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浪潮,首先是芯片商们的饕餮盛宴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钛媒体注:相比互联网思维这种虚幻的概念,一样被奉为热点的智能硬件,则正在真真切切的进入你的生活。你一定在钛媒体上读到过“狗穿戴设备”如何改变生活的文章;你身边,一定有一两个迷恋跑步的朋友——而我敢打赌,他们对于手腕上色彩不一、款式不一的各类智能手表的迷恋远远大于跑步这件事本身;一批又一批的谷歌眼镜被运送到中国,被各路发烧友把玩......硬件成为一个时髦的词汇,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关注。

而我们认为,目前仅就国内智能硬件市场来看,依然停留在“现象级”的风靡,然而已经撬动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智能硬件市场的崛起必然是得益于这种协同效应。从芯片解决方案的革命、智能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再到硬件制造、销售(被众筹模式催化了的硬件创业潮)、用户体验,各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在前所未有的投身于一个看起来崭新、市场前景可被估量的事业。我们试图通过【智能硬件】系列专题,促进钛媒体读者更多的思考,也尝试为我们以下疑问找到答案:

一、芯片商的进化在整个智能硬件浪潮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二、硬件领域的创业已经“泡沫化”了吗?

三、互联网巨头在进入平台期之后,如何依靠智能硬件获取下一个竞争力?

四、众筹模式、移动支付的普及,将如何催化硬件销售模式的改变?

 

以下是钛媒体资深编辑叶元为本系列撰写的开篇之作。智能产品是前端,后端则是各大芯片商们期待已久的一次集体狂欢:

 

不到两年的时间,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发现:形形色色的智能硬件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最常见的硬件类型就是类似Jawbone UP这样的智能手环;当然,还有最普遍且“臭名昭著”的可能就是那些自作聪明的“智能”腕表们了。

从下面这张BI发布的《全球可联网设备安装基数预测图》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从2010年开始,全球可联网设备的增长速度大大提升。而所谓“可联网设备”所指的范围,其中传统的PC和智能手机仅是一小部分,可穿戴、智能电视、物联网设备的增长非常可观。

要连入互联网,这些设备就需要具有接发处理数字化信息的能力,和传统的电器只做一些类似“开/关”这样简单逻辑相比,这些设备需要处理的信息要复杂的多。所以,新兴的智能设备通常会配备具有比较强大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正是这些处理器让新的电子设备们“智能”起来。

半导体产业一直按照摩尔定律持续的发展,让这一切成为可能。摩尔定律告诉我们: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个月翻一倍以上。

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处理芯片的体积越来越小,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但能耗和价格却越来越低,这就催生了现在可以置入到各种智能设备中的廉价处理器芯片。

在Jawbone UP和Google Glass里我们都可以找到由德州仪器(TI)生产的处理器。这些处理器已经可以小到可以藏身在腕带和眼镜脚里,并由口香糖大小的电池驱动。

老牌芯片巨头英特尔在去年也推出了其可穿戴解决方案Quark,它可以在SD卡大小的空间内,实现奔腾级的处理性能。想象一下十几年前放在你办公桌上那个大大铁家伙,现在只要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就可以拥有同样的性能。技术的发展的速度大大超乎了一般人的想象。

也许你对此并不以为然,因为到目前为止,你所见到过的智能设备都显得不那么“智能”,很多设备在上手的新鲜劲过后可能就只能呆在角落里吃灰了。但这并不能阻止芯片厂商和创业者对智能设备的热情。

因为他们都看到了智能设备的市场潜力。前英特尔CEO欧德宁就根据摩尔定律提出过一个“欧德宁推论”:计算设备的价格和计算设备的量成反比;价越高,设备需求量越少,价越低,需求量就越大。他认为在计算设备的价格降到100美元的时候,出货量将达到十亿量级。

欧德宁这个估算当时看起来可能已经非常大胆,但现在看来可能就已经过于保守(这也许也是英特尔在相关领域行动缓慢的原因吧)。高通大中华区高级副总裁王翔在不久前的GMIC上表示:“根据目前最新最权威的统计,从2013年—2017年全球会有超过70亿的移动终端。包括手机,包括所有其他的,家里你能够看到的所有东西都互联起来了!”

正是70亿这个数字让产业链上的所有人都振奋不已。作为智能产业最基础的芯片厂商们自然是个个摩拳擦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移动、可穿戴和物联网战略。高通、联发科、Marvell等原来非常低调的B2B公司都开始投放广告,召开大型发布会来彰显自己的存在。

当然智能化浪潮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可以说是随着智能手机而兴起的。虽然传统的芯片巨头英特尔等掌握了业界最先进的工艺,但丰厚的利润使得其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没有动力做更多探索。

智能手机的出现,让那些原本处于半导体产业链边缘的玩家一下子跳到了前台。在巨大市场规模和激烈的竞争驱动下,高通、联发科、Marvell、台积电、三星等企业相继发起了一轮轮的军备竞赛。在工艺不断改善的同时,各种移动芯片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

于此同时,安卓等基于Linux开源移动操作系统在谷歌等企业的推动下,越来越成熟完善,为这些新型设备提供了廉价且通用的开发平台。目前国内除智能路由器以外所有的设备几乎都是基于安卓进行二次开发的。

除了使用体积更小功耗更低价格更便宜的芯片以外,新型的智能设备其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可以通过各种通讯手段进行互联互通,发挥联动效应。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主导智能设备的芯片厂商多为原来活跃在通信领域的厂商,他们在通讯技术的积累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在很多智能设备上,强大的处理能力并不是必须的,但联网能力却可以造就出很多新的玩法。通过直连互联网Chromecast让传统的电视变成方便好用的互联网视频播放器。飞利浦的Hue智能灯泡通过联网可以使用手机进行方便的控制,还可以通过感知WIFI自动的开关。最新的蓝牙beacon技术可以让设备间感知互相的距离,好好利用,也可以开发出非常有趣的应用。

这些可联网设备将你的健康状况、你的收视习惯、你生活的种种信息收集起来,并源源不断的上传到云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处理。这又给芯片厂商们创造了一块新的市场——云计算市场。

即使在PC产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英特尔数据中心集团的营收却一直在扩大。2013财年英特尔数据中心部门营收112亿美元,同比增长7%,这在其PC客户端部门营收下降的情况下无疑是提振其信心的一注强心剂。

有新的市场,就有心的玩家希望在其中分一杯羹。原来的X86处理器的高功耗给高密度数据存储的电力供应和散热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此时,低功耗的ARM处理器开始在数据中心中找到了自己的新的用武之地。

数据中心的存储服务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太强大的处理能力,但需要在单位体积里尽可能多的存更多的数据,消耗更少的电力。可定制化的ARM处理器正好可以满足相应的需求。目前Facebook和百度都已经在自己的数据中心提供了由ARM处理器支撑的存储解决方案。如果广义的看的话,发生在数据中心里的这些故事,也可以看作是新形式的智能设备诞生的故事。

可以看到,随着摩尔定律对芯片产业的不断推动,芯片产业正在迎来一个全新时代。在这个时代,所有的设备都将慢慢的变的拥有计算能力,拥有联网能力,而云计算也将变得无处不在。这将不仅仅颠覆芯片产业的格局,还将深刻的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关注更多钛媒体作者观点,参与钛媒体微信互动(微信搜索“钛媒体”或“taimeiti”))

分类: IT电子, 互联网, 行业,
(本文系作者@叶元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