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腾讯微博还未死心 | 钛媒体网
一种互联网产品,在中国的典型发展路径就是,好不好先一哄而上,动用全部力量抬上去,泡沫破灭之后再墙倒众人推,推也推不下去多少,因为先期拉抬的高度已经足够后期消耗,再推也就那样了。
不过,产品的发展也是可以找到另一条路径的,那就是稳步向前,不断完善,用优异性能逐渐赢得用户,而非造出声势后强行拉抬。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最起码你得是个富二代,有个好老子跟在后面耐心给你买单,不必像屌丝那样到处找风口,分分钟想要借外力飞起来。符合这种形态的产品,应该是腾讯微博,别无其他。
腾讯微博初起时,是全面落后新浪微博的,本身腾讯也并没有看太明白微博的前景,只是出于防御需求而做了这个,在后面步步紧跟。直到现在为止,虽然腾讯的用户数已到5个亿,超过新浪微博不少,但很多人一提起微博仍会首先想起新浪而非腾讯,有关腾讯微博的消息很少,外电中一搜weibo或microblog,也全是新浪的消息。
实际中的腾讯微博并不很弱,只是不事张扬而已,以致于给人一种无关紧要的感觉。整个腾讯中与此类似的产品有很多,半年前,有多少人知道腾讯空间日活已达6000万,是中国第一社交网络呢?腾讯微博,其实走的也是这个路子。当然,腾讯微博的知名度不高,与该平台上的谣言和违规内容少也有很大关联。腾讯做im多年,在监管上是有一套的,不过这从另一方面也抑制了产品的声势。
如今,新浪微博正在寻找一切机会搞商业化,引进投资,近期推出的一系列产品,也都着眼于为商业化服务。而腾讯微博,则没太大商业化的欲望,仍在默默地完善产品,以提升用户体验,巩固微博作为社交网络的基础和实力。如果现在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以动态的眼光来看,一年半载后或许格局会有很大变化。
一直觉得腾讯的5亿用户掺了水,但转念一想,新浪的4亿用户又何尝不是湿乎乎的,中国互联网上所有的产品,又有哪个是那么干巴巴的。到了最后,还是要看产品的具体功能与形态,还有产品进化的路径,这些能否符合广大网民的需求,是否有持久的生命力。
腾讯是bat三巨头中唯一拥有微博的,而微博的天然属性,又是一个讲究精准,适合运用大数据模式的平台。大数据和关系链、时间线、圈子及热点话题的精准匹配,对于社交网络的未来至关重要,也会给用户带来非常好的使用体验。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看出哪家在这方面有特别的领先之处,但腾讯把大数据运用到微博中的尝试,正开启一扇机会之门,这无疑是最接近于成功的一种可能。
腾讯微博近几个月推出的一系列产品,如微圈、微热点、微频道、微博管家等,其真实目的并非在于为商业化做准备,一言以蔽之,是想通过多年积累下来的数据挖掘能力,把有价值信息呈献给最合适的人,并塑造一个合适且粘性大的关系链生态,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是很容易找到非常多强大商业模式的。因此,找商业模式对腾讯而言不急,服务好用户才是正道。
虽然目前依托腾讯qq的用户数据挖掘,微博的推荐关注等功能已做到相当精准了,但腾讯微博很可能还是不大满意。设想一下,类似google+圈子功能的微圈,在微博中塑造出一个按需定制的或隐秘或公开的关系链;类似于百度风云榜的微热点,在实时展示着正在发生的事情;类似门户网站的微频道,在悄悄地将门户的一部分功能接管过来;而类似信息过滤器和管理器的微博管家,在帮助用户自动屏蔽无用信息,节省更多时间,获得更好用户体验。
如果这几样都能获得成功,将是之前谁都没能做到很好的大数据和语义分析的完美落地,也会是大数据成果最先面向大众的应用。腾讯微博就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交网络了,而是以社交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发布平台,关系链构建平台,趋势分析工具,舆情分析工具,新型营销工具等。如果用户在常规信息和关系链构建方面的体验感觉良好,是不大在乎接受准确匹配的广告推送的。
微博这种产品,基本元素是符合当代传播特征的,因此不可能走入没落,时间一定会证明这种产品的生命力。但微博在中国的发展,注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为这是个太过复杂的产品,需要技术和认知度的不断完善才能显现其价值。换句话说,这是个需要经过长期细致运营,才能形成强大且坚不可摧平台的产品。
在商业化需求急迫的今天,能像腾讯微博一样有钱,有技术,有耐心对微博进行持续投入,且暂时看淡回报的产品,十分难得。腾讯微博的未来,不容小觑,也许当它真正爆发那一天,人们才能看到它有多么强大,如当初的qzone一样。(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