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云创业公司UCloud融资9.6亿,季昕华谈公有云六大盈利模式
UCloud创始人及CEO季昕华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的公有云创业公司,UCloud已经成立5年了。2017年3月29日, UCloud创始人及CEO季昕华宣布公司获得9.6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在2015年UCloud获得近1亿美金C轮融资,此前投资机构包括DCM、贝塔斯曼、君联资本、光信资本、国开开元等,本次融资则由元禾控股和中金甲子共同投资。
季昕华在融资宣布大会上表示,成立五年来,UCloud已经在国内、亚太、北美、欧洲兴建了全球17大数据中心以及北、上、广、深、杭等全国11地线下服务站,为近5万余家企业级客户提供服务。间接服务的行业涉及制造、零售、金融、游戏、电商、直播等多个领域,部署在UCloud平台上的客户业务总产值达逾千亿人民币。
UCloud经历了创业无数的坑儿以及摸索公有云商业模式的艰难过程。
季昕华眼中,企业服务创业的三大坑:
第一,要尽早融资。
有不少观点认为在一开始创业的时候要少融资、融的刚刚够就可以了,这是因为一旦创业者拿到过多的融资往往就会因为投资人的盈利压力而失去自己的方向。但在企业服务创业领域,却是恰恰相反。
季昕华创业前曾在华为、腾讯、盛大等公司工作了十余年,刚创立UCloud的时候全部用自己的钱投入这个项目,结果这却是个很大的坑儿。因为对企业服务创业项目来说,如果能早期就引进著名的投资机构和投资人,会对后面轮的融资有极大的帮助,而后面轮的投资机构一看前期没有著名投资机构或投资人的记录,基本就会导致无人投资的局面。
第二大坑儿,就是“不重视销售”。季昕华之前在盛大工作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从ToC技术与服务向ToB技术与服务过渡的过程,但一个问题在于当时没有认为到B2B销售的重要性,认为只需要营销不需要销售。但对于公有云这样的B2B业务,销售的重要性不亚于以前的传统IT时代。
企业服务创业的第三大坑儿是“急于打造生态”。在季昕华看来,生态是大公司的事儿。“回过头发现,生态这个事儿,如果资金不够大是很难建立的。就像一个空盘子旁边再摆几个空盘子,还是空盘子;如果一个盘子是满的,那么边上的盘子也会慢慢的满起来,就是这样的道理。生态不是小公司能够做的事儿。”
季昕华还总结了公有云的六大盈利模式。
而作为国内最早的公有云创业公司,季昕华总结的公有云六大盈利模式有这些:
第一大盈利模式是用云计算服务替换传统的数据中心,包括服务、存储和网络等物理设备。之前是企业自建机房,包括找地址、安装服务器、存储与网络等,现在的公有云模式是云计算公司建机房再租给企业。“这就好比酒店的模式,酒店自己租个大楼再装修,装修后分成一个个的小房间出租。它的商业包括批发转零售和提高复用率,这个阶段的公有云商业模式可达30%-40%的毛利率。”
第一个阶段的公有云商业模式虽然能赚钱,但云服务商很容易被替换掉,用户粘性不强,于是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也是公有云的第二种盈利模式:后端服务,即售卖软件服务。“这就像酒店的早餐,酒店早餐的毛利非常高,比如一般酒店早餐收费200元但可能成本也就20元,但是用户黏性会很强。公有云的第一阶段国内约有1500亿市场,第二个阶段的国内市场约有四五千亿,第二阶段的毛利率也高达60%-70%,市场空间更大、用户黏性更强。”
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第三种盈利模式为软件超市平台,当企业用户习惯在云上买软件后,就可以像苹果的APPSTORE一样在云上销售各种SaaS软件。“这就像酒店里面的迷你酒柜,里面有水、咖啡和各种饮料,房客购买后,酒店与供应商分成。”
第四个阶段是公有云的服务超市。季昕华以安全服务为例,以前是企业自行购买安全设备,但是现在公有云模式下购买完安全设备后,还得在云上找安全服务的厂商过来提供安全服务。
第五个阶段是大数据阶段。因为经过了前面四个阶段以后,数据全部跑在了云上,将产生非常大的价值,但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到底是什么,现在还不知道、仍处于摸索阶段。UCloud正在尝试“安全屋”解决方案,即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数据交换平台,希望打开大数据的商业模式。
第六个阶段就是人工智能阶段。云计算能提供足够的数据、足够的计算能力和足够的行业应用,所以云计算是未来AI的重要基础。“如果你没有数据、没有计算能力是没有办法做AI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把CBA(Cloud、Big Data、AI)作为公司战略的原因。”
季昕华强调,“公有云的市场一直都存在,我5年前就跟大家说了,当时大家都不信。”随着UCloud完成9.6亿D轮融资,也为国内公有云和企业服务创业树立了一个标杆。据工信部数据,2017年云计算产业规模有望达到6000亿元,到2018年总规模有望达到8000亿元。中国云计算产业,即将迎来全面爆发期。(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吴宁川)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