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A公司CEO孙振耀:做职业人士跟做创业者是南和北的差别
钛媒体注:本周五,LinkedIn领英与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联合举办了主题为“时代巅峰与人生取舍”的“领英影响力”第二辑活动。ATA公司CEO、惠普公司前中国区总裁孙振耀先生在影响力活动中分享了以“职业与创业”为主题的演讲。以自己作为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的身份为“你适不适合企业?”和“你适不适合创业?”两个选择做出了精彩的分析。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两个经历的合一,一个是职业,一个是创业。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半工半读到今天,我已经工作了38年。在我的职业生涯里,一直到年纪很大的时候,才决定去追求我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创业。为了创业我做了很多的工作,经历里有很多是和职业有关,我分别担任不同公司的董事长或者是董事,从了解和学习如何做一个管理者,到能够做一个真正的经营者。在学习这两者的过程中,从思维到能力,我总是在调整自己,为创业做准备。
在人生的发展道路中,我们会面临很多关键时刻。在工作上的关键时刻,就是当你有所变化的时候,或者说你面临选择的时候。
求职,在那个年代的台湾,其实没有什么太多的选择。你念什么科系,就自然进入什么职业,最让你纠结的是以后的发展。我在惠普公司服务了25年,经过了19位老板,换了很多不同的(内部)工作,惠普公司本身也经历了很多的变革。等到我离开惠普公司,又担任两家公司的董事长,我看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里有很多不同的挑战。最后我决定创业,又是一件很令人纠结的事情。所以我把我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中间没有对或不对。如果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那会是让我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到今天,我感受到做职业人士跟做创业者中间是南和北的差别,事实上我是一个所谓的成功的职业人士,也注定了今天要做创业是非常难的,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在职业上面所积累的东西,有大半部分在创业的时候都是无效的,或者是负能量。但是我愿意在这里跟各位分享。做职业人士,可能我做到一个阶段,否则没这一点小小的成就我满足不了,但是说到创业,我觉得路还要走挺久。所以我们先从职业人士这一点开始分享。
我们先看职业人士有什么特点。
第一,岗位。
岗位也就是我们做什么,这是条件,也是一个框架。岗位是企业所设计的,每一家公司的岗位都有它特别的要求,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我自己本身是不是适合那个岗位,因为你没有办法创这个岗,你只能了解我适不适合这个工作。
职业人士有很多陷在这,当我选岗位选工作的时候,我选择的是什么样的道路?我是求稳定发展,将来不用担心被裁员、有保障,还是选择一个将来有可能赚一点大钱,或者选择将来对做的事情会很有兴趣的,再或者是我的能力可以发挥的?其实没有标准答案。更重要的是,它就是一个被设计好的工作,不管什么原因你获得这个工作,最终你都要被评价,你对这家企业有没有贡献。所以作为职业人士,要理解这一点:不是你自己决定要是什么样子,而是你合不合适这个工作。这就是我们谈的“条件”。
第二,执行。
其次,从能力方面来讲,做职业人士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命必达”。所有的经营者、创业者、公司的CEO或者一把手,交给你任务的时候,他希望看到一件事情,就是你确实能落地,把good idea和目标落地,make it happen。所以,在这个“使命必达”的前提下,如何能一步一步地完成工作。
好的地方是职业人士的执行能力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这跟创业不一样,我到今天为止都不相信创业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创业是天时地利人和,你说不清楚一些原因,但职业人士每种岗位是被设计的,很多技能是可以被分解的,有很多科学化的分析,计划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我是二十五年的时间,经历过很多,职业人士应该被训练的,我几乎都被训练过。
第三,可预见性。
第三个是环境。职业人士的环境是可预见性,这个工作担当什么职务,有什么KPI,有什么专业,都是可预见的。但同时,你也必须提供可预见性:老板交给你的任务,你不能说老板我看着办,我尽力而为,这句话是不过关的,你要讲的是说,这个任务我一定可以达成,我用什么方法,我需要什么资源。这是可预见性。
但相对于创业,完全没有可预见性,这对一个人的思维状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最近碰到一个创业着,他的名片印了五个字,叫“持续创业者”,也就是说这个人差不多40多岁,清华大学毕业,博士念到一半不念了,就出来创业,从此走上不归路,创立了好几家公司。他已经习惯在一个只看到路口,但是看不到整个终点的环境。但作为职业人士,不是只要看到你的下一个路口,还要看到你的目标点在哪里。你必须很清楚这个道路是什么样子,这是职业人士的思维习惯。
第四,他证。
当然,谈条件、谈能力,或者是谈环境,更重要的是你怎么被评价。职业人士是“他证”,是别人认为你怎么样你就怎么样,而不是自己认为的,这是最大的悲哀。比如说做绩效,一个人说:“老板我觉得我做得很好。”老板说:“这不是我要的。”很悲哀,但这也是一个无可改变的事情,因为这就是“他证”。
所以总的来说,做职业人士,你要理解要思考的是,你适不适合这个企业、这个岗位和这个环境,要寻找匹配的文化或者环境。
当你进入一家公司以后,还有后续发展的问题。职业人士印名片叫做工程师,叫做初级工程师,然后叫做高级工程师等等。但是创业,你做董事长,没有叫资深董事长或者高级董事长。
什么决定了职业人士的发展?第一是做人的能力,第二是做事能力,第三是改变能力。
你可以选老婆,但是你不能选岳母,你可以选择要不要加入一家公司,但是你不能选谁是你老板。而且这又是“他证”,别人认可才能证明你成功,所以这种情况下改变能力非常重要。改变能力背后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能力。离开学校两年,之前的东西基本归零,以后在社会大学、在这个环境中怎么持续发展,这很重要。
如果你选基层经理的时候你挑谁?
