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干扰了美国大选,但中文互联网上的信息污染更严重
英国牛津词典近日把post-truth选为3016年国际年度词汇,并解释因为受到英国脱欧公投及美国总统大选等事件影响,这个词使用率比去年上升了2000%,根据《牛津词典》的网页显示。post-truth多用来形容“情感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
在Trump意外当选之后,Facebook被指责放任假消息的泛滥促成了这一结果,原本可以利用算法工具“降级或移除”假新闻的Facebook却为了保持中立的形象而无所作为,放任内容工厂批量制造的假消息肆意流溢。如果说2008年奥巴马上台只是社交媒体初试啼声的话,这一次Trump的逆势而上则让传统媒体陷入了集体危机与反思。
如果说在Facebook上还是严肃媒体与小道消息同台竞争的话。在新浪微博上,英国报姐、英国那些事儿、深度news等“二道贩”主宰了国内的舆论风向,各种阴谋论、假消息仿佛美剧一样轮番上演。因为吃瓜群众怀着追看美剧、韩剧的心态来围观美国大选、朴槿惠傀儡风波,所以他们不用在乎真相如何、信息来源,把政治新闻、国际新闻当做明星出轨一样的娱乐新闻来看,越是耸人听闻、匪夷所思的标题越是能满足他们“看热闹不怕事大”的隔岸观火心态。各种假新闻一度占据了上风而缺乏对冲,“拨乱反正”的人却只能在评论中发一条条打不开的外文报道链接。
实际上,不仅是这次美国大选中国吃瓜群众格外投入,上次英国脱欧中国网民的反应比我英国的朋友还要强烈。中国网民如此“胸怀世界”不只是要获得“风景这边独好”的大国自信(正如一位吃瓜群众所说的:感觉全世界都在风雨飘摇,安静在家做吃瓜群众真好),也不是为了准备明年考点,而是在借国外的时政新闻来满足国内时政新闻无法满足的“宫斗戏瘾”。是在国内娱乐化时政新闻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
一边坐着小板凳吃瓜看选举大戏,同时又不用承担美国选民要在“真小人”和“伪君子”中选出一个的两难(他们哪里懂得这就是“自由的重负”呢)。而且,二道贩们对大选新闻做了基于娱乐性的筛选与二次加工处理,剔除了严肃生硬的骨头,只留下可以一口吞下然后四处散播的简化版故事。
如果说Facebook上的假新闻可能造成了严重后果(影响了大选结果),那么被严重污染的中文社交媒体似乎未造成什么后果,只是因为这些假消息并未转化为行动(比如投票)然而雾霾没有刀剑相催并不代表它没有在你的身体上留下痕迹。雾霾入侵的是肺部,而信息雾霾入侵的是大脑(就是那个吃瓜群众最爱劝别人也有一个的“好东西”)。
这种“娱乐化一切”,围观一切的心态使他们不愿也不再具备分辨、处理严肃信息的能力。即使在涉及真正切身关己的集体议题时,也已经丧失了参与的能力。这两天在社交网络上热传的人大代表选举“废票”,正是这种时政娱乐化的后果之一。这不是一些人一厢情愿认为的消极抵抗,只不过是头埋沙坑的鸵鸟抖了两下腿而已。
而在微信上又是完全不同的一番风景。由于天然的封闭属性,这里不会像微博那样轻而易举地就被全站热点席卷(更不存在各家粉丝势在必争的热搜榜,也不会存在林丹出轨事件导致的瞬间评论刷爆服务器的事件)。虽然有无数嗷嗷待填的微信公号蹲守微博、知乎等地坐等对网络热点做挖掘汇总,并千方百计蹭上自己的logo,然而这些处于信息食物链底端的不入流公号,并不是微信舆论生态的主流。只靠蹭热点是无法支撑“10万+流水线”的,因为热点是不可持续、不可预知且蹭的姿势不好把握。更何况能够穿透微信不同的封闭朋友圈的全民热点更不可能每天都有。
所以,要想稳定地产出10万+,要想穿透不同人群朋友圈之间的“次元壁”,就要找到触碰人群情绪点的东西,比如屁股尚未坐稳的中产阶级的患得患失、比如大病致贫的恐慌对于养生的宁可信其灵(不花钱的生活小窍门同理),比如当代青年向往诗和远方而脚下叮当的精神寄托,比如社会压力之下无可排解因而需要大剂量服用的心灵鸡汤,而像新世相这样的热文制造者无非是抓住了目标群体的这些心理。
所以,朋友圈的问题并不是“信息污染”而是“情绪污染”,每一条分享之后都是或炫耀、或焦虑、或恐慌的某种情绪,就像我在《谁在炮制标题党》中所说的:
在朋友圈,流动不息的是情绪的河流,公号文章也不过是这条河上的一艘艘小舟,出现在自拍和自嗨之间。
就像人们批评Facebook、Twitter促成了filter bubble的出现,人们只能看到自己乐于看到的消息(花剌子模信使),微信则促进了一种朋友圈舆论场,一种集体心照不宣构建的信息边界,每个人分享信息时心中都有一个假定的受众群体,不在受众接受范围之内的就会被自我审查过滤掉。这些被过滤的往往是小众议题(LGBT、女权、政治、个人兴趣)、负面情绪、私人感受。这种舆论场决定了朋友圈只能是反映你所在朋友圈的集体关切与集体情绪。
你在被这种集体情绪裹挟的同时,也在为这样的集体情绪添薪加柴,没有人是无辜的。当你的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以至于不堪其扰时,只要想到你也无法逃离不感兴趣的办公室八卦、亲戚们的家长里短,就可以心平气和了。
而微信公号的评论筛选机制与读者不互通机制,使得信息几乎不可能自我纠正,只会自我强化。它只会成为意见相同者同声相应之地(转发就是出于认同),而不是不同意见者疑义相与析、真理越辩越明(不一定会越辩越明,但事物的不同面向会显露出来)的地方。
如果说微博是“新闻娱乐化”的平台,那么微信就是一个“新闻日常化”的地方。在在两个地方,严肃、客观的新闻都没什么市场。传统媒体已经弃甲倒戈,毫不保留地向新媒体传播法则靠拢了,最后一道防线早就不攻自破。再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情绪的洪流在微信上的横冲直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