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总裁邱跃鹏:AI的蔓延和落地是个加速的过程 | 钛度专访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腾讯云总裁邱跃鹏:AI的蔓延和落地是个加速的过程 | 钛度专访

腾讯云总裁 邱跃鹏

钛媒体注:以企业为用户的产业互联网,正在呈现与消费互联网完全不同的运行规律——免费、补贴、流量、入口、关系链等经过消费互联网多年验证的手段,在产业互联网竟然都不那么灵验了。

产业互联网的游戏规则是什么?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可能现在谁都不知道答案,但我们至少可以不断提出问题。

2017年,钛媒体将会密集访谈产业互联网的大咖风云人物,由钛媒体联合创始人刘湘明领队,探寻问题的答案。此次是钛媒体对腾讯云总裁邱跃鹏的专访,系钛媒体“产业互联网访谈系列”第六篇文章(前五篇详见专题“产业互联网大咖访谈”)。

2017年 3 月,腾讯云与福建省公安厅共同打造了防走失平台 " 牵挂你 ",通过云平台提供的人脸识别技术,在秒级的时间内匹配失踪儿童的面部信息,在短短上线的两个半月时间内,已经帮助 124 名走失人员找到了自己的家人。

而顺丰也开始与腾讯云合作,利用AI视觉,在3小时内就可以处理完每天超过 2000 万的手写录入订单信息。这在过去,都需要一个非常庞大的团队24小时不停工作,来把这些信息填入系统内。

目前主流云计算厂商,包括亚马逊和腾讯云,都把人工智能的落地具体到了三个场景中——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这两个案例,是AI技术在应用中所取得的突破,也是腾讯云提出的“AI即服务”战略的落地。

在腾讯云总裁邱跃鹏看来,“现在AI的应用更多还是在单点的突破”,未来更大的想象空间还在于如何把这些单点结合起来。未来以云服务的形式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能力输送至各行各业,降低全社会创新的门槛,扩展未来社会和商业的想象力,这才应该是云计算的真正价值所在。

云计算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在IAAS层面主要玩家们都已经逐渐拉近了距离,而AI的异军突起,更是让用户的注意力迅速从计算力转移到了服务和结果交付上,这必然会给云计算市场打来很多新的变数和机会。

邱跃鹏曾是QQ、QQ空间、QQ秀、QQ会员等腾讯海量业务服务架构的重要设计者,对于技术和产品都非常熟悉。他认为,目前AI服务产品的蔓延和渗透,将是个加速的过程,前面谈到的寻找走失儿童的应用,就是起源于最早微众银行利用人脸识别来做的“核身放贷”,然而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太多新的应用诞生。但随即在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一下涌现出这么多的应用,“因为这是一个新的事物出现到大家接受的过程,中间可能有半年的过程大家都在观望,到之后一个一个场景的渗透其实会变得非常快。”在这个过程中,腾讯云的团队就需要真正去了解客户的需求,一起寻找科技应用的场景,一起在场景里打磨产品,把科技真正嵌入到用户的系统中去。

邱跃鹏认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巨大的机会。

近日,邱跃鹏接受了钛媒体的独家专访,以下为访谈实录:

钛媒体:云计算从亚马逊开始搞,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你认为无论是技术架构还是从应用场景来讲,云计算有没有后发优势?

邱跃鹏:这两三年整个云的变化还是非常快的,虚拟化的技术有一个巨大的进步,基本上快速进入了成熟期。目前来说,亚马逊跟其他的云应该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比如说在基础IaaS层面,国内有很多人做评测,各家之间都有自己的优势。

现在云的大部分技术还是来自于原来互联网模式的应用,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这几年,中国开始在部分产业领先,也让中国在一些云的技术上比海外走得更快一些。比较典型的,比如说直播这个产业,海外在流媒体方面就不一定比国内领先。未来还有很多新的机会出现,例如AI。AI对大家都没有什么先发优势,更多的是你选择哪个战场和哪个方向上做一些突破。

钛媒体:人工智能的出现,对未来云计算会有多大的改变?

