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几十年,曾跟刘强东一起卖碟,如今“逃离”中关村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创业几十年,曾跟刘强东一起卖碟,如今“逃离”中关村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V智识(ID:CVAI2019),作者为张雪,编辑为张丽娟,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2019年,经济转型的趋势愈加明显,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所谓的寒冬期,人工智能不例外,电子卖场更不例外。

在时代浪潮面前,无人能够幸免。

同时,作为早在就躺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名单上的电子大卖场也开始了全面的清退工作,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关村电子卖场的疏解是北京市结构性调整的必然过程,也是中关村自身转型发展的需要。

殊不知,这样一个让人曾经又爱又恨的地方,是70年代出生的北漂一族的青春所在。

李强,一个开着奥迪Q5的中年男人,在电子卖场从事着IT和安防行业,每天晚高峰都会拉上几个顺风车乘客来抵消从单位到家里的油费。

虽然现在顺风车已经相当普及,但是开着奥迪Q5天天拉顺风车的司机还是很少见。

在一个很平常的晚高峰,投中网CV智识记者见到了李强和他的爱人,作为三个顺风车乘客之一,有幸倾听了他们的故事。

留在北京难:从平房到大楼

故事的开始离不开一个核心的地点—中关村。

李强和王凤芝来自安徽的一个小县城,是典型的70后

他们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文化程度普遍都不高,李强夫妇也不例外,因为不甘于在老家讨生活,也正好有亲戚在北京,所以结婚不久,他们就决定北上进京。

那是在1995年的一个冬天,那会儿还没有暖冬的现象,温度很低,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北京的热情和憧憬。

王凤芝称现在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我的普通话很差,姐姐带我去了好几个地方面试,最后一个面完出来天都黑了。那个时候的交通也不便利,只有两条线,我们当时在冷风里站了很久才等来一辆车。”

但这一天的面试并没有传来好结果,就这样,屡败屡战的李强和王凤芝接连面试了很多的工作。

伴随着一次次的失望和语言、学历等客观原因的限制,他们不断地降低自己的求职标准,甚至于最后连洗碗工,端菜员都不排斥。

因为在那时,他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留在北京。

“当时就是觉得只要留下就有希望,就有未来,不甘心灰溜溜地回老家去,”王凤芝说。

可这样的坚持并没有感动招聘者,于是李强夫妇开始转变思路,并思考着自己做生意的可能。

90年代,最热门的硬件莫过于VCD和DVD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了这样高成本的生意。

在李强和王凤芝看来,既然不能正面切入市场,那就不妨选择“曲线救国”。

由此,他们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买卖——卖光盘。因为之前并没有做生意的经验,最一开始他们随大流,卖一些盗版的光盘,包括唱片,电影等。

1997年,迈克尔·杰克逊在中国开始火起来,几乎是一夜间成为了万千青少年的偶像,为了顺应这种需求,中关村的整条街上都在循环播发着迈克尔·杰克逊的最新专辑,并且他的音乐成为了每个柜台的必备产品。

与此同时,李强夫妇也嗅到了这一波商机,并迎来了卖光盘的高光时刻,有时一天甚至能卖出几十张。

正是在这个时期,李强夫妇攒够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相比于李强实在内向的性格,王凤芝显得更为机灵,也更有经商头脑。她渐渐意识到卖光盘终究是个门槛低、利润薄的行业,要想真的把生意做大,还需要看到未来的趋势。

于是,他们瞄准了下一个风口——电脑软件。可能是由于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也可能是内向的男生对于科技产品有着天生的敏感性,李强夫妇分工明确:李强负责研究产品,联系批发商,而王凤芝负责推广和售卖。

王凤芝称,“我印象最深的是方正的一个排版软件,那会儿盗版的拿货一张只需要八块钱,但是最高的时候,一个盗版的软件能炒到几百块。”

