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乐队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剧情与现实有哪些不一样?
文 | 数娱梦工厂,作者 | 郭雅琼,编辑 | 友 子
1985年夏天,伦敦温布利体育场。
在各路大牌云集的“拯救生命(Live Aid)”慈善演唱会上,7万2千多名观众拍手、摇摆、齐声欢唱,只为追随着台上舞步风骚、激情四溢的弗雷迪·墨丘里(Freddie Mercury),声浪久久不息。
皇后乐队(Queen)的这次演出,不仅挽救了一度分崩离析的乐队,日后更是反复被票选为摇滚史上最伟大的现场。
曾有记者问弗雷迪,能赢得观众喜爱对你来说有什么影响?这位摇滚巨星给出了一个真理般的回答,“我总是能赢得观众的爱。”
即使在他去世近三十年后,这句回答依然是真理。
34年后,在皇后乐队吉他手布莱恩·梅(Brain May)和鼓手罗杰·泰勒(Roger Taylor)的支持下,这位传奇主唱的故事终于被搬上了大银幕。以乐队的同名杰作命名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上映至今收获了8.79亿美元票房,在全球再次掀起了惊人的皇后乐队热潮。
电影大获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最后20分钟几乎原样复刻了弗雷迪和乐队在Live Aid的伟大表演,成就了影片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
豆瓣上的一条高赞评论颇有代表性。
“从Freddie第一次在钢琴上轻轻敲出BohemianRhapsody的旋律开始,我的泪腺和毛孔便为每一缕熟悉旋律而收缩。而最后Live Aid如临现场的冲击力,让我意识到此生都没有可能真正看一次Queen的Live。”
——@豆瓣用户“私~流”
然而对皇后乐队了解越多的人越容易意识到:与当年弗雷迪为《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首歌奔走时的坚决态度相比,这部电影做出了更多的妥协。
与观众口碑大相径庭,媒体对电影褒贬不一。尽管扮演弗雷迪的雷米·马利克征服了观众和奥斯卡,影片对弗雷迪的个人生活遮遮掩掩,片中与现实情况不符的情节更是引起了批评。
这部电影登上内地大银幕的过程也是诸多曲折。出品方福克斯早在去年就已经送审并遭遇坎坷,但直到今年奥斯卡结束后才得以通过艺联专线放映的方式曲线入华,但在原版的基础上进一步被删减。
今日影片正式上映后,数娱梦工厂注意到,中国公映版删减掉的4分钟里主要是涉及到对主唱弗雷迪·墨丘里的性取向和私生活的展现。较为莫名的是,片中甚至连“艾滋病”一词也被部分消音处理。
“能将观众掌握在手心里”
如果说60年代的摇滚世界属于披头士,那么皇后乐队就是70年代摇滚乐坛不可忽视的璀璨巨星。其最耀眼的光芒,自然是来自主唱弗雷迪·墨丘里。
三年前离世的摇滚巨星大卫·鲍伊曾与弗雷迪合作过经典的UnderPressure。用他生前的话说,弗雷迪将现场效果发挥到了极致,他是一个能将观众掌握在手心里的男人。
“他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明星了,但他随时准备成为一个摇滚巨星。”片中出现过的第二任经纪人约翰·里德回忆第一次见到他的情形。
这样的个人特质,在电影里也有所展现。在加入乐队前,弗雷迪原本只是个机场行李员,但与乐队其他成员初识时他却像个领导。
狂妄自大与不可一世,是弗雷迪一生从未掩盖过的公众形象,面对媒体甚至会时不时扯两句荤段子。
出生于如今已经不存在的东非小国桑给巴尔,身体里流着印度波斯人的血液,同时也是当时不被英国主流接纳的同性恋者。这些身份造就了这位巨星极为矛盾的个性。
他一边展示着自己的傲慢,
“所有人看到台上的我,都会觉得我是那样的高傲,通常我就是这样的。”
另一边又会向记者吐露心声,
“其实是媒体把我塑造成了一个台上的食人魔和暴君,仅仅因为我的台风。我的情绪不太稳定,他们只看了我的一部分,我不是和每个人都讲话,所以他们不了解真正的我。”
他最后一任爱人吉姆·赫顿如此评价他,台下很安静,很矜持,平凡普通,跟街上老百姓没什么两样。
弗雷迪的同性恋身份以及私生活曾经使其饱受争议,但没有人能否认皇后乐队在摇滚乐历史上的伟大成就。
在其诸多杰作中,《波西米亚狂想曲》是最能代表弗雷迪音乐风格及个人特质的歌曲,也是皇后乐队在英国的第一张冠军单曲。
这首歌曲对于摇滚乐迷尤其是英国乐迷的影响有多深?
