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笼罩,有人想用互联网模式破除殡葬生意中的“灰墙”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传统观念笼罩,有人想用互联网模式破除殡葬生意中的“灰墙”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出行、餐饮、娱乐、办公、支付等各方面应用,O2O更是让线上和线下的服务融为了一体。那么,已经涵盖了生活、工作各方面的应用里,是否葬礼也可以成为一种O2O创业模式?

“这不就是互联网+殡葬吗?”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迸出这样的想法。

没错,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互联网殡葬的确不是什么新概念,曾经在知乎上火过一个段子,里面恶搞的极具互联网思维的殡葬类APP——“死了么”,就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吐槽。当然,不会有人真的去开发一个APP,并命名为“死了么”,但琢磨这个行业痛点的人,却真的有。尽管,少之又少。

“那是因为想触及这个行业需要太大的勇气。”已经开始涉足互联网殡葬业务的老梁告诉懂懂笔记,他的双亲、岳母都在一年内相继去世,“集中”支出的殡葬费用,让这位小有成就的IT公司老板也有些招架不住,在感叹“死不起”之余,他竟然真的萌生了想做一个被舆论嘲笑的“死了么”。

不过事儿还没做呢,就已经成了笑柄。

无论是妻子还是朋友,甚至事业上的一众伙伴,都在取笑他的想法。劝慰、挖苦者有之,威胁断交者也不乏一二。但过了不惑之年的老梁自然不会为外界所左右:说我奇葩?我就奇葩给你们看!

事情终于开始启动了,但做了一年多以后,老梁却真的只剩下苦笑了,这其中的曲折离奇可谓一言难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风口”上的创业项目,成了一朵奇葩中的奇葩?

瞄准刚需,从互联网卖“墓地”开始

“这可是刚需。”

面对身边大量质疑的声音,2016年老梁还是踏出了人生中重要的一步。在他看来,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经历的过程,都会产生一系列刚性需求。而作为人生的终点站,死亡却是世人眼中最敬畏也最舍得投入的。许多人为了让往生者尊严的离去,都在白事上下足了功夫,甚至在部分地区还形成了攀比之风。

“正常的白事花万把块只是低配,加上许多不明不白的费用,一场下来花个三五万也是正常的。”送走三位往生的长辈,整个过程都肩挑重担的老梁深深意识到,在殡葬业的流程中存在着大量灰色消费。

许多人意识里,“逝者为大”的思维根深蒂固,所以对一些本不该支出的费用也少有追求。渐渐地,殡葬费用也就越来越高,“但有许多支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一心想通过互联网思维改造殡葬市场乱象的老梁,期望借助电商模式让行业的消费变得更透明。因此,他开始在自己的公司内部组建了一支特殊的创业团队,并专门负责这个被人当成“笑柄”的项目。为此他放下其他手头的工作和业务,亲自披挂上阵。

“我做了这么多年IT,开发网站和移动端应用就跟玩似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团队就在老梁的带领下,针对殡葬行业的特点,开发出专属的电商平台与APP,在进行一系列交互优化之后,就迅速上线了,“当然,作为专注(殡葬)电商平台,我们总得卖点有价值的。”

老梁首先将目光瞄向了单价已经赶超住房的墓地。他为父母和岳母买的墓地,每块单价都超过了3万元/平米,“这些墓地都囤积在了中间商手中,我感觉价格还会持续被炒高。”

经过详细分析和讨论之后,团队一致认为,若能剔除中间商的暴利和销售人员的成本,就能从根本上把墓地的价格降下来。于是老梁开始奔走于城市周边的各大陵园,希望能够与运营方达成合作共识,并把墓地资源放在平台和APP上直销。

“但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在奔波了一个多月之后,老梁已经数不清自己被陵园“扫地出门”的次数了。他告诉懂懂笔记,许多运营管理方一听说是电商平台,而且想洽谈合作在线上销售墓地,立马就回绝了,连做个介绍的机会也不给,“一开始我还觉得他们是不懂电商,但后来才发现,他们其实很懂电商。”

渐渐的,老梁发现中间商哄抬墓地价格,其实管理运营方是默认的,甚至在其中还存在着许多只可意会的利益输送。对于不能为他们带来“好处”的电商模式,自然要拒之门外。因此,团队打算去“中间商化”的想法在短期内夭折了。

