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三个办法教你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作者:王咏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0.7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五维学习力》,作者王咏在多年的学习历程中提炼出“学习金字塔模型”,通过这个模型,他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聚焦⾃⼰的学习⽅向,时刻保持快速个⼈成长。
从业20余年,王咏从普通的销售专员做到了上市公司总裁,从传统⾏业转型到IT互联⽹⾏业,并且出版了多部著作。在忙碌且成功的事业之外,他还兼顾⾃⼰的爱好,在书法和国画的学习上也⼩有成就。本文将摘选王咏《五维学习力》书中的一章。
正文
我们的生活节奏很快,时间被一件件接踵而至的事情切割得零零散散、支离破碎,连续性的整块时间越发成为稀缺资源。
面对这些支离破碎的时间“边角料”,人类天生具有惰性的大脑总是“下意识”地选择轻松愉悦、方便快捷的事情——看见新闻刷新闻,看见抖音刷抖音,看见论坛刷论坛,而时间却在这些没有营养价值的“即时快乐”中溜走了。
即便我们下定决心要收敛思绪开始看书、背单词、听网课,也很容易被各种生活“插曲”轻易打断——可能是一条信息、一个电话或是一个会议。
我们被纷至沓来的事情裹挟着,思维像时间一样不断被切割,这些在碎片化时间读过的书、背过的单词、学过的知识,就像蜻蜓点水似的在我们的大脑中掠过,不温习就会慢慢消逝。
不要浪费碎片化时间
即便如此,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碎片化时间其实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虽然这些时间看起来零零碎碎,累积起来的总量却很可观:比如上下班通勤 1 小时,闲聊、排队、玩手机,其他零碎时间,这样计算下来,我们一天至少有 2 小时以上的可利用碎片时间,一年下来就是 700 多个小时。
人和人之间的成长差距往往是从这些不被重视的碎片时间拉开的,只要能够将碎片化时间合理利用,我们就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实际益处。
但是,如果我们希望在碎片化时间内有效完成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则至少需要明确两个问题:首先,学什么?在碎片化时间中,我们应该抱持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其次,怎么学?即在碎片化时间中,我们准备如何达成学习目标?如何保持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利用好碎片化时间的重要前提是已经充分利用了那些“非碎片化时间”:上班时间刷淘宝,下班之后狂加班,或者上课时间刷朋友圈,下课之后泡图书馆,这样导致的结果恐怕就是在时间利用率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碎片化时间学什么?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学习是两个神经元彼此产生联系的过程,大脑有无数的神经元,当一个神经元向另一个神经元传递信息时,学习就发生了。在建立神经网络的过程中,学习可以简化为两个过程:
过程一:“学”。我们通过看、听、闻、触等认知方式调动大脑神经元,推动一个神经元向另一个神经元传递信息。阅读、听音频、背单词等,就是调动神经元“学”的过程。
过程二:“习”。我们通过思考、想象、创造等方式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思考、理解、加工得越多,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越多,越能够用一个知识连接到更多神经元。就像是交通网络,越发达的地方路线越多,能够到达的地方也就越多。
在整段的持续性学习时间中,我们可以摒弃时间有限的焦虑和压力,慢慢调动大脑神经元,并充分思考、想象,建立各种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例如,当我们坐在安静舒适的自习室全神贯注地学习,遇到费解的地方便可以立即查找参考资料,遇到似曾相识的内容也可以倒回去温习,慢慢思考新知与旧知的关系。
在完整的大块时间中,我们有充裕时间去完成“学”和“习”的全过程,完成一次系统性、有深度的学习。但是,碎片时间存在于各个事情的夹缝中,我们刚开始调动大脑神经元还没来得及建立连接,学习时间就有可能戛然而止;大脑闪烁过知识的踪影却没来得及留下痕迹,常常会让我们感觉一无所获。
既然来不及完成“学”和“习”的全过程,那么最好的办法是简化流程,完成其中一项。
碎片化时间应该注重“学”还是注重“习”?
我们可以从人类大脑的两种思维模式中得到启发。21 世纪以来,神经学家通过对大脑的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存在两种思维网络模式,即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是一种利用理性、连贯、分解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模式。当人们处于专注模式时,大脑前额皮层会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一个具体问题上,如同手电筒发出集中光柱,富有穿透力地投射到具体目标,非常有利于我们系统深入全面地学习某类知识。
发散模式看起来跟任何一个特定脑区的关系都不太密切,更像是“弥散”于整个大脑之中,当我们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维漫步时,发散思维模式就出现了。
松弛状态让大脑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如果我们在一个问题上挣扎了许久却得不到思路,它会冷不丁地提供一个新思路,将原本没有连接的事物联系到一起。可见,发散模式更容易使我们醍醐灌顶、灵感闪现、豁然贯通。
所以,在我看来,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持续的完整时间段中,运用“专注模式”系统学习,达成“学”的目标;在零散的碎片化时间中,调用“发散模式”,从学习的知识点出发,不断思考、想象、漫游、创造,让知识点尽可能多跟大脑中的神经元建立联系,达成“习”的目标。
换句话说,在碎片化时间里,我们最好少记忆,少阅读,多思考,多加工。
碎片化时间怎么学?
