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零食们去哪儿了?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办公室的零食们去哪儿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于界面新闻,采访 | 伍洋宇,文 | 方园婧 伍洋宇,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赵玉已经好几个月没见到那批人了,往常每个月他们都要上门推销或者偷摸着塞广告单。

她依然记得,两年前的夏天她感觉几乎要疯掉了,每天都被那些无人货架的销售员追着跑。

“以前一周能见到四到五个不同无人货柜的销售员,一不留神,台面上可能就放着七八张新的宣传单。”赵玉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前台,以往可没少和这些销售打交道。

包括她自己在内,公司里的员工已经很少再光顾之前入驻的那个无人货柜了。

这一两年,这个货柜上的零食从琳瑯满目的水果、饮料、小零食和泡面等等逐渐减少,最后只剩下三三两两的几瓶饮料孤单地躺在里面。

哪怕是这些饮料,也很少有种类的更新了。“每次都是那么几瓶,还不如下楼去便利店里看看又啥新上市的饮料呢,都喝腻了。”不少同事跟赵玉反应,大部分时候他们还是愿意结伴到楼下的便利店去买东西。

“本来工作就很疲惫了,下楼买喝的,顺便透透气。”去便利店买点喝的,成为了许多公司人可以短暂逃离工作压力的理由。

赵玉的公司采用的是每日优鲜旗下便利购的无人货柜,这家公司是仅存的几家还在继续投入无人货的创业公司,他们还在去年开始全面升级了现有的货柜,增加了智能锁、摄像头等功能,来减少货品亏损。

但即便如此,同事们打开柜子的次数还是少之又少,便利购来补货的人也降低了出现在办公室的频率,最后柜子里只剩下了饮料这类产品。

行情好的时候,无人货柜里互联网行业里投融资的频次以周计。2017年是无人货架最旺的一年,短短几个月,近50亿资金涌入,平均每个月都有2-3家创业公司宣布进入无人货架赛道。

但现在,做货柜的大部分公司都消失不见了。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办公室的人不爱吃零食了吗?

从无人货柜到无人问津货柜

钱正的公司楼下最近挤满了排队买便当的人,因为那里最近新开了一家便利店。

一般情况下,钱正和他的同事愿意下楼买便当的时候,顺便逛逛店里还有什么饮料零食,适合下午工作的时候做个零嘴。便利店的冰柜一般也有一些蔬菜沙拉、或者洗净的水果,保证每天的维生素C这件事上也不太成问题。

最关键的是,大家可以在买完东西以后,一起在公司门口抽个烟,吐槽一下最近项目的进度,或者领导的某个暧昧不明的眼色到底是不是预示着自己很快要被裁了。

这天钱正正跟同事聊着八卦,就看到他们经常买便当的那家便利店不远处,又有一个门店要装修,上前一打听,又有一个新的便利店准备开张了。

便利店们正在抢夺办公区域楼下的黄金地带。以便利蜂为例,这家主打互联网模式的便利连锁就一直以办公区域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的主流客群以80后、90后的白领为主,主要覆盖在一二线城市的商圈和写字楼。

除此以外,曾一度反复强调自己无人货柜业务的每日优鲜,也逐步变得低调,又开始继续宣传自己的前置仓服务。截止到去年8月份,每日优鲜便利购的无人货架业务占到差不多60%的市场份额,第二名只占了10%,剩下的30%左右份额被多家分散拥有。即便如此,便利购的无人货柜数量也在逐步减少。

所剩无几的货柜里,品类也从原先的近50种,逐步缩减到不到十种,从暂时充饥的饼干、泡面,变成了一些小零嘴和饮料。

“只有公司楼下买零食不太方便,或者工作时需要长时间呆在工位上,熬夜情况比较多的,可能才对这些货柜的零食有一些需求。”钱正说,“否则大家都在中午吃饭或者下午到楼下透透气时,在便利店就近购买,选择更多,也很方便。”

小e微店曾经也是红极一时的无人货柜创业公司,到现在已经近两年没有再宣布融资消息了。采访中一家公司前台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小e微店到现在还使用非常原始的购买方式,前几个月甚至直接把零食铺在办公桌上让大家扫码购买。

“后来薅羊毛的实在太厉害了,基本没人付款都直接拿的。”最后前台把这些零食撤掉了。

再后来,钱正办公室的无人货架上不仅更新货品的速度很慢,甚至连货品的数量都变得很少。“大部分消失的货品还不是被人买的,是被公司的猫给偷吃的。”钱正曾亲眼见到公司里养的猫是如何熟练地从货架上叼住火腿肠,并一口撕开肠衣,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无人货架们原先幻想的市场逐步被便利店、和能够实现即时配送的前置仓服务所取代。从每日优鲜、便利蜂等公司近期主打的品类可以发现,这些创业公司主打的对象正是办公室人群,不少都提供新鲜餐食、现磨咖啡、早午餐等产品。

而那些只能提供标品的无人货架们,又有什么胜算呢?

