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企业文化是玄学?哈佛商学院:不,它真的能帮你赚钱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书评】企业文化是玄学?哈佛商学院:不,它真的能帮你赚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深响,作者|马小军

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文化是否真的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扭转负面企业文化的影响?

领导一个企业,与管理一个企业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异?管理者总是被诟病不足的“领导力”,到底是什么?有没有领导力又会对企业发展造成哪些影响?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企业文化、领导力、领导变革这些话题,既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避无可避的话题,又是在现在管理鸡汤泛滥的情况下,说不清、道不明,已经接近“玄学”的问题。

实际上,“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这些问题,往往在经典中都已经隐藏着答案——近期出版的约翰·科特的管理学系列就是这样的一套能让你找到关键答案的经典丛书。

【书评】企业文化是玄学?哈佛商学院:不,它真的能帮你赚钱

这套书的作者约翰·科特,是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被称为“领导变革之父”,是与“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竞争战略之父”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等并驾齐驱的当代管理学专家。

不同于市面上大量的管理学鸡汤,这几本书均基于约翰·科特教授从1980年代开始在哈佛商学院组织的一系列严谨的实证研究。为了进行这一系列研究,科特教授走访了大量70年代石油危机后,在全球化浪潮下受到日本企业强力竞争冲击的美国企业,通过深入的调研、访谈、案例分析了解他们在面临竞争环境剧变的情况下,从企业发展、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做出的举措与决策。

基于这些一手资料和深入的实证研究,约翰·科特教授从企业文化与绩效的关系、企业变革中对领导力的诉求、企业所需要的领导者要素,以及新型企业环境下的职场规则几个方面,全方位解析了在快速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中,企业文化、领导力、雇员个人成长等难以定义和捕捉的“软性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以及管理者的个人发展的。

这些通过大量案例所总结出来、抽象出来的因素,即便在过了20年后,对于当下时代变革中的中国企业,以及伴随企业发展的个人都很有借鉴意义。

先前「深响」已经分享过了这套丛书中,由「深响」合伙人刘语珊所翻译的《新规则》一书,今天「深响」再为大家介绍剩下三本中的《企业文化与绩效》一书,看企业文化如何对企业的绩效,以及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企业文化真的能影响绩效吗?

「企业文化」是一个经常被各种人挂在嘴边的词,在今天互联网市场的语境下,偶尔也会被称为企业的价值观。相较起企业的战略与日常业务操作,企业文化可以从管理团队、一线员工的一言一行中显现出来,也因此更容易被外界所捕捉。譬如说早几年经常被提起的华为的“狼性文化”,近两年有些争议的腾讯的“老好人”文化,都因为简单易理解,而成为了相应企业的标签。

也因此,“某某企业没有文化”、“某某企业缺乏价值观”之类的评论文章,也时常见诸于报端与公众号。

不过,抛开道德层面的讨论,一个高管们更关心的问题恐怕是:企业文化真的能影响企业绩效吗?

这也是《企业文化与绩效》这本书所尝试回答的问题之一,而且在梳理了207家美国企业11 年间的业绩表现之后,科特教授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通过研究这些企业的业绩数据,科特教授发现,有强企业文化的企业,相比起没有文化特质的企业,在各方面表现上都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前者经营收入平均增长了682%,后者增长了166%;前者股价增长了901%,后者增长了74%;前者净收入增加了756%,而后者仅增加了1%。

除了后验的数据之外,企业文化对绩效的影响,也有其理论逻辑。

在企业日常运营中,所有人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他们处理问题时不断重复使用的方法就会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且相对稳定,长期来说比较难以改变。

【书评】企业文化是玄学?哈佛商学院:不,它真的能帮你赚钱

所以可以说,文化是被一群人所分享的价值观,甚至当群内成员发生变化的时候,这种价值观也会长期存续。因此,文化也代表着组织的行为模式,或是一个组织的风格,新成员会被激励而主动去遵循这种文化。比如说,文化会影响到销售人员向客户许诺的方式,影响到员工处理问题的速度,也可能会影响到管理者在决策中是否考虑初级员工的思维方式。

因此,企业文化就会与组织、系统、计划、政策、规范等等因素一起,影响企业内人员的运营和管理行为,最终显现在企业的绩效上。

适应性文化推动企业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的绩效?

在有极高凝聚力、共同认可的强企业文化概念之外,科特在这本书里也提到了管理学界中“适应性文化”的概念,也就是不存在一种放之于四海皆准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必须与自己所的行业“相适应”,而一种企业文化只有在符合其所在行业需求的时候,才能被称之为“好”的企业文化。

譬如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快速决策和不采取官僚行为为特征的文化,可以提高投资并购企业的绩效,但未必能对传统寿险公司的业绩有帮助;扁平化、重视创造力的企业文化,可能对高科技初创企业有很大价值,但对于一家全球化的服装公司或是国际航空公司来说,也可能是个麻烦。

所以相较于简单粗暴、一厢情愿的价值观上的“好”或“坏”,与自己所在行业相适配,才是通过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而始终关注如何与所在行业和外部环境相“适配”,也能让企业产生适应性,随之响应变化。

那么如何构建这样有适应性的企业文化呢?有适应性文化的发展,也有它本身的套路。

科特就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隐含的、原则性的逻辑。在讨论适应性文化的时候,科特提出,只有当管理者关心股东的合法利益,关心用户、关心为用户服务的员工时,他们才会努力在一定时间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应。因为管理者们是以各方“需求”为先,所以他们更能迅速观测到竞争形势的变化,也愿意满足各方的需求,并施行对应的战略,因此能快速对外部环境进行相应。

