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联合办公更懂当地人,WeWork用上了“北京土味”
以“中国风”为主题设计一套办公室,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哪些元素?中国结配红灯笼?在前门古建筑群的北京坊里,以漂亮的办公室出名的WeWork交出了他们的答卷。
“这是我们第一家有鱼缸的办公室。”WeWork设计团队称,他们表示在门口放鱼馆是出于中国“风水”的考虑,同时,墙上还画了石榴,从一楼到地下室的楼梯一侧的墙上,还绘制着经过再次创作的“千里江山图”。
出现在前台的鱼缸、霓虹灯和石榴涂鸦
实际上,北京与中国元素并非特例,将本地元素融入艺术设计是WeWork的一贯做法,他们设立一个名为lunchmoney的艺术家团队,专门为WeWork在世界各地的办公室创作体现地方特色的涂鸦、壁画。
楼梯间的“千里江山图”
“在WeWork里面看到的95%左右的画作几乎都是我们公司自己原创的,其他5%是我们和当地的艺术家合作去购买他们的作品或者请他们来现场绘制。”WeWork大中华区室内设计主管林天皓向钛媒体解释,在北京坊店,他们就花高价买下了一副来自中国的设计工作室“绘造社”的一幅画作。
在开业现场创作的WeWork设计团队
WeWork购买的挂画,来自绘造社的北京风情
无论从色彩还是造型上都表现出张力的艺术作品,在为WeWork传达着他们的理念:做出更多启发灵感的空间,让工作成为你爱的生活方式。当联合办公在北上广遍地开花,把办公室改造得时髦、舒适、智能化,加上吧台、沙发,已经不再是新闻。WeWork的差异化通过一些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有些“出格”的设定体现了出来,比如在咖啡之外,无限量供应啤酒、在开放区域加入游戏机、游泳池、把会议室改成卡拉OK,以及墙上那些奔放而独特的插画作品。
“我们希望人们来到这里,会因为一些怪趣味的艺术品聊起天来。”WeWork设计团队在采访中表示。
不正经、洋气、甚至还带着一点优越感,WeWork给人的感觉从建筑设计贯穿到了运营服务,当有人在知乎上问起WeWork的工作体验如何时,会有来自上海和北京的用户吐槽说,社区运营人员对当地情况不熟悉,访客太多吵吵闹闹、外国人总是比中国人更多......
来自美国的共享经济公司来到中国,WeWork遇到的水土不服与Uber、airbnb如出一辙。在北京坊分店开业这天,关于如何适应中国市场的思考,WeWork产品与设计团队分享了几点他们的思考。
首先是资本和管理团队的中国化,在开业同一天,WeWork今日宣布中国WeWork获得由挚信资本、淡马锡控股、软银集团(“软银”)、软银愿景基金(“愿景基金”)及弘毅投资领投的共计五亿美元B轮融资。WeWork大中华区产品开发副总裁余昇鸿在谈到这一消息时称,“请注意,我们说的是中国WeWork,而不是WeWork中国。我们深深地相信要用最懂中国的人来运行中国的公司”。
在与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合作上,WeWork也拿出了积极开放的态度,比如与芝麻信用共同推出的“扫脸签约”,配备京东智能货柜、小狗机器人研发的会议触屏。在游戏区你会看到一个货柜提供大疆无人机、小米AI音箱等黑科技产品的租赁。
办公节奏的东西方差异也体现到了在空间设计上,WeWork据此做出了调整,“在美国2-3人的小会议室是非常流行的,但是在中国我们发现中国人喜欢开大会,我们取消了两三个人的小会议室的模块,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大会议室。”WeWork大中华区技术总监程静洁称,同时他们根据中国会员的偏好,调高了会议室的亮度,增加了容纳更多人的长凳。
在光华路、慈云寺、望京之后,WeWork把北京的第四家店选在了具有历史气息的北京坊,和星巴克旗舰店、MUJI酒店作邻居,就像每天一杯咖啡相伴那样,联合办公在美国正在成为生活方式,但想被更多的当地人接受,中国WeWork要做出的让步与讨好,还有很多。
关于联合办公的选址与设计上的本地化,中国WeWork设计团队首次接受了媒体采访,以下为Q&A实录(经钛媒体编辑):
媒体:今年WeWork会在深圳、广州还有成都开新店,未来WeWork会在更多的城市进驻,所以我想问一下根据不同城市的不同土壤还有政策,会员特质会有哪些不同?在给予会员创新的支持的时候会有哪些不同的侧重点呢?
WeWork:我们到了成都、深圳、杭州等等,都会考虑到当地的会员的需求,包括中小型大型的企业,包括当地的一些文化跟艺术方面的这些融入,所以这个我们也会说到了某个地方,可能他们的需求是一大空间或者是需要定制的话,我们也有相应的方案。所以我们其实每次到新市场的时候都会做一些考察,我们从会员的一些服务,比如在北京有卡拉OK,到了那边他们需要其他的特别功能,我们也会根据需求来跟进上。
媒体:在挑选这些本土设计师的室内作品尤其家具作品的时候,有一些筛选的标准吗?