这时候选A。挑基层经理,挑班长,做事能力冲锋陷阵的能力很重要,没有十全十美,这个时候工作能力优先。
但是成为了基层经理,有一天公司说要选拔中层经理,这个时候挑谁呢?
这个时候才应该选B,因为中层经理要协调很多部门。在这个公司的发展,从管理自己管理事务到管理他人管理部门,一路发展下去,没有学习的精神和协调能力,就会“game over”。
你能不能在“他证”中在绩效中被认可和信任,我们谈能力和适应。你能不能匹配这个企业的文化,谈融合。最终决定你能不能在这个环境长久发展,是“认同”。包含这个群体认同你,包括你认同这个群体。北京到上海生活,你要认同上海的生活习惯,否则只是过客。这也是我们职业的模型:你是不是合适这个岗位,进去以后是不是可以持续学习、改变自己来发展,你能不能最终认同这个环境,从价值和行为方面,把这个公司当作自己的家。最终,你自己感觉很舒服,老板感觉很舒服,这是职业人士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我们成为创业者,这个世界就完全改变了。
首先,你应该有自己的理想。
因为你可以设计自己要做什么事,这个工作不是别人帮你设计的,空间就不一样了。当然,当你有选择的时候就会焦虑,这么多选择,究竟做什么,或者做的怎么样,就要看适不适合。
第二,创业非常强调创意。
即使是模仿别人的商业模式,过程中也需要创意。这个创意对我是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一辈子都是洋老师出题我解题,有一天要做洋老师的工作,我自己出题,这就是很大的挑战。这不是题目难易的问题,这是个原创(思维)的问题,脑袋的结构完全不一样。
为一家公司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就已经够纠结了,过程中怎么培养人力、怎么发展组织、 怎么开拓市场,这一连串的事情,都是创业者必须回答的问题。我这一辈子之前干的最好的就是100以外的事情,从100到1000、10000, 但从0到100是持续创业家干的事情,我现在正在学习如何从0到100,思维模式在改变。
第三,创业者面临不确定性。
创业像跳水一样,你不知道下面的水有多深,但还是一定要往下跳,只有露水那一刹那才知道。创业有太多不确定性,也许明天同样场合我再演讲一次,我和企业在做的事情可能就会不太一样了。
第四,创业者要自证。
职业是他证,创业是自证,你追求的是自己的理想。
创业经历的体验:
兴趣:
创业一定要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有兴趣,不断专注它,坚持一辈子,你就可以从不懂到专家。做职业人士时兴趣不是第一,能力才是。人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你有兴趣做的事情没有能力,有能力的做的事情你又没有兴趣。这是一个悖论。创业是这么艰难,如果没有兴趣的话,你不会天天考虑它、学习它。
信仰:
你要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可行的,是有商业模式的。我那天碰到YY的创始人李学凌,他说只有别人嘲笑的理想才是理想,你要相信你干的事情,在你做成之前,别人都可以随便踩你一脚,直到你做成为止。这要求对你所做的事情有极大的信仰。
专注:
毫无疑问,你要非常专注,因为创业是有这么多复杂事情,有这么多不可预见,有这么多的风险。
那什么叫专注?这里有影响我人生的三句话:
摸着石头过河,有一步算一步,再有一步算一步,做好我今天可以做的事情,你明天就有希望。从此岸看不到彼岸没有关系,不管是最短路径还是曲线,只要你有信仰和兴趣,总是可以到达彼岸。
最后用比较“diaosi”的方式描述一下我的感悟:
遇见未来,只有都叫兽能做到
眼前的事情要做好,否则担忧明天没有意义。能够控制的事情没有做好,担忧不能控制的事情没有意义。
成功模式,难以复制更难持久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太一样,有人追求幸福,有人追求名利等等,所以追求你自己所追求的,不管职业还是创业。
勇气毅力,神马年代都不可缺
做决定前需要勇气,做决定后需要毅力。
能力更新,与时俱进才能不Out
不断与时俱进,不管是创立自己的企业,不断学习,改变自己的能力非常重要。
有大智慧,比高智商更强大
智慧更重要,你的经历、你的所有东西到最后就是帮助你做一个最好的判断,这个判断只有你自己说了算。做完以后,才知道结果是什么样子。
谢谢大家!
【 注:有删节,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