而在后续的研究中,科特也发现,缺少适应性文化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企业管理者往往表现得有些狭隘、政治化和管理主义,而相较于相关方的利益,他们更专注于自己的利益,也因此更容易固步自封,对外部变化视若无睹。

科特的研究还发现,大多数有适应性文化的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符合以下的路径:

【书评】企业文化是玄学?哈佛商学院:不,它真的能帮你赚钱

这些公司通常都是由有远见的杰出人士所创立,再加上一个非常负责任、有能力的团队完美地执行了创始人所提出的战略和措施,才因此走上了事业的巅峰。

企业文化已经存在问题了,又要如何改进?

随着企业的持续增长,前面所提到的有适应性文化的企业,也会面对严重的内在隐患:由于企业持续发展,他们不得不雇佣更多的员工,企业规模变得越来越大,日常运作也越来越复杂。

这时候,他们就需要雇佣更多的管理人员,其中有一部分管理人员最终还会成长为企业的高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逐渐成长的这些管理人员没能传承企业原本的文化,或是外部环境产生了变化对企业有了新的要求,企业的文化也有可能出现问题。

当前文化出现问题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由于企业文化的构建,与企业日常运行的规章制度紧密相连,也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和核心目标,因此这往往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所以,管理者也就因此成为了企业文化变化的关键。

科特在针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系列访谈和观察后发现,企业想要在文化上有所改进,以下的路径或许是一套经过现实案例验证、值得参考的方案:

1、从外部引入新的管理者:

大多数文化有瑕疵的企业,想要改进自身的文化,都需要从外部获得助力。通常,他们需要引入本身就已经在良好企业文化中有过经验的高管,从外部改变原有的文化。虽然内部培养起来的管理者,在能力方面未必不如外部引入的管理者,但由于职业路径,他们在视野上可能会存在缺陷,无法看到企业目前在文化层面存在的问题。Uber新CEO、来自OTA巨头Expedia的科斯罗萨西,当年加入百度的陆奇,都来自于有良好文化的企业,且在视野上有很大的优势。

2、获得资深管理者的支持:

在外部管理者进入之后,并不是说原有的管理者就不重要了;相反,他们非常需要得到企业内部其他资深中低层管理者的支持——这些人熟悉企业自身的运营,了解对企业而言长期发展的关键何在,缺少他们的支持,外来高管的变革很难成功实施。

3、让企业的问题暴露出来:

而想要得到企业中其他资深员工的支持,让他们意识到企业本身的问题是第一步——为此,有些企业高管甚至会允许企业在账面上出现短期的亏损,只有在直面负面的数据之后,企业整体自上至下才能意识到改变的重要性。

4、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当所有人都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之后,企业领导者就要开始身先士卒,通过他们的日常行为向员工灌输新的价值观。今天这样的案例也层出不穷,Uber前CEO卡兰尼克狂放不羁的性格对企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也成了Uber改革时第一个必须离开的人;陆奇带动百度改革的时候,则是以强执行力、雷厉风行的工作方式,以“空降”领导的身份赢得了不少爱戴。高层领导的以身作则是企业文化变革的关键。

5、通过利益卷入,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

通过企业重组、减少等级、将责任分散化等手段,变革的领导者需要拉近管理人员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也使得员工更加注重如何提高利润,让他们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卷入,所有人才能有参与变革的积极性——腾讯在近期改革中,时隔7年进行企业架构调整,还推动年轻领导者上位,也是这方面的典型。

6、让短期效果通过数据显性化:

变革的领导者们也需要建立能够追踪非金融数据的系统,比如说产品质量等,以此来证明即使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企业也可以有很大的进步,给参与变革的所有人建立信心,避免在长期变革中消耗过大,让所有人心力交瘁。

7、避免夸大结果的重要性:

新的企业文化是由一系列成功的结果构建而成的,需要从点滴的积极影响循环往复。一开始就对变革的结果寄予过高的希望,更有可能打击参与者的积极性。

8、最后,对变革所可能需要的时间有清楚认知:

对于所有这样的重大变革来说,时间是一个关键因素。科特在书中专门提到,芝加哥第一银行用了9年时间才基本完成企业文化变革,但直到1991年他们还观察到新型的企业文化依旧非常脆弱且问题丛生。20世纪80年代,杰克·韦尔奇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进行通用电气公司的文化改革,但他当时就预测他还需要10年时间才能真正完成,后来的事实也确实如此。企业文化的变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参与者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几乎所有曾经在企业中任职的人,都可以体会到企业文化对日常工作的重要性:虽然无形无影,它却影响着你每天的日常工作,存在于你和每个人的日常接触、沟通、合作中。但同时,又因为难以定义、概念抽象,企业文化在许多人眼中近乎玄学,每个人都在说,没有人知道该怎么用。

这本《企业文化与绩效》虽然成书于20年以前,却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总结出了企业文化对绩效的影响,并给出了一系列的如何提升、如何改进的可行性建议,对于今天中国的管理者来说,也同样有其适用性和参考价值。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书评】企业文化是玄学?哈佛商学院:不,它真的能帮你赚钱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钛媒体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哈佛商学院案例企业文化是什么什么能赚钱如何能赚钱哈佛商学院新闻联播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