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免费音乐产业背后的黑洞 | 钛媒体tmtpost—把脉科技资本论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复制免费音乐文件,可比于按揭抵押资产:如果屋主还贷的承诺和音乐一样可以多次复制,如此就贬低了房屋最初的价值,屋主所能持有的长期财富价值就减少了。免费复制音乐,长期以来会给支撑复制之源的人带来极大伤害。

钛媒体注:钛媒体曾经编译了一篇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关于争论信息是否免费的文章《信息免费≠未来》,文中他认为信息在未来不会继续被免费,而是要遵循规律进入收费模式。在本文中拉尼尔就音乐产业来讨论如何对信息收费,收费的标准。钛媒体对文章内容编译如下,期望对数字音乐从业者、互联网创业者带来新的思考。

【若离/钛媒编译】如果复制拷贝成了轻而易举之事,音乐就不会成为稀缺资源。如此一来,音乐的市场价值自然要一落千丈。共享音乐文件算不算“偷窃”行为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不想谈这个太有争议性的话题,因为我不认为软件要披着道德是非的观念来看到。它是中性的,枯燥乏味,更无所谓好坏对错。

跳出这个争论,用更长远点的目光来看,虽然我们不应随意山寨音乐文件,但现在就谴责一些盗版的人还为时过早。这些人虽然参与了一个利润巨大的音乐产业网络,却并没有分得应有的利润回报。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他们停止分享、盗用音乐文件是不公平的。网络时代,普罗大众个人的数据信息无时无刻不受监视,也从未因为别人使用了自己的相关信息得到报酬。

我希望看到最后大家都能接受付费音乐,但是在没有得到付费所能得到的价值之前,我不会提出付费要求。

我们是否有对这个产业做出长期贡献,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你都不了解音乐产业,就算是它是能带来很多优秀岗位的产业,在你眼中也无足轻重。而我会向各位展示,我们应该将这种损失视为对其他人的预警。

从经济学角度看,复制一位音乐家的作品等于践踏了艺术成果的尊严。这么做不一定会断绝相关音乐家一切形式的收入,但的的确让这位音乐家只能拥有实时创造的经济价值,也就是说,或许现在演奏乐曲会让艺术家得到酬劳,但那些过去记录的音乐就成了无偿的演绎。

晚餐的时候偶尔高歌一曲到无所谓,可要是每餐都必须引吭高歌,歌者就会被迫陷入农夫那样的两难境地。所谓农夫的两难是指,农夫一年到头春种秋收忙个不停,盼着能歇歇,而真歇下来没农活可干又得为生计发愁了。

一位音乐家如果后天或者先天身染重病,又或是年事已高,都不可能以正常水准演奏音乐,也就无法得到收入。当然,确实有极少数音乐家抱病或者年迈还能精彩演出。但如果是仅靠现场演绎为生,即使是最出色的专业人士也可能因为运气不好马失前蹄。现实生活不可避免发生突发事件。所以,到头来每个以实时创造经济价值为生的人都会过上苦日子。

同时,社交网络或者搜索引擎等第三方监视设备会始终利用复制信息和记录源源不断地带来财富。假如一位音乐家脱离了特有的乐器和版税这类通常的庇护,从事实时演绎的职业,赢得人气仍然不会有什么阻碍,甚至还能通过t恤、假发等明星相关的真实商品获得一定收入,但再也不能持久拥有财富。那些财富都由中央服务器收敛而去。你们看,音乐与按揭抵押资产多么相似。

这种相似之处可以类比为:未公开身分的第三方借助网络将抵押资产又用来贷款,然后这些贷款打包融入复杂的证券组合,并且没有对外披露证券有哪些构成部分,房屋所有者得到真正财富的可能性就减小了。

屋主还贷的承诺就像歌手的音乐文件一样可以多次复制。如此多次复制某位屋主的承诺创造财富,就贬低了这位屋主最初复制的价值。因为出现这样的复制,屋主能够长期得到的财富相应也减少了。

假设是另一种情形,屋主还贷的承诺只有一次,那么贷款不会偿还的风险可能就增加了无数倍。某种程度上说,屋主最后还得为这种夸大的风险买单,最终会以缴更高的税收场。因为政府需要一笔开支救助“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附近地区愚不可及的按揭抵押使本地的房产贬值,买房能够得到的贷款也就减少。

一旦所有收到还贷承诺的人背负了更大的风险,贷款就变得稀缺。如果没有绝对顶级的信用评级,大家都得不到足够的贷款。即使最富有的国家也可能难以拥有顶级评级资产。一旦那些“言之凿凿”的错觉幻灭了,现实世界的人变得声名狼藉,贷款方就再也不愿给他们贷款了。

目睹次贷泡沫破灭的悲剧,一切都再明显不过。按揭贷款就像音乐的文件。证券化的按揭贷款就像盗版音乐的文件。

无论哪种情形,都不会给偶尔一试渔利的人立即带来伤害。毕竟,发生的不过是别人电脑上多了一些二进制数字,无非是创造了一种抽象的复制,那无声的小小变化远在千里之外。然而,长此以往,现实生活中支撑这个复制之源的人会成为受害者。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