在那个时候,李强夫妇很容易就能做到日赚千元,这种利润即使放在现在也是很可观的。

其实回想起来,王凤芝认为是当时大家学习的需求特别旺盛,学习途径又特别匮乏,没有互联网这样的大环境,所以才会有当时那样的盛况。

慢慢地,随着中关村的进一步规划,产业的成熟发展,在街上开店的小商小贩陆续搬进了高楼大厦的电子城里。

有媒体曾报道,1999年开业的海龙大厦在随后几年的日均客流量都在3万-4万人次,到2006年底,共有超过7000万人次的客流涌向中关村。

1997年,为了缓解海淀大学区和中关村卖场周边的交通拥挤状况,北京市政府还曾砍掉路旁几十年树龄的大树来拓宽路面。

同时,于1998年开始的首届“中关村电脑节”成为当时中关村地区最重要的活动,一直到2010年始终保持着每年一届的频率,举办第二届参与人数即达到20万人次。

在以电子卖场为主的时代,外界常常评论中关村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发源地和摇篮,已成为中国计算机领域研究水平最高、市场规模最大、厂商数量最多、人才资源最密集、电子配套设施最齐全的地区”。

这样的流量也就意味着更大的市场和商机,相比于互联网流量的变现,当时客流量的变现更为直接和迅速:彼时,就算是在中关村只做个组装计算机的买卖也能挣个上千元的暴利,甚至在短期内实现“财富自由”。

扎根北京:和刘强东做过邻居

作为电子城辉煌时期的经历者,王凤芝谈到当时的盛况,还是一脸的骄傲。

“那会儿在电子大厦里,你上楼去买东西,坐电梯都要排队。到了下班时间在中关村车站,人根本就站不下,大家现在都会感叹那时竟然还有这么繁华的现象,在当时来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2003年,鼎好大厦电子卖场开业,它位于中关村西区,东临中关村大街,北靠北四环。当时,鼎好大厦电子卖场的一层正是IT旗舰广场层,它的开业也成了中关村电子卖场走向顶峰的标志。

往更大范围来看,随着往后几年的发展,中关村也逐渐形成了形成了以鼎好电子城、海龙电子城和中关村e世界为代表的“三足鼎立”的中国IT商贸中心。

在这三大电子城里,每层都有着密密麻麻的小柜台、各式各样的电子配件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和此起彼伏的叫嚷声。

李强夫妇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搬入鼎好大厦的第一批租户,他们的经营范围也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改变,即开始卖IT设备和安防产品。这个生意一做就是十几年,直至现在。

最开始的时候,鼎好电子城的摊位还是很贵的,有的时候甚至重金难求,但好在李强夫妇是前几批入驻的,租金并不太高。

不同于小商小贩几平米的摊位,李强夫妇的生意做得多而广,摊位也相对于比较大:大概有三四个普通柜台的面积,柜台的货架上放着各种电子设备和IT产品。

他们认为,更大的柜台不仅彰显着他们经营规模之广,在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能够更快地获得客户的信任。

在客流量高的销售旺季,单有他们夫妻二人是忙不过来的,必要的时候还会顾上几个兼职人员。

据了解,最开始在电子城做生意的租户很多都是夫妻档,这其中还有已经到纳斯达克敲过钟的京东创始人刘强东。

众所周知,在刘强东的创业故事中,他一开始也是卖光盘的,后来随着硬件产品市场利润的降低,刘强东选择在服务上下功夫,比如不卖假货、亲自送货、随时维修退货等,之后也一路崛起。

时间回到2006年,当时在鼎好电子城已经做了三年生意的李强夫妇手里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加上孩子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所以夫妻俩盘算着告别租房时代,决定在清河买房。

提到买房,一直沉默,专注于开车的李强便打开了话匣子。

“虽然是在2006年买的房,我们当时买的并不算便宜,没有真正赶上房价的低谷,不过,由于是刚需,也就没有计较太多了。”

他紧接着补充道,“我现在开的这辆车也是在那个时候买的,当时的价钱也是不低,所以我们早期赚得大部分钱都用在了买房买车上,本想着能满足我们一家在北京生活的安全感,可如今看来,起到的作用还远不如一个柜台。”