然而他们的辛苦并不是完全白费。就在他们打算放弃这个产品类型的时候,有一家规模较小的私人陵园主动招来,提出愿意和他们合作。不过,首批“上架”销售的“产品”,却是一些位置较偏僻,风水一般的墓地,“但也算是有东西可以卖了。”老梁苦笑着说。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商机,这是老梁的经商逻辑。

在他看来,所谓的互联网变革都是在折腾和风险中求发展,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墓地的确省去了中间商差价,但也让他触及碰到殡葬业的“江湖”。不怕事的老梁,也并不满足他所涉足的“江湖”里只有墓地而已。

行业生态的复杂,不是APP+那么简单

传统观念笼罩,有人想用互联网模式破除殡葬生意中的“灰墙”

彻底成为“死了么”行业创业一员的老梁,在此之后在网上卖出了好几块便宜的墓地,拿到的佣金虽然不多,但也能够满足这一支内部团队的运营开销。但他总觉得平台依旧没有脱离“中间商”的影子,互联网也没有在殡葬行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为了改造,我还专门去了趟日本,看人家的互联网殡葬业是怎么做的。”老梁认为,如果想要让互联网在殡葬行业发挥真正的作用,就要将行业所涉及的生态链都放到线上,“所以,除了陵园之外,我开始寻找一切与白事有关的风俗业态。”

从入殓、丧事、灵堂、物料、仪式甚至超度,只要涉及白事风俗市场的机构,老梁都进行了沟通和了解,并邀请机构以白事服务商身份入驻了他的网站和APP。

一开始,出于行业的保守情绪,许多机构是比较抗拒互联网+殡葬业思路的。但由于殡葬生态产业的竞争激烈,所以逐渐有机构放下成见,尝试与老梁合作,希望能通过电商渠道获得新的客户群,“没有传统‘一条龙’(承包白事的中间机构)掺和事,流程价格都很实惠和透明,客户像在淘宝买东西一样可以挑选服务。”

在陆续有服务商入驻平台之后,团队也开始在宣传和推广方面发力。老梁发现,由于这种业务内容很“丧气”,所以有很多策划公司不敢接他们的推广,想做公交车身广告则是被一口回绝,楼宇电梯也不予投放。当然,要是去做地推估计会直接被暴揍一顿!

最终,他们只能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借助一些营销大号的力量进行网络宣传。

“虽然覆盖面不广,但可能因为新奇,用户量在短时间蹭蹭往上涨。”快速增长的注册用户量让老梁十分惊喜,但随之而来的一些订单,却让整支团队为之兴奋,“都是大订单,其中一位身份不凡的客户还预定了一场佛教祭奠。”

因为殡葬是一个十分讲究时效性的行业,所以客服赶紧通过后台预留的电话联系了这位“贵客”,对方表示家中老人病危,已经时日不多,所以想提前安排老人家的身后事。

出于套餐单价高、需求多,团队不得不将订单拆分,由几家服务机构合作完成,“说出来一定会被骂,但在确认丧事流程的时候,我心里却暗暗乐开了花。”

然而,就在半个月后,在老人的追悼仪式上,老梁却急哭了。由于这是项目成立以来第一单大生意,所以对方很重视,他们早早就和客户选定的相关白事机构通了细节和流程。到追悼仪式开始前两天,这几家负责不同流程、且彼此不熟悉的机构,也纷纷赶到并碰了面。

但是,还是出了岔子。“念经的师傅来了,人(往生者)运到了,灵堂却还在布置,花圈也堵在路上......”面对着愤怒的家属,老梁深知没有经验的团队和缺乏默契的机构,彻底把事情搞砸了。

在赔偿了这位客户一大笔损失之后,他陷入了沉思,“流程、步骤都对,但配合起来为何都不对了?”

