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eink入华:与流光逐云兄商榷 | 钛媒体tmtpost—把脉科技资本论
前几天,针对kindle paperwhite入华的传言,我以钛媒体记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kindle入华日,已是eink迟暮时》的小文,没想到收获了许多反响。我的同事告诉我,这篇文章在微信上推过之后,收到一些读者连续三天的反对声音。
今天钛媒体收到了一篇投稿《谁道eink已迟暮?kindle入华春来时》,作者流光逐云十分用心地对我的文章作出了回应,提出了不同意见。仔细拜读了文章,我十分感动,不过还是有些个人看法,遂决定再就此题撰文一篇,作为上次那篇小文没有把话说清楚的弥补。
说实话,看完流光兄的文章,我感觉其中的论据并没有说服我。我对eink的判断仍然没有变:针对特定细分需求而推出的专属化电子产品,只会成为小众玩物。曾经是mp3、mp4、音乐手机,未来就是eink。
举个例子。现在大家都觉得mp3早就不行了吧?据我所知,目前以高音质为主要卖点的mp3播放器在音乐发烧友中仍有市场。索尼一款高端录音笔d50因为音质出众,为音乐发烧友追捧,也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曾经红极一时的ipod的全球出货量也连年下降,更不用说在itunes store都没有进入的国内了。
我想说的是,其一,mp3没死,只是大多数人对方便的偏好远大于对高音质的偏好,相同的事情也会发生在eink上;其二,除非一些细分需求对产品的某一特性要求极高,否则软件可以解决大部分人的大部分问题。比如,有了手机之后,手表这个东西的装饰意义和身份象征已经远远大于“告诉你时间”这层含义了。手表还没消失,是因为文化的原因,而不是功能的原因。
流光兄文章的默认条件貌似是:1)人的阅读偏好难以通过自适应解决;2)专注、完整阅读比碎片化的阅读好。这个确实没法被事实验证,所以大家各执一词。但我在这里给出两个数据:
一、世界读书日那天的统计:2012年我国人均年阅读量4.39本,人均读报、读书等为47.48分钟。
二、艾瑞统计,2011年和2012年,中国手机上网用户手机上网行为中,手机阅读占比41%。
这两点起码说明:国人的平均读书数量比较低,而且很多人通过手机来阅读。因此,我认为国人的阅读偏好并没有那么挑剔。eink所谓的排他性优势因此很难成为它为大众接受的理由,专注性、续航时间长什么的,都不是。
在国外,由于亚马逊的推动,加上当时智能手机尚未崛起,kindle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机缘巧合的结果,是缓慢过渡的结果。而在中国,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浪潮早于eink;同时,eink kindle只是亚马逊电子书商店的销售渠道之一,亚马逊在主流智能平台上都有阅读app。这个时候让亚马逊再来在中国推动eink阅读,阻力就会大很多。
目前,在国内,图书电子化的障碍的是书商、出版社,如果亚马逊能够以一己之力改变书商目前的商业模式,推动中国图书市场的电子化,那就太好了。但国内的京东、当当、盛大在这个领域还尚未有成果,外来的和尚亚马逊要怎么念经?连牌照都是迂回拿到的呢。退一步讲,即使这种情况出现,我也不认为它能在灌输“用eink阅读”这一理念当中能起到多大作用。大势所趋,逆势而为要吃亏的。
流光兄还提到了亚马逊的生态系统。而现实是,亚马逊可是已经把电影、音乐资源都统统搬到它的商店里了,kindle根本无法成为亚马逊全内容战略的载体。
我觉得,kindle fire还有希望。至于eink kindle嘛,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