好景不长,几年之后,李强夫妇这一众IT产品从业者便开始受到互联网电商风潮的影响,营业额开始缓缓下降,为了顺应大势,这些店家也纷纷开始开淘宝店、入驻京东等。

这之中,有成功转型成为淘宝店主的卖家,享受着互联网红利,可也有很大的一部分,在试水之后就基本选择了放弃,而李强夫妇属于后者。

“我们在网上的销售额很少很少,最多也就是整体业绩的10%—15%。网上的用户不会比质量,他们首先会比价格,很多商家会以次充好,价格会定得低些,但我们都是渠道正品,定价高,客户自然就少一些。”王凤芝解释道。

在电商的冲击下,中关村电子卖场也一改往日人头攒动的火热景象,开始走向萧条。

很显然,坐以待毙并不是李强夫妇的风格。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李强夫妇开始尝到了To B市场的甜头。

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他们成功接到了政府某部门相关IT设施的项目,虽然单子不大,但是这个机会让他们从单纯的卖家,开始成为解决方案和硬件的提供商,并且拿到了可观的利润。

于是,他们在不放弃C端市场的情况下,主攻B端客户,大概这也是他们能够在一众卖家中杀出重围,存活到现在的原因。

在李强夫妇看来,卖场之所以会变得越来越萧条,电商的冲击力不容忽视,甚至现在在政企领域,电商也开始挤压个体户,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导向也十分重要,发展几年之后,大卖场逐渐成为了被遗弃的产业之一。

谈到电商,王凤芝有点抱怨,甚至敌视。

“电商虽然不收摊费,但是会收广告推广费,这样大家不是凭产品,凭本事赚钱,而是凭营销赚钱,马云和刘强东把这个市场都搞乱了,虽然之前和刘强东是邻居,经常在一起聊天,但是我丝毫不认同他的做法。”

“他当时创办京东的时候,你们为什么没想过参与进去呢?”

面对发问,李强解释道,“虽然之前老在一起,但还是明显感到我们跟他并不是一类人,所以也没有深交到可以合作创业的程度。”

如今,卖场内的无序竞争所带来的假货、翻新产品横行,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在价格透明的网上商城购物,品牌意识也越来越强,中关村电子卖场的口碑一落千丈,生意自然也变得没有多大水花。

即便如此,李强也没想过干脆关掉摊位,离开中关村去做点别的。

让他坚守阵地的理由也很简单:现在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自己的危机;这里还有李强多年来积累的人脉,虽然生意不能像原来那么火爆,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只要鼎好不关,就可以继续坚持。

和李强选择相同,很多商家还是不愿主动离开这个卖场,即使整个卖场里平时已经没什么顾客,大部分摊主的主要工作也成了刷电影,刷电视剧和打游戏。

如今看来,李强夫妇觉得自己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从幸运的角度来讲,赶上了互联网时代前的巨大红利,使得没有学历的他们,也能够在北京扎根,买房买车;而不幸的是,互联网电商汹涌而至,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侵占了市场。

离开中关村:告别青春和一个时代

网上曾有句流行语:时代要抛弃你,连声招呼都不会打。

对于李强夫妇来说,这声”招呼“在几年前就开始显露迹象,可这究竟是好是坏,现在仍旧没有答案。

走过了十几年的辉煌之后,中关村的迭代之变仍然无可避免地到来,并开启了“去电子卖场”的大转型。

2009年7月,海淀区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中关村西区业态调整的通告》中表明,中关村西区定位于建设成为创新要素聚集功能区,不鼓励电子卖场、商场、购物中心、餐饮等业态在本区域内发展。

2015年10月,  中关村核心区(海淀)正式发布《中关村大街发展规划》。即对外宣称,中关村大街未来3-5年内将完成转型,现有15万平方米的传统电子卖场将逐渐腾退。

2016年7月7日,地理位置绝佳的海龙也贴出《通知》称,“即日起停止营业,进行升级改造”。

如此一来,作为四大电子卖场之一的太平洋电脑城最先在2011年关门,退出市场。随后2015年中关村e世界关闭,在歇业之前,这里一些楼层的出租率不到一半。2016年,经营了17年的海龙电子城停业。

