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金融功能的钢铁电商都是耍流氓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不断蔓延,传统大宗商品比如钢铁电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相关股票新高不断,市盈率达到三四百倍的惊人程度,这在如今前十大上市钢企九家跌破净资产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扎眼。
对比如此悬殊,除了传统钢铁行业自身的痼疾外,也说明市场对于钢铁创新流通模式的迫不及待。不过,钢铁电商真的新鲜吗?以前的B2B网站,诸如阿里巴巴和慧聪网都有自己的钢铁频道,很多专业网站也曾尝试过钢铁产品交易,但并无成功案例。
钢铁作为大宗工业原料,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其电子商务模式存在巨大差别,传统的电商优势在这里并不明显。
首先,钢铁产品趋于同质化。
一般的建筑和工业用钢都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质量信息极其透明,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并无多少差别。所以,钢铁不需要像衣服那样,在材质、款式和颜色等方面进行详尽展示,也无需消费者对质量做过多评价。
其次,钢铁产品价格完全透明。
电子商务能迅速崛起,比价功能功不可没,在普遍缺乏诚信的环境下,淘宝这样的电商建立了公开透明竞价机制,无疑对消费者具有巨大吸引力。但中国的钢铁流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已经市场化,处于充分竞争状态,加之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当前现货贸易中,钢铁产品的价格已经极其透明,无需电商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比价。
那么,是不是钢铁电商就没得玩呢?倒也未必,不过其玩法应有不同,不能简单照搬传统B2B或者B2C这样的模式,需要附加更多的衍生功能。
发达国家的钢铁流通模式可分为:美国的加工配送中心模式以及日本的综合商社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建立在钢铁行业高度集中并且无互联网因素介入的前提下。中国的行业条件和所处阶段不同,也许我们该走出全新发展模式,就像当前蓬勃发展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
在美国这样发达的金融市场里,大宗商品主要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定价和交易,而中国虽然也有螺纹钢期货品种,但囿于投资者结构(自然人为主)以及交割规则的限制,其在实物贸易中所占比重甚微,影响有限。
市场经验说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贸易过程中必须要有期货这样的金融衍生品来为其保驾护航。因为所涉资金庞大且贸易周期漫长,如果没有很好的风险管理工具,那么一般企业很难抵抗市场的大幅波动。当前的钢铁电商平台,却很少具备这样的风险对冲功能。
另外,钢铁现货贸易中涉及大量的票据支付,以及信用结算,而一般电商平台的结算系统相对比较简单,很难通过完全数字化的方式来高效处理多样化的非现金支付,这也是众多企业使用钢铁电商的巨大障碍。
总的来说,如果钢铁电商不具备价格风险对冲以及非现金信用支付功能,那么其全面推广和普及几无可能,而上述金融功能的加载很难一蹴而就,是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对于当前热炒钢铁电商概念的忽悠,我们应保持足够警惕,小心被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