邱跃鹏:我们今天讲了很多的案例都是来自于AI方面的进展。我们一直在讲创造价值是我们这些做云计算最重要的任务。AI现在来讲,能处理的事情是有限的,但是一旦能处理的效率远远是高于人的,更多的是解放企业的人力,提升经营效率。现在商业决策方面还是比较难的,但是解决重复性的工作还是非常高效的。

AI的渗透,不断会有新的提升机会,对企业整个运转效率的提升是非常快的。就像内容的推荐,基本上把编辑的工作去掉,以前什么被定为热点,什么是你关心的,怎么去提升流量,这些东西现在全是机器在做。

钛媒体:是的,钛媒体现在的很多快讯也都是自己开发的机器人在写了。腾讯对于云计算曾经有三个定义——产业革新的原动力、新型社会管理的主平台、人工智能的强载体。我觉得人工智能的出现给云计算的确赋予了一些新的预期,比如说原来对云计算的预期是能够帮我们去做大量的运算,现在人工智能的出现,大家开始要求场景和方案,包括顺丰的OCR的案例,其实大家要的是一个结果,这对云计算会不会是很大的变化?原来大家把你当作电厂,现在可能把你们当作冰箱,甚至直接要冰箱里新鲜的食品。这对云计算会不会是很大的变化?

邱跃鹏:确实你观察得非常深入,两年前大家讲云的时候更多的讲水和电,今天大家不太讲这个事情了。其实企业对信息的获取跟人的消费升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们今天在讲AI服务,大家觉得AI以前是高大上的高精尖技术,人要用必须要降低门槛,就像大厨一样,米其林餐厅的菜我不会做,但是我是可以去吃。今天我们整个AI产品线,从最基层的基础计算到最上层的偏SaaS类的输出,全部都要有。

不同的客户会需要的灵活性是不同的,这种高度集成到一个极简服务的趋势还是挺明显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回到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科技对他们来讲只是把科技应用到场景里,不一定每个企业都需要养高科技的团队,更多的是向云公司购买高科技,然后成为或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可能是社会分工必然的变化。

钛媒体:腾讯云一直在努力地进驻传统产业,怎么样帮助传统产业上云和向数字化迁移。这里有两个问题,传统企业会认为互联网公司的行业经验不够,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上云之后到底应该该干什么?他们现在对计算力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如果按照原来的ERP和企业运营调度需求,他们其实不需要云计算提供的那么多的计算力。AI的出现可能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变量,首先AI对计算力的要求上了很多个量级,基本上不是一个企业能够负担得了的;另外AI这种快速深度学习的能力,也许能够帮助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迅速学习行业的知识,跨越经验积累的鸿沟,比如像供应链的优化,人工智能就可能很快拥有以前很长时间需要积累的经验,帮助腾讯很快地切入进去。你觉得这个逻辑是通的吗?

邱跃鹏:做任何一个行业还是要对行业本身有一些认识,每个行业都不一样,很多人是因为看到人工智能在AlphaGO和类似于这种场景里的突破,才会对AI有深入的关注。我们自己也有一些探讨,觉得人工智能要想解决产业问题,还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大家现在更多地是在单点的突破,产业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现在来讲我们可能输送了一些点上的科技,这些点还要结合。我们有很多合作伙伴,他们跨界把这些科技能力和产业变革整合在一起,去做了这种落地实施。前一阵有一个做新零售的合作伙伴,他们帮传统的商超提升整个服务能力。以前传统的商超都是距离覆盖,覆盖这个区域或者足够便宜,大家更愿意来。如果商超能够在线化获客,用户的分析、商品的营销等能力搭建起来,现在他们有非常多的好商品已经卖断货,一年之后的订单都排不过来。现在需要的是懂得新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跨界人才,他们去把科技应用过去,这是目前比较现实的机会。

钛媒体:结合是一个路径,之前传统厂商的很多经验不是基于数据,也不是基于理性的思维,很多都是感性的经验,像原来谈的沃尔玛尿布和啤酒的案例,说起来更像是一些巧合,很难形成一些可以复制的规律性的东西。

邱跃鹏:数字化的过程之后,为什么用科技改变呢,这些东西会沉淀变成科技方法,比人的经验更容易沉淀下来。

钛媒体:你是搞技术出身的,不知道你有没有算过,真正在AI起来之后,对计算量的需求大概能够提高到多少?

邱跃鹏:可能不一定用这样的比喻。为什么GPU在机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这么高的应用,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小数据、高计算的能力,但是把这样的学习模型放在交付上面,就像“OLAP”的需求一样,可能并不一定适用。真正在在线场景里通过学习之后的简化模型,应用起来效率是最高的,而且整个计算的代价是最低的,最后是一个系统化工程。

一方面学习的问题要解决,支付的问题要解决,还有模型优化的问题要解决,是非常系统化的工作去解决AI的落地问题。如果我们仅仅靠硬件的计算能力的提升去解决的话,这个代价是太高了。

钛媒体:从架构来讲,面向消费级的,个体的海量的计算架构,和现在面对企业、混合的系统架构差异性有多大?