进入2018年,卖场时代的中关村就只剩下还在坚持的鼎好。可在2019年,曾经有中关村旗舰电子卖场之称的“鼎好大厦”也最终没有逃脱转型的命运。

复杂的产权状况也让鼎好大厦的改造面临不小的挑战。

这也是李强在2019年底最为头疼的问题。

2019年12月18日,物业只发了冰冷的传单,通知了业主清退的时间,并没有谈及任何赔偿方式,这让本就没有什么生意可做的业主们,心情更加沉重。尤其是李强这种时间长而且摊位面积大的业主。

“我们现在干那么多年,到这个岁数,感觉中关村一拆了,我们被淘汰掉了,也要跟青春告别了。”李强无奈地叹息道。

也就是在这一天,李强的独当一面也引发了其与王凤芝一次争吵。

现在李强在做B端生意的同时,还开始作为渠道单卖硬件,可能是自己一个人单独管店还不熟悉,也可能是李强本人就过于实在,李强把单卖硬件的利润定的很低,这引起了王凤芝的不满,以至于两个人当着外人就吵了起来。

争吵归争吵,这其中大部分原因还是因为马上要被迫搬离鼎好大厦的负面情绪在发酵。

不管多么艰难,日子还是要照过。

为了不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中,在2019年底,47岁的王凤芝开始出来找工作,李强自己则继续坚守。

与刚来北京时不同,王凤芝很快就成功进入了一家做视频会议的公司工作,而且位置就在鼎好大厦附近。

在王凤芝看来,继续留在中关村工作,某种程度上,自己就还与过去在同一个维度上。

另一方面,李强也在四处找律师,希望能够获得一定的补偿。

但现状不管怎样困难,对李强夫妇来讲,都不会走到放弃自己生意的地步。毕竟安防和IT行业是讲究口碑和积累的,他们现在基本已经完成了对市场的教育,未来更多的是拓展新的客户。

做最坏的打算和最好的准备。

李强夫妇不是没有想过自己被清退出卖场,无处经商的结果,但是即使是这样,在这个行业里,他们依旧可以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做一个干赚钱的渠道商。

李强称,做渠道商的事情,他现在已经开始试水,另外,凭借在行业中的多年经验,之前也有不少人来挖过李强,只是他早已习惯为自己打工的生活,并没有接受。

总之,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幻,李强是不会离开安防和IT的行业的。

“虽然不一定能挣到大钱,但是在这个行业工作,满足日常生活开销还是没有问题的,我已经快到五十岁,过了拼命工作的年纪,对我们来说,在舒服的环境里工作才是重要的。”

根据当前最先消息,鼎好大厦电子卖场一到四层,虽然已经开始了清退工作,但总体上,电子卖场从鼎好大厦彻底消失还需要些时间。

昔日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将彻底转型为“创新创业一条街”,传统电子卖场的业态将逐渐被新模式、新业态彻底替代。

从电子卖场一条街起家,30年来中关村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也承载了许多人的青春和奋斗岁月。

在中关村由盛而衰的历史里,电子大卖场曾一度成了这里的代名词。作为新技术栖息地的科技园区的中关村必将成为历史,令人感慨万千。

据悉,升级后的中关村大街南起白石桥、北至清华大学西门,全长7.2公里,目标是2020年底,中关村大街及周边地区持续产生具有中关村原始创新、技术服务能力及商业模式创新优势的创客群体和企业集群。

2020年:等一个未知的结果

在最后,我问李强,在2020年有什么新的打算?

他笑着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来年把在海淀的房子装修下,搬回去,不再每天往返于西五环和东六环,因为开顺风车真的很累。”

而这大概是全程中,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不善言辞的中年男人的笑容。

果然,新的一年总会让人充满希望。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创业几十年,曾跟刘强东一起卖碟,如今“逃离”中关村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钛媒体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