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上市,动了谁的奶酪? | 钛媒体tmtpost—把脉科技资本论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华为的新闻总能在媒体上引轩然大波,这次也不例外,尤其是5~10年不上市承诺,成为媒体和微博讨论焦点。那么,华为不上市,又将动到谁的奶酪?华为员工、外部客户、金融机构or政府机构?谁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任正非抵抗危机

4月28日,华为总裁办电子邮件披露任正非在3月30日持股员工代表大会上提到“董事会20多年来,从未研究过上市问题,因为我们认为上市不适合发展”,并借徐直军向运营商高层的讲话,提到未来5~10年,华为不考虑整体上市,不考虑分拆上市,不考虑通过合并、兼并和收购的方式,进入资本游戏。

关于华为的新闻总能在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这次也不例外,尤其是5~10年不上市的承诺,成为媒体和微博上讨论的焦点。那么,华为不上市,又将动到谁的奶酪?

华为员工

华为持股员工每年的分红固然可观,但相比facebook等公司上市后持股员工的一夜暴富,分红又显得微不足道。华为员工,尤其是高层们积极购买公司内部虚拟股票,分红自然是原因之一,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对上市后一夜暴富的渴求。据华为离职高层透露,为了牵引中高层的积极性,任老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放出上市的风声。但现在,任正非意外地突然宣布5~10年内不上市,基本上意味着梦想破灭。

华为不上市,意味着其股票永远只能是“虚拟股”,只有分红权而无所有权, 相关法律规定的股东权利也无从谈起。不上市,就如同“非法同居”,女孩们付出了青春,却不能得到登堂入室的正式身份。另一个更急切的压力是,近两年华为的规模增长放缓,依靠分红驱动的内部股票吸引力逐步下降。一旦华为利润下滑甚至亏损,不但股票分红无法保证,股票净资产还可能缩水。

破解内部股问题的唯一手段,其实是公开上市,将业绩下滑风险转嫁到外部投资者身上,同时员工还可以享受上市带来的股票溢价。

“猪养肥了,连哼哼声都没有了”,这是任正非的焦虑,但对员工来说,谁不想成为“肥猪”?但现在暴富成为奢望,分红岌岌可危,未来可能连股票净值保本都困难的情况下,员工正成为华为不上市最大的受害者。

外部客户

虽说华为近年来在模仿上市公司做一些信息公开的尝试,但相比上市公司ipo申报材料以及例行财报刨宗问祖、事无巨细的披露,华为年度披露的财报更像一份市场宣传彩页。

客户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合作对象是一个“黑盒子”。毕竟其真实的财务状况、所有权等信息直接影响自身的供应链安全。从这个角度看,一些智囊机构认为华为在美上市是突破美国市场的有效途径,看起来其实也不那么矫情。

但在华为看来,两害相权取其轻,放弃美国市场与放弃神秘性比较,前者对公司带来的危害似乎更小。因此,继在分析师大会上宣布“放弃美国市场”后,“从未考虑上市”的承诺与前者也形成了呼应。

其实在笔者看来,上市并非洪水猛兽,全球500强企业都不怕陷入资本陷阱,为啥唯独华为对此异常忌惮。而且华为的员工持股制度,也并不构成海外上市障碍。百度阿里巴巴以及360当年在海外上市时,其持股员工数都远超200人。华为不上市,可能仅仅是任正非个人担心华为脱离其绝对控制。但这与客户,尤其是美欧这种挑剔客户要求“更透明”的华为,是背道而驰的。

金融机构

华为不上市,对金融机构的影响首当其冲是投资银行。

任正非讲话提到,“董事会20多年来,从未研究过上市问题”,这其实是彻头彻尾的谎话。毕竟2002年摩根斯坦利入住华为坂田总部筹划上市已成公开的秘密,而且据华为高层透露,在那之后,华为还曾与多家投行接触研究上市事宜。

facebook的ipo向33家承销商支付的承销费用高达1.8亿美元,其中主承销商摩根斯坦利获取的承销费用就高达6700万美元。华为这种体量庞大的公司上市,绝对是投资银行的盛宴。而现在,华为宣布5~10年不上市,不仅意味着承销费用落空,还意味着前期投行们的公关投入都打了水漂。前期积极介入华为上市的投行们,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另外,华为不上市带来的监管缺失,信息披露不规范,也会给向华为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带来风险。举例来说,近几年来华为一直将有追索权的应收保理业务,作为表外融资的主要手段。但在其年报中,却将相应的应收账款当成“无追索”直接核销,导致资产负债率指标虚假,误导金融机构。笔者曾获悉2012年华为共偿还银行保理款74.3亿美元,其中客户正常回款70.8亿美元,客户到期未付导致回购3.54亿美元,全球保理回购率4.8%。既然客户到期未付会导致华为回购,那就一定是带追索权的应收账款保理。

若将华为2012年违背会计原则核销掉的巨额应收账款计入资产负债表,其真实的资产负债率将接近70%的负债红线,远高于其年报公布的64.3%!若金融机构依据华为年报公布的财务杠杆对华为的融资需求进行决策,事实上已承担了额外的风险。

政府机构

虽然外界一直传闻华为的“黑盒子”模式对政府向华为施加影响有利,但实际上,华为的不透明,已成为欧美指责中国政府操纵企业进行境外渗透的把柄之一。另外,华为不透明带来的资产转移风险,还可能让政府蒙受损失。

华为不上市,政府合法的监管手段和力度就会小很多。一个潜在的风险是,一旦华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着政府将资产向外转移,政府多年来的优待、扶持就打了水漂。目前华为海外所有子公司的实际控制公司“荷兰华为”,其实是一家注册地在荷兰的投资公司。理论上华为只要通过一定途径将利润转移至海外公司,就可以逃避中国的企业所得税。

苹果拥有高达145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但为了回购550亿美元的股票,苹果却决定发行债券。原因就是苹果大量的现金储备留在海外,若汇回美国需要支付高达92亿美元的巨额税款。苹果为了避税,做出了这样奇怪的事情。如果华为为了避免国内25%的企业所得税,将国内的盈利转移至海外低税负国家,也完全不足为奇。

华为年报披露其2012年所获政府补贴为7.5亿元,2011年更是高达11.7亿元。除了真金白银的政府补贴外,华为所获国开行300亿美元银行授信对其在海外开疆辟土也绝对功不可没。政府竭尽所能支持华为成为民族的骄傲,但华为却一直声称自己是一家国际公司,拒绝被打上中国公司的标签。因此,一旦华为为了“国际化”将公司资产转移至国外,甚至有朝一日将母公司华为投资注册地转移至国外(比如高科技公司青睐的避税天堂开曼群岛),也不足为奇。但倘如此,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税收入将受到重大影响。

养大的儿子若被狼叼走了,换谁不痛心疾首。(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