从古自今形成的殡葬风俗,并没有老梁想得那么简单,那些行业的规则与默契,也并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够学以致用。这让一心只重视互联网工具的他,在项目实际落地的时候碰了钉子。的确,互联网有撬动殡葬行业壁垒的机会,但要改变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或许并不是做个系统、放个APP那么简单。

这奇葩项目 “不敢”培养用户习惯

传统观念笼罩,有人想用互联网模式破除殡葬生意中的“灰墙”

“互联网+殡葬其实也说了好多年了,但进入这个领域的人很少,所以我觉得需求和机会还是很大的,走走弯路也正常。”老梁告诉懂懂笔记,正因为进入行业的机构少,从事的细分领域也不尽相同,所以团队可以借鉴的经验不多,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前行。

在经历了那次失利之后,老梁并没有放弃利用互联网改造殡葬产业的想法,而是希望通过借助网络技术,实现行业更多的增值服务。在充分调研了国外众多行业的相关案例之后,他们决定将整体发展战略由殡葬业的“物质”层面,彻底转向到“精神”层面。

“有客户办白事,但部分亲朋远在他乡或国外,赶回老家参加显得特别折腾,但不慰问一番在人情上又讲不通。”为了满足这一小部分客户的需求,老梁和团队又推出了“网上灵堂”服务。

通过微信转发,即可向相关人士分享“灵堂”链接。点击进去,“灵堂”将赫然呈现往生者的黑白照片,用户可以通过“点蜡烛”、“送花圈”、“瞻仰”等按钮祭奠往生者,更可以在页面查看人物生平及留言,甚至还能够通过微信支付帛金,以表对家属的慰问。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在线扫墓的功能,方便那些长期在外的游子能够在清明或冬至等时节,纪念故人。”老梁几乎把所有“精神”层面的事情都考虑透彻了,并投入大量的研发精力,将这些功能一一实现,“开通这些功能价格也不贵,就像网上灵堂,一年的费用也才几百块钱。”

这一次产品的迭代,新版APP更新后居然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应用下载量和用户注册量节节攀升。

但随着使用的客户渐渐变多,很多问题也接踵而来。老梁表示,因为“在线灵堂”和“在线扫墓”都是开放式供用户纪念往生者的,所以在留言上并没有做太多的限制,就开始有个别好事者到往生者页面下谩骂、取笑,甚至有人在留言区域发广告。

“花了大量精力才把这些垃圾留言删除,并将留言审核显示的权限开放给家属,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但让老梁和团队没想到的,还是有人发侮辱性的留言,并且留言被直接发到家属微信上“待审核”,“我们怀疑过‘一条龙’,怀疑过同行,也怀疑过之前有过纠纷的客户,但都找不到确凿证据。”

但是,用户可没办法慢慢等你的“证据”。人家每年花了几百元,不是为了每天看侮辱信息的,换做谁都接受不了。部分比较激进的用户甚至将这件事情“捅”给当地媒体,媒体的曝光让老梁与团队一时间不知所措。

“但关闭这项功能显然太晚了。”随着当地媒体的报道,有许多网友和宗教人士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抨击这个互联网+殡葬的项目。并表示他们的行为已经构成了对往生者的亵渎,对死者家属的不敬,更是借别人的“痛苦”在大敛收不义之财。

面对突如其来的口诛笔伐,老梁能做的只有退钱。

团队向众多缴费的用户退还了费用,并关闭了这个仅仅上线不到半年的互联网殡葬平台。他表示,这是让他最委屈、最懊恼的一件事情了,“说我傻我认,但说我敛财可不行。许多资本觉得不吉利,有再多的用户量都不敢投资,所以从开始做这个到现在,都是我自己在投钱。”

就出发点而言,他的思路是积极的,他试图利用新技术瓦解传统传统殡葬产业的“灰色链条”,让大众不再高呼“死不起”。但在落地的过程中,老梁和团队都忽略了殡葬行业的特殊性。在敬畏生死的传统观念下,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那种前卫的“生离死别”方式。

在传统的意识形态里,在特殊的社会风俗中,在资源的垄断下,殡葬行业里这一堵“灰墙”或许不是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就能轻易破除的。

或许从创业伊始,老梁的项目就注定了失败。他的一个观点是:要做,就做别人不敢想的,甚至给钱也不敢干的。

在很多风口或者隐形的风口中,涌现了大量踌躇满志的创业者,甚至很多老梁这样的“成功人士”也寻思着二次创业。无论是菜鸟还是老炮,不走寻常路成为一小部分人的共识。

因此,不少“奇葩”的创业项目纷纷出炉:网上灵堂、太空房产、互联网杯、濒死直播、虚拟女友......这其中有些是真想做出点事情来的,有些就是想搏一把资本的“痛点”。老梁,也许是属于前者吧……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传统观念笼罩,有人想用互联网模式破除殡葬生意中的“灰墙”

随意打赏

殡葬业 互联网传统观念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