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哟音乐:黑胶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生活”
黑胶唱片
你有多久没有听过实体的唱片了?——或许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都没有见过磁带、CD 这种音乐存储介质,更不用提黑胶唱片了。
随着流媒体音乐的崛起,实体唱片的市场日渐萎缩,数字化音乐成为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大潮。在这股大浪中,嘿哟音乐(HYM)却“逆风浪而上”,开始做黑胶唱片机和黑胶唱片.
那么是什么促使他们进入黑胶唱片行业的呢?
想做音乐界的“拍立得”
林桓民,嘿哟音乐联合创始人,在采访一开始就表示:“我们产品的目标用户群体并不全是那些发烧友,而更多是一些对黑胶唱片感兴趣的用户。那些黑胶唱片的发烧友,他们追求的是那种更为极致体验,可能追求每一个元器件都是顶级的配置。”
嘿哟音乐/HYM联合创始人-林桓民
正是因为这种定位,所以林桓民才开始做黑胶唱片和唱片机。在此之前,他是一位有着 10 年从业经验的产品设计师。对于他而言,黑胶不仅仅是音乐或者是唱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就好像是拍立得一样,在数码相机如此流行,手机拍照已经成为大家生活的常态之时,它依然有很多忠实的消费者,”林表示“黑胶唱片也是如此,它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形态。黑胶唱片它本身也就是一种体验消费。”
生活态度,消费体验,这一点已经将嘿哟音乐和其他同类型的企业区分开来了——而这一定位也是建立在他们的市场调研基础之上的。根据他们自己的调查显示,他们的消费者中,大部分都是年纪介于 18–35 岁之间的中青年,而且性别比例基本平衡。与此相对应的国外市场,消费黑胶唱片的用户,90% 以上都是中老年男性群体。
HYM-Seed一体式黑胶智能音响
这从另一个侧面也更加地反映出黑胶唱片在大陆市场的状况——黑胶唱片时代的缺失,但这同时也吸引着一些想要尝鲜,或者追求体验式消费和生活品质的用户。因此,林桓民把自己多年在设计领域的积累,同时也运用到了黑胶唱机之上,并且将它定位于一种不同的音乐享受方式,一种听音乐的“消费升级”。
要做黑胶,但不止于唱机,还要做唱片
做黑胶唱机,尤其是入门级别的唱机或许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事情,但将黑胶唱机与 Wi-Fi,蓝牙等无线连接技术相结合,这还是第一次被运用在黑胶唱机上。同时,为了减轻黑胶唱片播放时,震动对于播放唱片的影响,他们研发出了一项新技术,能让唱机头与唱片机器保持同时同频率震动,以抵消其影响。
当然,黑胶唱机并不是嘿哟音乐想要打造体验式消费的全部:传统的唱机厂商,他们售出唱机之后,若没有任何质量问题,或者需要硬件升级,消费者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再寻找厂商。从这个角度而言,厂商仅仅是体验中的很小一个链条,与消费者的联系可能就止步于此了。
所以嘿哟音乐参与到黑胶唱片的制作发行之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们希望用户能一次购买,多次体验,”林桓民表示,“所以我不仅仅是纯做硬件,我们也在做黑胶发行——采购好的内容,做好内容运营。所以产品和内容,这两条线路,我们都有在走。”
嘿哟音乐所发行黑胶唱片
然而,在大陆这个对黑胶唱片普及程度并不高的区域,到底哪些唱片会比较受欢迎呢?——如笔者此前谈到的,大陆黑胶唱片的用户年龄要比海外用户小,所以一些怀旧向的音乐可能销量并不会很理想。
“比如,我们此前做了经典实力派老歌手的黑胶唱片,但说实话并不是很理想,”林桓民表示,“因为一些年轻人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这些老的 IP。然后,还有一些音乐,由于国内的审核机制,也不能去发行。不过,这些问题在我们摸索了一段时间之后,都得到了解决。”
林桓民口中所谓的解决,便是通过运营的手段:根据用户自己使用习惯,比如偏好听哪种音乐的歌曲,用户身上的标签,给用户推荐合适他们的黑胶唱片,然后根据这些唱片的销售情况,再定制下一步的采购和发行计划。
林恒民表示,未来他们的产品 HYM-DUO 可能会加入人工智能助手——海外版将会与 Amazon Alexa,国内版可能会与百度语音助手。
毫无疑问的是,智能音箱是当前音箱行业的风口,但显然这不是嘿哟音乐唱机的主要功能。
黑胶唱片机播放的过程是需要用户自己动手放上黑胶唱片,这一过程目前的人工智能是无法完成的。既然是选择了黑胶唱片机,那么用户自然是更希望“享受”这一整个过程的仪式感。那么使用黑胶唱片机播放流媒体音乐,自然不是他们购买的主要目的。
HYM-DUO 分体式黑胶智能音响
林桓民口中的 HYM-DUO 是他们开发的一款分体式黑胶智能音箱,这款智能音箱的特点在于分体式的设计, 黑胶唱机单元与发声单元属于独立的模块,取下扬声器单元,黑胶音乐将会通过蓝牙模块(CSR8670)传输接近无损音质的音乐。
嘿哟音乐创立的目的也是给予用户入门黑胶、享受生活一个入口,它更强调的是一种体验和生活方式。而音乐的受众足够广,更能成为所有人对于生活和体验追求的具体方向。这也回答了笔者在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这个年代选择黑胶唱片创业,不仅仅是因为情怀,更是因为对于生活和体验的一种追求。(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唐植潇)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