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公司进入农业找场景,「麦飞科技」的第一步是帮农民节省农药钱
看似高大上的AI算法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何联系?这是中科院遥感应用技术专业博士宫华泽、中科院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刘龙多年研究的问题。2016年底,他们将传统卫星遥感、植株3D建模等专业知识从实验室带进了农田,成立“麦飞科技”,以帮助中国农民利用AI手段提升庄稼生产效率。
对于农民来说,所谓遥感、算法都是不接地气的概念,麦飞也很清楚这一点,因此,在面向农民普及服务时,麦飞在产品规划中有着清晰的目标:AI、遥感只是手段,辅助植保才是核心环节。
在农业领域,“植保”包括施肥、灌溉、喷药等环节,是培育农作物的重中之重。麦飞也将识别病虫害、精准施药当作面向农民推出的第一步服务。
具体来说,麦飞提供的服务可以按照 “监测机”与“植保机”两款硬件机型划分。
首先,在初步了解种植作物情况后,由麦飞在各地的“飞手(操作无人机的地面工作人员)启动监测机对农田进行数据采集,监测机上带有探针、高光谱相机等设备,通过光谱识别技术,可以利用反射电磁波的光谱曲线判断作物的健康情况。
“当可见光进入健康叶片,会有一个绿色的反射峰,如果叶片因病虫害导致色素含量发生变化,反射峰就会呈现差异化的状态。“麦飞科技CTO刘龙对钛媒体解释到。
通过遥感技术,麦飞的监测机可以对农田病虫害情况进行识别,绿色就代表作物健康,红色则代表病虫害严重。
而在掌握农田病虫害的程度及分布后,监测机会传输回一个通过GPS定位形成的经纬度数据包,由植保机进行第二步的精准施药。简单来说,就是农田的哪些范围病虫害较严重,需要重点喷洒农药,反之则可以少喷洒或者不喷洒,以此节约农药喷洒量,达到节省植保成本的目的。
“传统是对作物实施整田喷洒,这就好比一个人咳嗽,却要吃治疗全身各个器官的药。通过遥感技术,就可以用更少的钱帮助农民防治病虫害。”刘龙说。
麦飞的“飞手”执行无人机操作工作
如何精准识别病虫害的范围就成了Al的用武之地。
农田种植面临的情况有时十分复杂,根据天气、作物、季节的不同,机器有时会出现“误判”的情况,比如作物只是缺水缺肥,但并不是有病虫害,这类情况需要麦飞将更多的数据维度、事件类型列入系统,以提升监测机诊断的精准度。
目前,麦飞已完成2500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由BV百度风投和高捷资本共同领投,峰瑞资本跟投。获客方面。2017年麦飞在湖北已服务超过20万亩农田,老客户复购率达80%以上,今年将逐步将业务拓展至江苏、辽宁、安徽等地。(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苏建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