2017年,绿日乐队(Green Day)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一场演唱会时,还在热场环节现场6万5千名观众就随着旋律自发合唱了整首歌,甚至连其中长达30秒的吉他solo部分也能准确哼唱,场面震撼。
《波西米亚狂想曲》电影讲述了皇后乐队从籍籍无名到走向巅峰、从疏离到重聚的故事,但更多聚焦在了弗雷迪的过人才华和跌宕起伏的短暂人生上。
在进入中国内地公映前,这部电影在全球已经收获了8.79亿美元票房,再次证明弗雷迪和皇后乐队的魅力是时间难以磨灭的。
明明观众盛赞,为何媒体齐齐差评?
全球观众对《波西米亚狂想曲》不吝赞美。
在IMDb上,该片收获了8.2分,豆瓣也拿下了8.6分。尽管前半部分被很多观众认为是流水账般的叙事,但影片最后精准再现了皇后乐队在Live Aid上的高光时刻,给观众们带去了如临现场的震撼。
(电影和1985年LiveAid现场实况对比)
虽然男主角扮演者雷米·马利克身形不及弗雷迪高大,使其难以完美再现弗雷迪当年的强大的舞台魅力,但乐迷们将原版现场与影片逐帧对比后发现,电影几乎是精准复刻了当年的舞台表现,尤其是男主角对弗雷迪的模仿。
但媒体对影片的态度多为负面,烂番茄和Metacritic两大影评网站的媒体评分只有6.1分和49分。
负面评价集中在影片与现实的诸多矛盾上。编剧安东尼·麦卡滕说这是为了营造戏剧性效果,“我们拍的是电影,不是纪录片。”
但这样的解释显然无法满足媒体的审视。
影片中弗雷迪在Live Aid之前告知了其他队友自己患有艾滋。但事实上弗雷迪得知自己患病是在两年后的1987年,并且当时已经瞒无可瞒。
这一改动无疑使得弗雷迪在Live Aid上的表演更易升华,也使《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歌词有更强烈的“宿命感”,但却牺牲了弗雷迪与艾滋病斗争时作为普通人挣扎的一面。
弗雷迪与挚爱玛丽的相识在片中也被描绘成一见钟情,但现实是玛丽最开始是乐队吉他手布莱恩·梅的女友。当然,后来的故事也证明,玛丽的确是真正懂得弗雷迪的人。
《名利场》杂志的评价算是解释了为什么媒体会普遍给差评。
“《波西米亚狂想曲》选了一个让人兴奋的题材,却拍成了一部保守、中庸、只求安全的老掉牙电影。这部电影以遮遮掩掩的方式呈现弗雷迪的人生,让你感觉根本没有触及到他的真面目。”
即使不删剪,《波西米亚狂想曲》本身对于弗雷迪的刻画就已经避重就轻、闪烁其词,弗雷迪的性取向和私生活在影片中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传奇巨星如弗雷迪,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糟糕一面。
正如《卫报》所说,一部更为大胆的传记片将会呈现出弗雷迪的乐观个性、他隐藏的性取向与他在台上台下迥异的人格之间的微妙联系,挖掘进去能找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总而言之,《波西米亚狂想曲》选择将他当做偶像来仰视,而不是还原成一个人。
内地“特供版”究竟删减了什么?
事实上,作为影片的监制之一,皇后乐队吉他手布莱恩·梅早在项目发起之初,也曾担心影片里对弗雷迪的描述会对其形象造成伤害。
2013年7月,原定饰演弗雷迪的男演员沙查·巴隆·科恩由于创意上的差异而宣布退出。《好莱坞报道者》的报道说,他曾经想要一个以天才同性恋歌手默丘里为中心的“告诉所有人坚韧不拔的R级电影”,然而乐队成员希望电影是讲述关于乐队的PG级电影。
几乎从那时候就注定了,《波西米亚狂想曲》会弱化弗雷迪同性恋的一面。电影一方面削弱了弗雷迪与各路情人亲密交往的部分,又选择呈现出一位阴柔娇弱到让人怜惜的弗雷迪。
这样一部已经经过妥协的影片,来到中国又进一步了遭受4分钟的删减。
这些删减重点集中在裸露、脏话和同性亲密行为,剪辑较为明显的包括:
1,弗雷迪弹琴,乐队原经纪人保罗情不自禁吻了弗雷迪,被删;
2,弗雷迪向挚爱玛丽坦白,认为自己是双性恋,被删;
3,影片中段,弗雷迪举办了一场奢靡豪华的派对,派对上有美女穿着内衣骑自行车,被删;
4,派对结束后弗雷迪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抚摸了服务生吉姆·赫顿(也就是后来的爱人),被删;
5,片尾字幕介绍,现实生活中弗雷迪和吉姆最后生活在一起,被删。
更为莫名的是,在22日正式公映的国内版本中,弗雷迪在Live Aid表演前向队友们坦白自己身患艾滋病,“艾滋病”一词居然遭遇了消音处理。
尽管在内容呈现上有着诸多与实际不符之处,但将主角进行从人到神的塑造,在道德上趋于保守呈现,是很多传记片妥协后的无奈选择。
作为普通观影者,能在30多年后依然感受到这一殿堂级乐队的舞台魅力以及摇滚乐的感染力,有心的粉丝还能跟着卡拉OK版哼唱几句。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弗雷迪。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