邱跃鹏:海量的业务对基础能力的很多要求是相似的,但是在实际落地当中是有差异的,还需要在细分的场景不停地去打磨、优化,去提升它的能力和降低成本,到新的场景我们也需要优化。但是基础的积累2C已经做好了,在2C场景里面它的单位计算成本要求是非常苛刻的,过于高的单位计算成本对于一个大的2C的企业来讲是不可能承担的。

这是为什么这几年云的架构能够替代企业架构,也是在于它确实把整个的成本降到非常低,再做一定场景化优化之后,企业能够获得非常高性价比的服务。这里面不能完全去对比,最终还是取决于你的应用场景。就像我们说的人脸识别一样,对准确率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只是计算今天到会的人流量,可能对计算的要求是数量级上的差异。

钛媒体:现在这种帮助传统企业转型,这是很大的市场,在整个腾讯云占多大的比重。

邱跃鹏:我们在这一块的投入是越来越大,我们刚刚把团队也独立出来,在不断地招聘去找这些熟悉云、熟悉这个行业的人来做。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其实政府和企业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怎么把这些数据集成起来去建模和分析,这是他们面临的痛苦,因为数据非常分散。这里面大量的需求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还是希望用这些技术去帮助他们完成升级改造。

钛媒体:你觉得如果要完成这样的目标的话,腾讯云现在还欠缺哪些方面能力?

邱跃鹏:新科技在行业内的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刚才讲的所有的案例,甚至我们基础的技术团队都会去到客户那里一起去打磨产品,一起去创造一些全新的解决办法去解决一些原有的问题。像找回走失儿童,以前指纹也没有,也没有办法,今天通过人脸一扫就可以。这不是说今天有一个人脸识别拿去就能用,我们在这个场景里帮助客户一起做了很多工作,例如走失人口的库不是非常大的比对库,但要把十几亿人放进来的话,数据库性能就会下降很多,我们可能更多是面向走失的这些人口数据库,甚至基于这个地域可能出现的人口。一方面我们把科技打磨到可以符合更多的场景,另一方面真正落地把科技嵌入到他们整个的系统里去,比如公安系统里。我们是第一次接触这个系统,客户也是第一次觉得你这个东西似乎能够解决我的问题。这中间的鸿沟一定是需要不断地去创新才能跨越,这也是云本身的好处。

钛媒体:现在很大的挑战是,科技的进步和传统企业的认知和想象力之间,有特别大的鸿沟,技术发展的太快,人们的想象力有些跟不上,他们可能不知道有哪些技术现在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要找到这样的场景,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比如说就是聚焦在寻找走失儿童的产品上,最后成熟打磨出来大概需要多长的时间?

邱跃鹏:这确实是需要有几个月的时间去做。但怎么看这个问题呢,它的第一次落地过程从有这个idea到落地到打磨到数据可以应用,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我们自己也看到一个好的变化,当越来越多的场景出现之后,第一是复制的速度很快,基本上深度学习这个东西一旦进入,模型成立会快速复制,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之后,模型优化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比如说从走失儿童优化到检查犯罪,这个过程就快了很多,产品本身的蔓延和落地是加速的过程。

钛媒体:你们创造产品的过程或者帮助传统企业做数字转型,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法论或者是流程?

邱跃鹏:这是很有意思的话题,首先我感觉大家的举一反三的能力非常强,人脸识别的应用其实我们最开始的应用是在微众的“核身放贷”——直接对比你的身份证,核实你的用户信息,其实在那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太多新的应用诞生。为什么在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诞生这么多的应用,因为这是一个新的事物出现到大家接受的过程,中间可能有半年的过程大家都在观望,到之后一个一个场景的渗透其实会变得非常快。

比如说银行业的应用上线之后,别的行业在观望,会思考我这个行业内能不能用。他可能不知道这个东西行不行,我们可能不知道有这个场景。但现在的信息,通过更多的宣传,更多的行业会主动跟我们沟通——我有这样的一个需求,你的技术是不是能够满足,我们也非常感兴趣,会投团队跟他们一起研究可行性。如果有数据的话,我们就来学习,一旦学习开始的话,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过程就会很快。举一反三,快速的一项科技的应用就会很快,比如像语音交互,像今天我们推出“小微”,这是未来又会演化,语音交互对我的应用场景会产生什么新的变化。(本文首发钛媒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