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互联网思维”,首提者是李彦宏,然后大佬们都有了标签
如今上至《新闻联播》,下至土老板都口不离“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的技术、思想和方式,去改造乃至颠覆一切行业,是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也是新增长点。这股浪潮的强劲冲击,产生了用互联网思维卖手机、做房子、卖煎饼、情趣用品…它似乎成了一个点石成金的咒语。部分互联网业者从傲娇到傲慢,也引起了大量传统行业人士的反感。
对新事物先神化、再异化、最后妖魔化,是中国传统。平心而论,互联网思维之于当下中国,仍是一个最大的正能量。它不应该为炒作者买单,必须求真相。
我会为此做一个系列,第一期就是考古,这个词到底谁先提的?
考古互联网思维
还好,互联网是一个永久的档案馆。搜索一下,史料俱在。
2007年,李彦宏在接受《赢周刊》时说:“以一个互联网人的角度去看传统产业,就会发现太多的事情可以做。把在互联网人精堆里磨炼出来的经验带到传统企业去,会有很大的投资回报。”
2008年,李彦宏进一步预言:“5年后不会再有专门的互联网公司,到时所有的公司都要用互联网做生意。”
2011年,百度联盟峰会上李彦宏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的思维’。”在有据可查的正式记录中,这是中国企业家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提到“互联网思维”一词。
2014年,在“中国民营经济论坛”上李彦宏认为:“中国很多行业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再做一遍,会比美国的传统行业的做法更先进、更有效,更对消费者有利,更对社会的进步有利。”
从雏形,到正式提出,再到呼吁普及,这是一个相对清晰的脉络。无论你对李彦宏和百度喜欢或讨厌,事实还得尊重。客观说,如今互联网思维百家争鸣,最早提出的是李彦宏,最早对产业趋势做出预言的也是他。现在看,李氏的理论体系正逐渐成熟。比如最近两年提的,从中美对比的角度,认为互联网是中国独有的产业机会。
由此推而广之,小米等是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一个传统行业中,是颠覆者。大众点评等是互联网结合到一个传统产业中,是改造者。
Table五巨头及其标签
从哲学高度抢占互联网思维这个战略制高点的,可不止一个人,而是一堆人。最具分量的,无非这5个人。
中国互联网流传一个说法:第一阵营是一张桌子——TABLE,其中T是腾讯,A是阿里,B是百度,L是雷军系,E是周鸿祎系。PC时代,马化腾、马云、李彦宏、雷军、周鸿祎分别凭借社交通讯、电子商务、搜索、手机、安全的通用型入口,建立了赢家通吃的帝国藩界。(扫最下方二维码查看《Table投资学》)
随着移动浪潮来临,这两年互联网经历了一系列惊人的并购。打头的BAT三家用体量换容量,91、去哪儿、奇艺、京东、大众点评、搜狗、高德、微博、美团等新一代公司,一个个被他们顺利战略注资甚至吃下,目标无非直指PC、手机双线垄断。雷军把小米营销玩出了花,周鸿祎则依然是猛冲猛打的战神,放眼中国互联网,三年内依然是Table割据的时代。
大佬者,必有大标签。这五大佬,一人占了一个标签。从营销技术上讲,标签不是你想贴就能贴。你“说了”什么,和你“做成了”什么得对应上,一旦对上了,大家才会认、才会信。
So,因为小米的超级成功,雷军讲“粉丝经济学”,大家信。因为360免费战略确实颠覆,周鸿祎讲“颠覆式创新”,大家信。因为QQ和现在的微信,马化腾讲“产品体验”,大家也信。马云是公认的梦想家、演说家,论励志论口才,无人匹敌。李彦宏则视野宽阔、谋而后动的特质鲜明,下注91无线、伏笔去哪儿上市都是响当当的硬通货。
这么说吧,标签可不是五大佬砸钱做公关就能改变的,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听其言、观其行”的必然结果。
从“预言家”到野心家
对李彦宏其人,公认是专注、冷静。对李彦宏其理论,外界首先比较认的是“预言家”。譬如,李在2011年提出“互联网三大机会”:中间页、读图时代、应用为王,都在一个个被验证。
因为去哪儿、爱奇艺,都是走中间页的路子。因为instgram(微信朋友圈就是模仿它)、snapshot等图片应用的走红,都是读图时代。至于应用为王,一个个垂直APP卖出天价,已经无需多言。
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印证了李彦宏的预言。其实,百度自己也在朝这个方向上不断演进,力图成为所谓“互联网思维”的平台。比如百度的轻应用,平台化等等。
然而,相比马化腾坐拥微信笑傲江湖的霸权,相比马云大手笔收购和决一死战的决心,李彦宏内心的意图显得抽离而沉静。从竞争态势来说,平台化、接口化是他对于百度在当下应该以一种什么角色迎战移动互联网的思考。而换位到互联网思维的角度,这更像是李彦宏对于百度在未来的产业转型浪潮中自我定位——作为一个技术型公司,打通内部的底层架构,以统一的形态对外提供降低技术门槛的支持,吸引开发者乃至更多传统产业围绕自己形成生态系统,典型理工科逻辑的背后是明晃晃的野心。
实际上,2014年是移动互联网生态构建的关键一年。腾讯人口红利接近天花板,流量消化急需突围,关键在横向拓宽。百度高效连接想象空间大,生态系统需加把劲,关键在纵向打穿形成闭环。阿里则需要在入口杀出血路。(扫最下方二维码查看《移动时代巨头的信心和焦虑》)
我认为,移动互联网上,用户要的是点对点、即搜即用,而不是像PC搜索那样的海量结果。使用场景的碎片化,必然要求搜索结果的智能化。与此同时,搜索的整个产品形态,都面临着语音即搜索、位置即搜索、交互即搜索的全新定义。
一句话,在新战场,客户端的暴力导流能力和影响决策的公关能力将弱化;技术创新能力和伙伴资源整合能力将凸显。百度能否更有野心,更狼性?
我非常期待新的故事。因为,互联网的进步需要野心家。
【作者微博 @互联网信徒王冠雄,微信公号:王冠雄。见人所之未见,每一条都对得起关注。】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