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正药业“大变脸”:计提17亿资产减值,财务大洗澡意欲何为?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文丨节点财经,作者丨三条
近日,海正药业的一份高达17亿元的资产减值公告,惊出了投资人们一身的冷汗。
12月10日晚,海正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将4.12亿元的研发开支进行费用化处理,同时分别计提无形资产减值损失1.02亿元、在建工程及固定资产减值损失9.41亿元;另计提存货跌价损失2.74亿。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2019年的海正药业将减少净利润17.28亿元,而2019年前三季度,海正药业归母净利润却只有12.55亿元。
实际上,海正药业的2019年过的并不顺遂。顶着2018年净利润亏损4.9亿元的压力,“卖卖卖”已经成了这支昔日医药白马股的救心丸。然而,这笔巨额资产减值的计提几乎透支了公司前三季度的净利润,让业绩刚刚有所回暖的海正药业,瞬时回到了解放前。
“闷雷”一声巨响
作为一家老牌的全球化专业制药企业,海正药业是中国最大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之一。其研发领域涵盖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生物技术、天然植物提取及制剂开发等多个方面,产品治疗领域涉及抗肿瘤、心血管系统、抗感染、抗寄生虫、内分泌调节、免疫抑制、抗抑郁等。
2019年12月10日晚,海正药业再发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同意计提超17亿的资产减值。据公告显示,海正药业董事会认为:“公司2019年度确认研发项目开发支出转费用化处理以及集体资产减值准备,符合公司资产实际情况和相关政策规定,能够更加公允的反应公司的资产状况,可以使公司资产价值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具有合理性。”
显然,这一解释的“合理性”并没有让监管部门及广大投资者们信服。
对此,上交所立即下发问询函,要求海正药业说明计提开发支出转费用化处理、计提资产减值判断依据以及合理性,并要求海正药业补充披露减值在建工程的具体类型、对应项目及产品、投建时间、建设进度、账面价值以及本次减值金额、减值原因和后续处置安排。
12月24日晚,海正药业在回复上交所的问询函中表示,本次海正药业总计终止了20项研发项目,公司院研发覆盖产品领域众多,包括原材料、仿制药、生物药和创新药,但是公司的研发项目管理水平以及可以匹配的公司研发资源不能支持项目研发的全面有效推进,导致部分研发项目进度显著落后,后续已无研发或市场竞争优势,或不再适合继续推进。
海正药业同时还表示,对于研发项目资本化确认时点为进入临床试验或者进入申报期(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和制剂)即确认研发项目资本化,因此对于后续终止、或根据最新研发进展评估研发成功率较低、风险较高的研发项目,相关资本化支出费用化处理,但其需要确认相关研发费用。
由于海正药业属于高端的制药企业,这种行业的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因此,固定资产及在建工程的减值是海正药业本次计提减值的最大部分,公司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共计提了9.41亿的损失;在建工程方面,自2015年起,海正药业在建工程就常年维持在50亿左右,每年都将部分在建工程转化为固定资产,这也使得海正药业的固定资产从2015年的58.36亿逐年上升至2018年的77.03亿。
事实上,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没有明确的定量规定,它需要管理层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判断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差异,从而进行相关减值的计提。然而,正是因为它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管理层往往为了某种盈余管理动机而滥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由此引发的财务“洗大澡”案例也并不在少数。
前任管理层的“锅”,新任不背
回看海正药业“闷雷”事件的始末,该事件的爆发或许并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正所谓“新官不想理旧账”,从本质上讲,上述提及的包括研发开支、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在内的巨额资产减值问题,几乎全部来自于海正药业前任管理层的任期。
此前,海正药业现任董事长蒋国平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这些需要减值的资产的形成,是原有公司管理层的责任,与新的管理层并不相干,公司新的管理层在一些事情上的判断上与原管理层显著不同,公司为前管理层过于随意的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顶着巨大业绩压力,蒋国平于2018年11月接任海正药业董事长职务,前任董事长白骅因年龄和身体原因辞去公司第七届董事会董事长、董事及提名委员会委员、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职务,不再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海正药业的新任管理层如若想要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就需要厘清前任管理层留下的“旧账”,为当下己方任期的未来盈利腾出空间。
