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严重、快餐式发展,影视IP或许是时候降降温了
影视圈的水很深,深到无论哪种力量介入影视产业,似乎都不会一帆风顺。
现在IP热潮大肆兴起,资本对IP趋之若鹜,“得IP者得天下”的理念似乎深入人心。然而事实情况并不是这样。
《魔兽》作为一个典型超级IP出身的电影,在全球粉丝超过1亿。然而其在北美票房惨淡,在中国票房也不及《捉妖记》和《美人鱼》,作为一部制作费用1.6亿美元,拥有数以亿级粉丝的超级IP电影,并不被观众买单,这是为什么呢?
同一个IP,落在不同人手里,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去年IP热潮大肆兴起之时,业界就隐约感觉到影视产业存在虚火迹象,彼时IP质量参差不齐,出现各种IP形态,同桌的你、俄罗斯方块甚至新华字典都被当作IP,好多人都痴心妄想把IP拉上快餐式的轨道。
但问题在于,不少团队无法全面深入理解IP本质,更重要的是,盲目的制作,“豆腐渣”工程的堆砌,这样的制作根本没有打造明星IP孵化超级IP的能力和经验。
笔者认为,IP这个目前被炒的火热的关键词面临着以下的隐藏危机:
一、IP炒作,泡沫隐患
影视圈的现状是大部分IP不成气候,优质IP授权乱象丛生,为其打通全娱乐产业链蒙上阴影。在影视公司和视频网站疯抢的刺激下,IP已经被打上了快餐的标签,网络文学作为IP核心来源地之一,作品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2012年,一部网络小说的改编权只需10万就能拿下,2014年知名作家的作品突破100万,南派三叔、天下霸唱等一部作品版权费更是高达千万级别。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涉及仙侠、悬疑等多个题材,但影视公司囤完IP之后就没有然后。事实上,大部分IP被封存,IP改编影视剧不超过20个,IP价值未被有效开发为版权购买的亿万级泡沫埋下隐患。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就曾经说过:“不少IP剧所谓的粉丝基本都是假的,几乎没有真的东西,即便有真的东西也是前期炒作上去的,基本上属于‘始于作伪,终于无耻’的状态。”
二、快餐式发展,追求短期效益
杂乱无序的IP售卖、转卖、囤积,不仅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IP衍生的红利,甚至还会造成整个原创市场的萎缩风险。除了身陷IP价值无法最大化的泥潭,接受市场考验过关的超级IP也同样面临不小的尴尬。《鬼吹灯》版权归属极度混乱,陆川版《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和乌尔善版《鬼吹灯之寻龙诀》均由起点中文网授权,网络季播剧也出现多个版本,个个都自称原作者亲自授权。
同时,新老花千骨之争也格外引人注目,晨之科代理发行乐多数码的《新花千骨》,天象互动联合爱奇艺推出《花千骨》手游和页游,前者改编自小说,后者改变自电视剧。顾漫的《何以笙箫默》、匪我思存的《迷雾之城》等版权都存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事实上,在市场过于追逐热门IP的热潮下,IP拆分授权越来越普遍,游戏、漫画、周边等都曾因为版权原因出现过纠纷,不仅体现相关法律的不完善,而且同授权产品竞争激烈,往往使出浑身解数将自己与对方区别,却忽略用户的感受。
三、形式>质量,IP变现错上加错
回到影视剧本身,在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IP电影屡创票房奇迹,但没有改变中国电影原创力匮乏的现状,与资本牢牢捆绑的IP热潮始终是商业运作大过艺术追求。趋利属性使IP电影更符合大众口味,并不能代表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准,主要有两大原因:
有一些电影制作方急于拿到优质IP的电影改编权,但其并不具备相应的电影制作能力,这种改编只会破坏小说原本的魅力;
过度追逐热门IP会将大量的优秀原创作品淹没,不利于真正好电影的生产。为了影视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编剧、导演和创作者应该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热门IP。
种种迹象表明,IP热潮的形成与资本助推关系密切,但在短期商业诉求驱使下呈现拔苗助长、操之过急的不良状态,使整个影视产业沉迷在虚假繁荣中不能自拔。
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就曾经说过:电影通过金融工具赚快钱对内容是伤害。
与快餐式电影不同的是那些口碑和评分很高的IP电影,比如说去年的《大圣归来》票房就大获成功,圈粉无数,周边产品销售火热。这些都是因为制作团队制作精良,注重技术和特效配合,制作周期长,仔细反复打磨出来的优秀作品,创作团队能很好的把握IP的核心,符合收视率的规律,才能将好的IP的价值最大化。
IP培育需要更加精细化生产和个性化运营,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版权采集和运营方式,并不能稳定有效地产生优质IP。想要打造和检验一个优质IP,需要从传播的空间和时间要素综合衡量,缺少任何一个维度都不合适,妄图用做快餐的方式去批量制造IP,最终用户必然不买账,闹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少影视公司栽在IP培育上。
更多福利与互动,关注钛媒体微信号:钛媒体(ID:taimeiti)
钛媒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