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谈职场社交:LinkedIn向左,微信向右,脉脉去哪儿?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脉脉

 

LinkedIn正式入华、国内各大在线招聘网站陆续宣布转型、创业者们也开始盯上求职类移动APP……正如LinkedIn中国区总裁沈博阳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所说,“中国职业社交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了”。不过真正将中国的职场社交做到接地气的,却是一款叫做“脉脉”的软件。

沈博阳在几个月前接受钛媒体记者采访时并未掩饰他对于脉脉创始人林凡的佩服,“我曾经想拉林凡来帮我做技术架构的,不过他后来选择自主创业,我也表示很支持他的项目。”

脉脉一词来源于中国一个传统的高频词汇“人脉”。“我就是想解决‘找人办事’这件事,想把‘找人办事’从线下搬到线上来”,脉脉创始人林凡这样来描述创办脉脉的初衷。不过,“找人办事”这四个字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包含着无尽的学问,远不是LinkedIn所擅长的偏工具性的“社交”所能够理解的。

 

中国版的LinkedIn?NO!

时至今日,脉脉已经是一个创业一年的公司了,但外界依然习惯于将其和职场社交的开山鼻祖LinkedIn做比较。

在LinkedIn入华之初,外界就充满着对其本土化的质疑,尽管LinkedIn在国外发展得很成功,但由于国内互联网的环境和用户习惯与国外用户的差异较大,LinkedIn 的产品逻辑对于中国用户来说还是显得稍微“冰冷”一点,而脉脉选择了从IM切入,在“办事”之前先做“朋友”。

用林凡的话来说就是:

在构建人脉网络的角度, LinkedIn 倾向于”冷启动”,脉脉倾向于“热启动”。

详细来说,就是新加入LinkedIn 的用户需要从头构建自己的人脉网络,而脉脉用户在注册账号时,它会导入用户的手机通讯录,即“一度人脉”,在计算分析的基础上“还原”出的人脉网络,同时还引入了“二度人脉”的计算方法,帮助用户认识朋友的朋友。“有了朋友的介绍,人与人在线交流的信任问题就得到了解决,而在线找人办事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这种优势是海外竞品所不具备的。”

在产品形态上,脉脉还加入了实名动态和匿名八卦的功能,用户不仅可以像微信一样发工作上的实名朋友圈,也可以来匿名进行职场吐槽、求职意愿,职场八卦爆料等等,不久前匿名社交的出现着实让国内一大批匿名社交软件火了一把,而脉脉的数据也显示,目前匿名吐槽也正是脉脉最为活跃的版块,平均每天能产生数千条匿名信息,拥有15万的日活跃度,来自BAT的员工活跃度高达40%。

“不得不说,LinkedIn是脉脉很好的老师,但我们是基于自己的产品定位和中国用户特点来产生和LinkedIn不一样的产品思路。”林凡这样评价LinkedIn 和脉脉的关系。

 

一直被强调的概念:“工作版微信”

这个概念在多个采访场合都曾被林凡提起,“脉脉其实更像是基于工作场景的用户的交流和沟通,是工作版的微信。”

提起中国互联网的社交领域,有人会说,微信强大到让别的社交软件无从立身,林凡却并不这样认为。“大家在职场上应该有个专门的东西去维系和使用人脉,因为工作关系比较特殊。工作中结识的人,可能不会成为好朋友,但平时工作中又需要经常往来。职场联系人可能更关注你在工作上有哪些问题、观点。”林凡认为工作和生活对应着不同的应用场景,也就需要差异化的工具,因此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为微信的工作场景的补充。

10月23日,脉脉在一周岁生日的时候对外宣布,即将推出PC 端产品。据钛媒体记者了解,基于PC 端的脉脉有两个版本,一个是类似于微信网页版的产品,一个是类似QQ的PC版。而这两个版本的产品,都没有完整的照搬移动端脉脉的产品功能,web 版更加强调实名动态和匿名八卦,而PC 版则更侧重于即时通讯。

而此消息离林凡之前说的不做PC,只过去了两个月。当记者问道为何在两个月内态度转变如此之快时,林凡这样回答到:“移动端是更加符合移动互联网的趋势的,但是PC 端又很符合职场人士上班的需求,他们大多数工作都是集中在电脑前面的,脉脉想沉淀出更有价值的东西,而移动端太过碎片化。另一个出发点,是基于HR 的工作需求,在脉脉上和多人进行沟通的时候,显然PC 的体验是比移动端的好很多的。”

其实林凡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微信的网页版的体验是持续受到用户诟病的软肋,登陆程序必须得扫二维码、网页聊天记录无法漫游等等,而脉脉正是想借此机会,PC、移动两条腿走路,希望能够完成其弯道超车。

PC版脉脉究竟体验如何还有待测试,不过据钛媒体了解,目前已经脉脉已经结束了内测,在本月末即31号,将正式推出脉脉PC端的产品。虽然脉脉和微信并不是一个量级的产品,但在职场社交这个垂直领域,脉脉PC版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职业社交的最终价值是跨界跨行业的交流

在LinkedIn和微信进行绑定合作之后,LinkedIn 的用户数量取得爆发式的增长,昨天沈博阳表示,中国大陆已经成为LinkedIn全球拓展最快的市场。

LinkedIn用户的迅速增长给脉脉带来了压力,林凡也开始打造产品品牌,在北京和上海的几条地铁线上进行了大量的广告投放。“一是想抢先做品牌投入,二是想接触到更多除了互联网行业以外的人群,职业社交的最终价值是跨界跨行业的交流。”

得益与大量广告的投入,脉脉的用户增长曲线出现了明显的拐点。除此之外,林凡还表达了和希望和微信进行合作的意愿,希望以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LinkedIn 进行抗衡。

对于职场社交的商业化,林凡也坦言,会模仿LinkedIn 的模式,来针对创业公司进行人才招聘付费、顾问咨询和辅助融资等一系列服务。虽然这一计划早在9月5号就已经对外宣布,但是脉脉对于商业化还是非常谨慎,只是在进行一些简单的尝试。

在创投公司人才招聘时,将见面设为付费环节,进行计时付费。“你要去面试别人,面试者要得到报酬。从B2C 的角度看,对于C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作为B端的企业,会很不习惯。他们会觉得,我还没招到人呢,怎么要付给他钱呢?”虽然这一模式是对传统招聘方式的巨大挑战,但是,他并不畏惧这种“新商业”推广难度:“支付宝、百度竞价排名推出的时候,哪一个不是受到了质疑呢?”

从LinkedIn 进入中国之后,职场社交这个领域逐渐被培育起来,但是市场上还是难以见到出色的产品,LinkedIn 成熟的商业模式成为脉脉发展路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在B 轮融资时,脉脉曾以80万的用户估值一亿美金吸引尽了资本市场的眼球,但是在职场社交这个赛场上,它能够成为最后的那匹黑马么?林凡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希望脉脉下一个爆发的节点是在一年之后。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