据海正药业2019年半年报显示,蒋国平继任后,提出“聚焦、瘦身、优化”战略用以清理及盘活固定资产,有效回笼资金,优化资产结构。同时,海正药业的董监高进行了大幅变动。
节点财经注意到,在2019年内,海正药业的新任管理层先后通过转让子公司股权,售卖闲置房产、卖孔雀等方式增厚业绩,筹措资金。其中,最早一笔交易是在2019年3月,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公开挂牌出售位于北京、上海、杭州、椒江四处的闲置房产。
2019年9月,海正药业以28.28亿元的价格向知名并购基金PAG Highlander(太盟)转让海正博锐控股股份。这一笔交易,除获得28亿现金流之外,还获得投资收益12.74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9月,海正药业还发生过一起企业向员工售卖孔雀的事件,园区内饲养的23只孔雀被以1.56万元价格出售。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让海正药业2019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数据非常亮眼。
据海正药业2019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海正药业实现营业收入83.12亿元,较上一年同期增长6.5%;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2.55亿元,较上一年同期暴涨17542.10%。
不能否认的是,2019年第三季度海正药业的业绩起暖并非来自主营业务的收益,而是通过处置公司资产带来的非经常性损益。这种“卖卖卖”带来的收益是偶然发生的,其收益也是暂时的,并不能为公司创造稳定的现金流。加之,前任管理层留下的笔笔“旧账”,更是让海正药业新任管理层的日子过得如履薄冰。
目前,海正药业的扣非净利润已经连续亏损了四年。据海正药业历年财报显示,海正药业2015年至2018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39亿元、-2.83亿元、-1.41亿元、-6.12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356.67万元、-9442.81万元、1356.62万元、-4.92亿元。
截至2019年9月30日,海正药业扣非后净利润仍然亏损4亿元。根据上交所的相关规定,若2019年海正药业的整体业绩再出现亏损,海正药业就将被“ST”,进而或将面临退市风险。
海正药业能否转危为安?
2020年开年,医疗改革稳步如期,不论医药谈判、带量集采计划的推行,还是集采扩围预期等,都是延续过去一年以来大医改的政策方向。未来一段时间内,医疗改革政策将主要着眼于药企竞争要素,弱化销售能力的价值,强化以研发为核心、叠加生产、销售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竞争。
光大证券分析师林小伟指出,由于我国医药行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特殊时期,医药板块目前在持续走弱。利好的部分是,当前部分优质个股经过过去一段时间的回调,医药企业的估值或将回到合理的区间。从目前的行业发展阶段来看,降价可能是常态,高壁垒、高临床价值、高性价比的药械产品仍是未来鼓励的方向。
海正药业身处医药行业,其商业模式集研产销全价值链、原材料与制剂一体化,走的是一条“扩大原有业务规模,同时不断压缩成本,降低成本”的发展之路。据2019年半年报,海正药业出口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全球前十大跨国公司保持商务、项目、技术及战略合作;国内制剂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医院拥有量超过5000家。
从海正药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来看,海正药业面临的生存环境仍然严峻。据财报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海正药业的毛利率分别为44.36%、46.07%、45.14%。同比恒瑞医药,2019年前三季度,恒瑞医药的毛利率分别为86.38%、86.69%、87.18%,海正药业的毛利率水平远低于恒瑞医药。
从资产负债表上看,据财报显示,海正药业2019年前三季度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5.54%、65.88%、64.16%。截至2019年9月30日,海正药业有息借款包括短期借款59.06亿、长期借款20.53亿以及应付债券16.42亿,共计96.01亿。与之相比,海正药业2019年前三季度累计收益却只有83.12亿,低于有息借款额度,可见海正药业的资金压力。
海正药业在2019年半年报中表示,上半年,海正药业在生产运营管理方面主要对供应链、EHS、公共服务、工程装备、制造安装、信息技术、采购招标流程等方面进行梳理优化;下半年,公司通过施行公开招标和平台竞价,对公共服务设施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控制,对高能耗设备进行节能升级改造,提升企业竞争力。
然而,由于海正药业的历史“旧账”问题,海正药业新任管理层通过财务“洗大澡”的方式释放了一次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当期业绩或将产生不利影响。但对于海正药业来说,仅进行这一次计提,恐难以将风险全部释放。
未来,海正药业的发展质量、盈利能力、管理效益、偿债能力等各方面都将面临着“生存”的大考,能否转危为安,还需要集合“海正人”的智慧,共谋破局之路。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