如何在碎片化时间有效开启发散模式,达成学习目标,这也是我们此刻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我个人的学习经验来看,启动“发散模式”时,我们可以通过“TEC 架构法”建立一个基本构架以保证思考的有效性。
TEC 架构法包含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T 阶段。
T 为“Target”和“Task”的缩写,代表目标和任务,简单说就是:我们思考的目标和追求的结果是什么?只有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我们才不会像只无头苍蝇似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以我个人的学习经历为例,虽然工作任务繁重,事务较多,但是我依然坚持创作。就像欧阳修一样,我经常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构思文章。在撰写本章节内容时,我在等电梯、坐电梯的5分钟时间内便完成了“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有效学习”大纲构思。
以下是我运用 TEC 构思法构思文章的复盘过程:在T 阶段,我的思考目标是“如何在碎片化时间中有效学习”,而我最终追求的结果是撰写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章。
第二个阶段:E 阶段。
E 为“Expand”和“Explore”的缩写,意思是扩展和探索。明确具体目标和任务之后,我们就要放松大脑,发散思维,进入扩展探索阶段,以目标和任务为切入点,充分自由地思考探索,不断地联系过去的知识经验,分析各种条件和情境,寻找类似案例和方法。
此时,大脑就像随意碰撞的弹珠,不断碰到一些“加分点”“隐藏项”,让自己有“灵感闪现”的喜悦。
E 阶段需要大脑不断搜寻:哪些经验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通过哪个人、哪个渠道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搜寻”有两个大方向,第一是“向内求”,思考自己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类似案例和经验;第二是“向外求”,思考谁可以帮到你,哪个渠道可以帮到你。
创作这篇文章时,“向内求”让我发现,一直以来,我经常在碎片化时间中使用发散模式进行思考,而“TEC 架构法”不仅能帮助我高效思考,当我把它介绍给我的学员和朋友时,他们同样从中获益良多。从我以往的经验出发,发散思维模式以及 TEC 架构法可以构成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
“向外求”让我联想到自己曾经阅读过一本神经学著作,其中系统介绍过学习的发生机制,似乎可以用来解释这个问题。但是因为时间久远,我已经无法准确回忆起与此相关的理论知识,我需要二次学习这本神经学著作,为我的文章找到翔实的理论依据。
第三个阶段:C 阶段。
C 为“Contract”和“Conclude”的缩写,代表收缩和结论的意思。在收缩阶段,我们要做的是将前面搜寻到的资料和想法,整理成有意义的结果或设法获得一个明确结论。它可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一个创意、一个可行的方法或意见。
以我构思这篇文章为例,通过第二阶段的不断思考和探索,我搜寻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用 TEC 架构法解决碎片化时间的学习问题,通过查询神经学的书籍和理论来提供理论支持佐证论点。
除此之外,查看日程表之后,我发现在晚上 20 点到 21点之间,我通常有一段完整的时间可以完成文章写作。
只不过是一趟乘坐电梯的功夫,我便构思好了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为了防止之后遗忘,我立即打开手机在备忘录上记录下了这次思考的关键结果:“碎片化时间更适合发散模式,使用 TEC 架构法进行发散思考,查找神经学理论依据,在晚上 20 点到 21 点进行创作。”
因为面对碎片化信息和碎片化时间的双重考验,我们的学习状态有些类似小学生只有课间十分钟的时间冲向学校便利店选购自己心爱的玩具或零食。如果希望学有所得,我们必须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学会选择取舍,确定核心目标,利用从教室跑向便利店的零碎时间,发散思考定位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以及它存放在哪个位置。
【钛媒体作者介绍:本文来自书《五维学习力》的作者王咏。他是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工商管理博士,曾任七匹狼集团副总裁,现任南讯股份合伙人、高级副总裁,为欧莱雅、西门子、华为等数千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
他曾获评2018 年度“大数据科技传播奖十大领军人物”、 IAI国际广告节2020年度“数字营销影响力人物”,是中国大数据联盟专家委员及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数据顾问,著有《简洁的力量》等作品。 】
《五维学习力》将会纳入钛媒体Pro版书库,敬请大家关注前沿书库的上新动态~每位Pro专业用户一年可以在书库中任意选择三本书,由钛媒体免费赠送哦~点击链接、登录,进入“前沿书库”选书:https://www.tmtpost.com/pro/books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