WeWork:这个我们有严格的筛选标准,第一它除了好看以外一定要舒适,也一些家具中看不中用如果做起来不好的话,这对于会员的体验来讲要是非常舒适的东西,这很难进到我们的空间,这是一直以来我们倡导的,我们创始人的概念也好,一直以来我们提倡的就是舒适,超越了办公和居家的空间,唯一的诉求是它必须要舒适必须要是原创。
媒体:您认为最理想的办公空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WeWork:最理想的人和空间的关系一定是空间反映了人的行为和需求,同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在空间里面也是塑造了不同的推动了空间的发展,这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举个不同的例子来说,在荷兰我们发现很有趣的一点就是我们荷兰的会员他们喜欢聚集在一起吃午饭,那我们WeWork的标准,我们的客厅其实并没有放入很多的餐桌,然后这个时候我们的设计经理就必须另外采购大量的餐桌,就通过改变,因为人的行为改变了这个空间,我们拿掉了一些沙发,增加了更多的餐桌,但同时通过这种改变跟空间布局的方式,我们发现更多的会员愿意加入到午餐的聚会中间来,会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更加加强了,这就是非常典型的空间和人的行为模式互动的特点,其实这是最理想的大家一起共同生长的过程。
媒体:我们可以观察到北京坊的空间内有很多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入,不同的空间它的色彩运用它有连贯性吗?
WeWork:就北京坊的设计来讲的话,其实当初我第一版的设计更接近大红大紫,我有红色在里面我有黄色在那边,但是经过不停的推敲觉得说其实我们要寻找的不是说过度地去强调或者是迎合所谓当地人的元素,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中间平衡点,而不是过度地强调当地,而是在这之上能够提炼出来,并且让颜色看出来感觉是适合这边但是又不是过度的浮夸或者是融合这个市场,所以这个是当时北京坊在色彩上面的掌控。
至于每个空间都有它自己的对于活力,或者是设计概念的诉求,所以你到北京坊大概类似于橘黄桃红的设计,我另外一个项目你去太古里看的话,你就会觉得它相对的更有黄撞蓝碰撞的色彩的格局,所以每个空间是不一样的,你说它整体的连贯性的话就是我们对材质和细节的把控,在所有的空间里面都会有一定的把控和连贯。
媒体:北京的创新主要集中在中关村,咱们的选址为什么在前门地带呢?想问你们最初选址在北京坊是什么想法?
WeWork:其实北京坊这边当初的考量是这样的,我们的WeWork是打造新的办公环境的创造,所以一直以来的需求就是要打造全新的生活的商业,也就是为什么北京坊在这边选址。
以创新来讲我们在中关村也有非常大的项目,我们在各个主要的一些点位都有非常非常多的投入和项目以及接下来的开发,如果您持续地关注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惊喜的发现。我们选址的时候会考虑地理位置,包括周围的活力跟创新的一些气氛,所以这个也是我们室内设计的标准,无论是中关村还是其他地方,我们都是按照着这样的标准来选址,而且我们选址的时候我们选了这个地方然后去设计建造好来招会员。
可是最近我们反了过来,因为现在很多的企业也会先找到我们说问我在这个地点有需求我能不能先跟你们定几个工位,你按照区域的地段为他们来找这个空间的设计的地方,所以我们因为最近有很多,特别是在中国这里是我们看到的一个趋势。
我们的会员涵盖了创业公司甚至艺术家,就是各种各样我们的大企业全球500强的企业都是我们的客户,包括金融企业,可能大家觉得金融律师或者是麦肯锡这样的咨询公司可能他们不会去到,我们的空间其实他们都是我们的会员,以我们的理想状态来说,只要有人有工作的地方就应该有WeWork,这是第一点,我们不是只为创新产业聚集的人而选的地方。
第二点就是说也许我们不会去到特别成熟的区域,这个是来看情况的,但是很确定的一点是WeWork进入一个社区以后,它的会员会带来聚集效应,你可以很明显地看到WeWork进入一个社区以后,慢慢的设计周边就会开新的咖啡店和新的配套的生活方式,它能激发整个社区的活力,我们美国做过WeWork城市调研,也就是说只要那个地方有一定WeWork的密集程度,它甚至能对整个城市产生正能量的,所以这也是我们选址的时候可能在大家看来我们的选址有一些偏离大家以前的想法。
你可以在办公室里面放一张乒乓球桌,把那个网竖起来就是乒乓球,网放下来就是一个会谈桌,我们也可以把视频会议室转成一个卡拉OK室,也可以把我们开大会甚至董事会议室变成虚拟迷你高尔夫的球场,甚至有可能游泳池,为什么不能?夏天的时候闷热炎热的午后你去游个泳,说不定你的工作就有更新的灵感了,
脸书是全球最大的线上虚拟社区,WeWork就是全球最大的实体社交社区,我们的社区经理以及我们的运营团队会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我们的设计发展团队则会通过物理空间的设计,去承载这样一个社区以及促进这个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