两年时间,一地鸡毛

某些程度上来说,或许无人货柜的出现原本就是资本的一场误判。

最初资本的想法是理想化的。打动前阿里聚划算总经理阎利珉的,是这个几个数字:两个月、30人、8000元收入和5%的耗损率。他觉得无人货架能够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迅速吸引线下流量,然后把这些流量导到线上,再复制一个聚划算或者拼多多。

简单来说,他认为这是一个低价的流量获取渠道,而且拼的是速度,速度快的就有垄断市场的可能性。所以他迅速创立了果小美加入战局。

资本是趋利的,但很多时候也是跟着形势走的,特别是出现了滴滴、快的的打车乱局,美团、饿了么的外卖之战,还有ofo和摩拜的打车混战,更让很多投资人相信理性分析有时候要让位于天时地利和人和。

果小美、猩便利、番茄便利等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拿到融资之前,他们甚至只是一个创业的想法,还没来得及跑几个办公楼测试数据,也没来得及做太多的市场调研。对于这种追着投资还处于概念中的想法的情况,被投资行业中以“期货”定义。

显示显然不尽如人意。先撇开办公室的人是否会长期买单不说,界面新闻记者曾经报道过,无人货架的盈利情况是十分让人担忧的。

以果小美在成都的运营点为例,最好的时候,每个货架日流水在100元左右,月营业额在2000元左右,以毛利率以30%来算,单个货架每月毛利有600元。此外,在北上广的数字必须翻倍,才可以支付设点的月租成本,否则就已经是亏本的生意了。

更糟糕的是,无人货柜的消费习惯此前都还未被培养出来。在记者走访的几个写字楼中,销售人员都遇到了层层阻碍,首先是微波炉和办公室的冰箱,已经解决了无人货柜背后所满足的需求,此外,大部分写字楼附近本身就有便利店、以及一些即时送达的线上超市,更是完全可以取代无人货柜。

如果在无人货柜中提供鲜食,则无法解决运送和售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如果需要有人监管这些货柜,一方面是成本,另一方面是这就完全违背了“无人货柜”的初衷。“那不就是在办公室里开一个杂货铺吗。”一位前台对界面新闻记者说道。

阎利珉是充满理想主义的,在他的构想里,“线上流量汇聚到果小美的手上后,一定会变成极致单品的果小美版聚划算,办公室这个场景是非常好的熟人关系链,很容易互相影响,病毒式营销,拉人拼团是基于办公室范围的拼多多。”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本来就是每天面对面能够见到的熟人关系了,为什么还要费劲的转成线上流量呢?买零食本就是单一的买卖行为,想通过交易转化为社交,这件连阿里巴巴都还没想明白的事情,会仅通过一个货架就实现吗。

还没等阎利珉琢磨明白。2018年4月就传出果小美融资受阻,同时宣布砍掉线下业务,转型做S2B2C的社交电商业务。当初杀入这个领域的大量创业公司都已经转型或者倒闭。

熊猫资本的李论曾指出,无人货架的交易相关方太多,不太可能出现爆发式单量的增长,“在互联网交易平台中,交易牵涉的人越少,发展速度越快。”

无人货架这一条产业链上,涉及场地方、货架方、补货方和用户方等多个环节。无法简单地和打车、共享单车和外卖进行对比。

但资本已经管不及这些。果小美的一位离职高管表示,“这几百天的创业,浓缩了中国式创业的特点。我们是身处风暴眼中的当事人,我经历的这一切,反映出资本市场的焦虑,中国式创业的焦虑,还有人性的焦虑。”

零售本质的回归

启赋资本投资总监谢波曾评价,无人货架是“资产重、投入大、难掌控、风险大、格局也大”。

但本质来说,无人货架似乎从来就没有真正满足过办公室人群的真实需求。“所有不顾零售逻辑、不考虑眼下的单位经济模型,只讲流量变现故事的公司都活不到流量变现那天。”一位创业者评价。

便利蜂的一项消费数据显示,北京地区夜晚消费需求在逐步提升,尤其夏天更为旺盛。在办公区域密集的北京西二旗便利蜂门店,25%的客流会持续到晚上12点,主要是因为该区域互联网行业人士居多,因此便利店经常是24小时营业。

“不同区域的消费需求有一定的差异化,比如在商圈、办公园区,夜晚消费比较多的是关东煮、热餐、零食和功能性饮料,而在社区附近晚上消费比较多的是小吃、啤酒、各种奶制品。”便利蜂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比无人货柜,便利店可以提供更多的商品品类,以及一些非标品如新鲜餐食、水果冷饮等产品的选择。无人货柜唯一的优势或许是更便捷的获取方式。

“无非是走几步路在办公室拐角拿,或者是下楼去便利店买的区别,相比之下大家都更愿意下楼透透气。”钱正还是觉得,少走几步路并没有那么重要。如果实在不愿意走,等上半小时,也问题不大。便利蜂、每日优鲜都设置有前置仓,可以实现线上下单,线下一小时内即时配送。

逐渐地,原来追求60-70个sku的无人货柜、无人冰箱,逐步又退回到了传统的无人售货机模式。

如果连货柜的形态都没有,就会大量出现只拿货不给钱的情况,货损太高。如果做货柜,就会出现成本高,流水不能保证,毛利率不可控的情况。货柜和防盗都做,保证运营时食品的新鲜安全以及及时补货,这笔账算下来,还不如前置仓来得划算。

最后,大部分的无人货柜创业公司都默默撤柜、裁员,只剩下本身有前置仓资源的每日优鲜便利购还保留了部分无人货柜在办公楼里。剩下的这批货柜,也被进行了智能升级,需要扫码才能打开,但货柜所保留的品类也主要保留了水果和饮料两种。

每日优鲜的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候曾表示,作为无人货柜,它们主要通过提供“人无我有”的短保质期产品,例如水果、早餐油条包子等,便能够和传统无人售货机打出差异化。

“大部分的水果最后都烂在了柜子里”,赵玉说道,“烂了以后必须等到他们下一次补货的时候才有人来清理,如果水果不是每日更换,办公室里的人更愿意下楼购买。”

无人货柜或许不是一个伪需求,但是办公室里似乎并不需要那么多复杂品类的零食柜了。加上便利店和配有前置仓的创业公司逐步兴起,这场围绕着办公室人们的资本闹剧,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烟消云散了,一如那个角落里落着灰的货柜,再无人提及。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办公室的零食们去哪儿了?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钛媒体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办公室零食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