生儿黄疸是否需要服药,只是说,大众类的医疗 app不应该起到这样的引导作用,不能让用户仅通过一个app给出的用药参考来质疑直接面对患者的临床医生的治疗方案。
冯先生也认同诊断病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事情,需要患者去直接面对医生,而app只能是泛泛而谈, 不可能针对特殊情况的个体。因而这个场景,说小了,我认为不是一个app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说大了,会加大医患矛盾都不一定。而这里,还暂且不讨论这些 app在专业性上是否足够值得信赖。例如:笔者就曾经看到慢性乙肝主要用药“阿德福韦酯”出现在某知名app时,忽而是OTC,忽而是Rx,这种错误, 让人深感忧虑。
换个角度,如果上述场景是针对临床医生,让医生通过一款专业的app来查询这个药物是否适用新生 儿,是否存在用药风险,那么就还算合理。我们都知道,医生最大的职责是诊断病情,用药最专业的人士应该是药师,所以在国外,药剂师要通过对医生的处方进行 风险评估之后才能配药。无论对于医生或患者,药剂师都是药物疗法方面的顾问。医生通过专业app来查询用药风险,必须且值得推广。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医疗类app一定要分面对大众和面对医师药师两个不同的版本,这两类人群分别需要通过app获取怎样的功能,截然不同。
第二个场景:
关于对症找药。冯先生说,诊断应该去医院,对症找药要解决的问题是
“比如我已经知道自己 是个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那么我可以查询一下相关的治疗方案和推荐药物。这有什么用? 自己对相关的药物信息了解越多,风险就越可控,以我自己为例,吃了止 痛药之后不能喝酒,同时应避免开车,因为药品「不良反应」里面会提示少数病人可能引起视力模糊或是嗜睡等,而我刚好是这样。 ”
我认为,这种使用场景的假设也存在偏差。
其实不难分析,使用该功能的人大多是身体有些简单不适,想通过一些对症治疗来缓解的非专业人群, 因此对症找药的使用场景首先更应该是,针对大众习惯自我药疗的这个情况进行假设,为一些自我诊疗的简单症状提出用药参考,同时防止出现用药风险,解决方案 是对大众在自我药疗过程中,如何对药品的安全合理使用给出建议。
像冯先生提出的那个使用场景, 更应该是一个“安全用药”的场景设定。
那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版块,针对临床医生处方当中具体的安全用药方面的信息(例如:用法用量、适应 症、注意事项、哺乳期妇女是否适用等),给出相应参考,以保证疾病治疗的效果最大化,风险最小化,对于希望更深刻了解药品详细信息(例如:成分、性状、药理 毒理、药代动力学等)的用户,我们再完整展示药品说明书给予参考。
这个安全用药,也可以是对症找药的一个延续,找到针对自己症状的药品,再获得正确的服用方法。
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互联网产品设计的问题,这个的实现,绝对需要倚靠医、药行业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共同搭建。
所以,医疗类的app,我们首先要保证的就是专业性!当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阶段时,我们就应该有 一个清晰合理的使用场景的设定,要明确我们的产品受众,并针对不同的受众给出符合医药专业知识的解决方案,这个才是我们作为互联网人进行医疗类app开发 的基础准则。
而有些app之所以被冯先生批判为“垃圾”,主要原因也是从专业性角度看偏差太大的缘故吧!
所谓“文不尽言,言不尽意”,不知道我对于冯先生文章的理解上是否有偏颇,以上仅是我一点个人感受,欢迎医药界、互联网界人士讨论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