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雄心勃勃到有心无力,易信还有未来么?
最近,电信放弃易信的传言到处流传,但是不久后就被网易与电信双双辟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易信虽然在本月达到注册用户破亿,背后的危机却不容忽视。危机从何而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从源头说起。
还记得那一个飞信吗?
即时通讯软件登陆手机之后,作为运营商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即时通讯软件。在这些产品中,中国移动推出的飞信,曾经造成了一时的轰动效应。依赖广大的用户群体,飞信,尤其是手机飞信迅速普及。
然 而中国移动的毛病也在飞信上展露无遗。力图反向打入互联网的中国移动原本拥有广大的用户基础,但是却输在了产品上。飞信在推出之后,功能一直十分单一,对 于用户的吸引力也仅仅停留在免费短信上。正由于这样的止步不前,随着类似的软件纷纷上市,相形见拙的飞信最终走向了失败。
与飞信类似的,中国联通曾试图力推的沃友,而中国电信也联合网易推出了易信。无论成功与否,这些事件都指向一个结论,即运营商非常需要一款类微信的产品。这是在SP时代完结后,国内运营商又一次反向打入互联网的机会。
机会往往只是机会,有机会并非代表就一定会带来成功。易信虽然比飞信优秀,但是并非说明它拥有成功的最大资本。
一亿用户能说明什么吗?
不可否认,易信从推出到现在,用了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其注册用户就达到了一亿。
但是这是一个很粗放的数据。注册用户总量突破一亿,这对于依托于中国电信发展的易信来说,并不是太难的事。中国电信的用户虽然比不上中国移动,但是也不算低。所以我们需要看的,应该是这一亿的注册用户中到底有多少活跃用户。从这样的角度去考察数据,易信不免会显得有些忧伤。忧伤的是,如此庞大的用户群,活跃用户却只占了10%。
如此低的活跃度,并不能让易信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用户支持上的优势。除此以外,我们关心的或许就是为什么活跃度会这么低?
首先来看易信用户增长渠道:
1、早期易信送话费、送流量获取的用户;
2、中国电信通过爱游戏、爱音乐等注册渠道推广的用户;
3、网易通过网易邮箱、网易游戏等注册渠道推广的用户;
4、通过主打国际免费语音通话(未对国内用户开放)获取的用户,如由美国回拨给中国大陆易信用户占比最多,在一年时间内拨打达58万次;
5、电信和网易内部员工、家属、及业务合作伙伴;
6、通过综艺节目等广告投放,获取的部分用户。
网易与电信通过各种手段,如同大跃进一般扩张着自己的用户群体,但是在产品上却鲜有自己的特色。当用户选择注册之后,却发现易信并没有特别吸引自己注意力的东西,进而直接弃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尤其是在面临微信的冲击时,易信的努力就更像是一种无力地挣扎。
迟到就代表机会的丢失?
易信的推出在时间上晚了两年。
在易信推出之前,微信已经走过了两年的时光。在两年里,微信发展出了朋友圈等大受欢迎的功能。而在这样的时刻,易信的推出注定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让我们来看一下,与其他的同类软件相比,易信有着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答案再次让易信忧伤,因为它并不存在太不一样的功能。
易信从推出那一刻起,就将自己的竞争对手定为了大红大紫的微信。但是雄心勃勃却有心无力,眼看对手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而自己却始终波澜不禁。
易 信现在尚且走过了一年,而之前丁磊给易信定下的“大限”则是三年。丁磊称“三年内持续投入”,也就意味着给易信产品的时间考验是三年。而从目前来看,如果找不到更多的发展用户渠道,缺乏用户激活手段,在微信平台化和生态化日渐完善的趋势下,再加上手机QQ产品挤压,以及中国移动目标年底打通用户通信录的 “融合通信”产品的一系列冲击下,易信能再撑住一年时间都尚未可知。
不约炮就不能活
千万不要把这个社会的节操看得有多坚固。微信也好,陌陌也罢,甚至是来往,它们迅速抓住用户的手段都无疑是将“约炮”作为了噱头。头条哥并不是在这里鼓励说,要将一个软件做成约炮神器,而是意在通过好的手段来增加用户的黏性。
移动社交,用户数量、关系链、用户黏性和活跃度是关键。易信通过手机通讯录导入强关系,可以快速积累用户数量。朋友圈发出的信息,所有人人都看的到,别人看的到我好友的回复,可以联系和勾搭我的好友。
我的选择权在哪?我的隐私在哪?微信的朋友圈成了手机版的新浪微博,很多人也许会默默的选择关掉易信,打开微信或者新浪微博。
另外,易信没有类似于摇一摇、附近人的功能,让屌丝男情何以堪。当初陌陌就是靠着勾搭妹子这一招鲜,吃遍天的。易信上虽然我们可以勾搭好友的妹子朋友,可是兔子不吃窝边草这个道理我们还是懂的。
总结
易信错失了时间上的优势,在产品的开发上有很难做出特色。易信的推出虽然是在满足运营商微信类产品的空缺,但是仍旧难以避开跟风的嫌疑。对于跟风的作品,即使你拿出进击的姿态,却仍旧难以摆脱危机,除非破而后立,真的能够发展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特点。加之时间一年又一年地在流逝,易信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中是否能挺过接下来的一年,现在的状态到底是在缓慢前进还是慢性自杀,实在很难说。
【为互联网头条 /文,微信号:wwwtoutiao】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