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后即焚走红社交应用,用人性敲开成功的大门
在信息过载的移动互联年代,APP开发商们几乎无一例外的为了争抢用户资源使出浑身解数、推陈出新,所有APP都在努力充实信息的时候,阅后即焚的信息“即时性”却凸显出其个性魅力、最终颇得用户青睐。
早在2013年阿里的来往与腾讯的QQ都曾推出阅后即焚功能,但阅后即焚显然只是他们的餐后甜点,两家都不曾对此有过过多关注,这或许跟他们较为定型的用户群体有关:熟悉的社交圈子里并不太看重消息的“秘密性”。
2014年3月,陌陌增加阅后即焚功能,7月,YY涉足私密社交也推阅后即焚服务,随同韩国欧巴们进军中国市场的移动应用Line也于今年7月低调推出阅后即焚功能(据相关报道,Line的阅后即焚功能在中国市场尚未推出),近期,一款名为“Sobrr”的社交应用也隆重上线,稍纵即逝的社交方式缘何这么受APP开发商们的频频关注?
安然以为,从市场上看,国外有个当红的SnapChat(Facebook曾经想要以高达30亿美元收购SnapChat,被拒之门外之后又先后整新推出“Facebook Poke”、“ Slingshot”,足以看出阅后即焚的市场价值),而国内这片蓝海尚缺(腾讯来往陌陌等的阅后即焚功能目前只是小打小闹);从市场价值也即用户需求上看,阅后即焚功能适应了人性。
国内阅后即焚市场还有蓝海
我们先不去评判中国的创新还是“中国制造”精神,只看市场,很多从国外引进、并加以中国化特色改造的节目也好、产品也好、手机应用也好,都颇得国内用户喜爱,类于“中国好声音”、QQ等,这也展示了人性的相通性。
也即,国外火国内没有的,你以合理的方式做出来获得用户青睐的可能性就很大。
国内的社交应用市场目前分为两大类:腾讯来往等更多基于熟悉用户的社交应用,陌陌无觅等更多基于陌生群体交流的应用。最最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分享秘密的软件无觅、乌鸦等目前的存活方式并不健康,而阅后即焚功能恰好弥补了“黑色秘密”漫天飞的不足,除此之外,阅后即焚功能也刚好印证了人性的一个特点。
阅后即焚背后隐藏的人性特点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现象:一本书从朋友或者从图书馆费力借来,你反倒视如珍宝,很快就能看完,但假若是自己从书店购得,反而会束之高阁、眼看着它落在书架的角落积满了尘埃。这是“别人的总比自己的好”原理?或许有点这个意思吧,不过安然想强调的是另一面:在有限制条件的大环境下,你反而会因紧迫感快速的完成一件事,因为怕失去。
对于学生,有太多的人选择在最后几天里匆匆赶完作业、提交论文;对于工作者,老板下达任务的时候给个期限,你可能就会马上完成,但假若给个“不急,你慢慢做”,你可能会花费一周的时间完成一项很简单的任务。
这也是人的惰性。
阅后即焚软件中的消息大多转瞬即逝,Line的阅后即焚是你可以自己选择分享信息存在的时间有3秒到一周不等,Sobrr则是无论跟任何人交流,你们的信息只能存在24小时。
因为消逝,所以更觉珍贵,曾经有位女士怀念当年大家都用老诺基亚的日子,那时候,功能存储都比现在差之千里,但正是因为存储的不足,她会细心地精选出与男友交流的信息,留下最美好最不舍的那200条。
这是一种能给用户带来焰火式享受的美。
阅后即焚的盈利模式同样可以利用人性的紧迫感。
我们以电商为例,阅后即焚假若用来推广电商,一些过眼即逝的产品展示,恰似一场饥饿营销、限量抢购,过了这会你就看不到心爱的产品了,那么好吧,用户能做的只有购买、最起码也是收藏、或者以最快的速度记下产品的品牌。
人性这个东西很值得与营销挂钩,懂人,则已经懂了营销的入门知识,阅后即焚良好的前景正是搭上了人性这辆快车。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