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油田子弟的“穹顶之下”:以将死之心,活在当下
如无意外,关于柴静《穹顶之下》的文章最近两天将会大量涌出,从各个层面对它进行分析和评价。而我则想抛开制作技法、传播模型、情怀等角度任性一次,以自己油田子弟出身的切身感受,谈谈这里曾经带给过我的,和从我这里夺走掉的……
在《穹顶之下》中,曾反复提及中石油、中石化这两家巨无霸,而我则出身于另一家可与二者比肩的中海油体系内。小时候的记忆中,油田家庭所带来的优越性是巨大的,单从家庭收入状况看,油田家庭夫妻中一人的工资就几乎等于中心市区非油田家庭全家的总工资。而油田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子弟就业的便利性,以及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带来的眼界提升的机会,都让油田人成为了外人羡慕的对象。
但是凡事都有代价,能源业高速发展在给油田人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比普通人更加超前和严重的污染问题。在国内还远未全面认识到环保的96年前后,还上初中的我们就开始了与距离学校操场不到500米的化工厂进行抗争。
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楚的记得,每到课间操时,孩子们都会一边望着对面烟囱中冒出的黄烟,一边顶着浓度惊人,令人作呕的二氧化硫味道向墙对面扔几块石头泄愤。
至于《穹顶之下》所提到的运煤车,则更是当地的一道特有“风景线”。与现在大城市的限时进城不同,在我们小时候,这些运煤车队是全天候往返的,洗煤更是无从谈起。如果你心血来潮的选择了文艺青年式骑行,那么当你回家后,将会看到自己变成了很不文艺的非洲避难兄弟。
抛开这些表象,这些污染给人体带来的实际危害如何呢?于我而言,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从父母口中听到他们每年体检白细胞都有下降,更亲眼看到过自己身边正值壮年却因癌症而过世的人。虽然我不能确定的说这与污染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最低限度,它也对那些成长中的孩子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影响,从他们身上拿走了一样宝贵的东西,叫做安全感。
因为缺乏安全感,从大学开始我便选择了离开家乡,直到今天;因为缺乏安全感,我在追求生活多变以抓紧丰富人生体验的同时,却对这个世界的未来保持谨慎而悲观的态度;也同样因为缺乏安全感,我愈发偏向于丁克主义,因为我对未来孩子们成长的环境没有任何信心。
我不知道我们的大烟雾时代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十年后?五年后?还是就在明年,又或是明天?我也不知道下一代的孩子们所要面对的世界是会更好,还是更可怕,更危险?
柴静在《穹顶之下》结尾说到“明知自己的举动对整个大气污染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你做了,心里就会更踏实一些”,这部片子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我们不会天真的认为一部片子就能对相关法规和决策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但它至少给了我们普通人一个机会,一个将失去掉的安全感找回的机会。
或许我们的举动仅仅是自我安慰,并不能阻挡环境的继续恶化,但哪怕这只是一缕虚幻的光芒,在这个已经足够绝望的世界里,也依然显得那么弥足珍贵。(文章首发钛媒体)
【钛媒体作者介绍:微信公众号:天曜电影观(tianyaomovie)】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