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系统、三次升级、187个广场、500亿条数据,万达集团如何用系统的力量推动创新?|钛度专访
钛媒体注:万达集团并不是一个互联网企业,没有太多允许试错的机会,但是,如今的万达已经在尝试摘掉“地产公司”的标签,真正依靠技术的力量去推动创新。以下是钛媒体对万达集团 CTO、信息管理中心副总裁冯中茜的深度专访:
如果仅从万达集团近两年的动向来看,你很难将它和一家“地产公司”联系到一起。
这场以“去地产化”为主题的转型已经由来已久。在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 2013 年底的公开演讲中,已经将文化产业、以及跨国性企业的发展目标列为集团的第四次转型方向;随着国内“互联网+”进程的加剧,2015 年,以电商为主要形态的“飞凡网”成了万达试水互联网的首次亮相。
2016 年 10 月,万达再次调整产业结构,宣布在上海成立“万达网络科技集团”,这也成为万达在原来的商业、文化、金融三大板块之后新增的又一业务。不到半年之后,万达集团敲定了与 IBM 的战略合作,并以此进军公有云业务, 同时获得 IBM IaaS、PaaS、Watson、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支持。
“万达进入互联网科技是因为看好“实体+互联网”,在这方面万达有着很好的实体经济基因,同时也有巨大而丰富的实体商业资源。”在今年 4 月的 2017 IBM 中国论坛上,万达集团副总裁、万达网络科技公司总裁曲德君在接受钛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中国的实体经济需要快速嫁接互联网,而互联网科技的广泛应用也是实体经济振兴的一次机遇。
万达网络科技公司总裁曲德君(左)与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右)
这种外部合作呈现出的繁荣,让万达逐渐摆脱了地产生意中的单一和臃肿之累,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万达内部,甚至在全国分部的 187 个广场之内,那些直接触达消费者的暖通、空调、照明、消防、甚至是商场播放的背景音乐,背后都有一套强大的系统提供支持,这种内部的信息化完善,同样是万达集团转型的重要内容。
三年实施,万达如何展现“慧云”之“慧”?
在急速扩张的 2011-2015 年间,万达集团几乎每年就会开设几十家万达广场,而作为集购物、餐饮、影音娱乐等设施为一体的商业集合体,每新开设一个广场,就意味着新增 3000 余套空调、暖通、排水、电梯(俗称“风、火、水、电”)等设备。
硬件设备与服务器的密布,意味着万达广场成为一个巨大的数据中心。在每个广场 3000 套设备的背后,包含着一万个需要巡检、维护、管理的信息点位,而近200个广场加起来,就是五百亿条的数据规模。
传统对“风火水电”的维护办法自然是工程师进驻。在过去,一个万达广场平均会配备 43 个工程师,可由于有的广场把各个子系统分散在不同区域,并且需要手动操作来调试,有时连开灯以及空调控制都需要工程人员来回奔波,随着万达旗下购物广场逼近 200 座,单靠人力显然不是维护设备的最佳方案。
2012 年初,万达有了慧云系统的初步想法。在初期,“慧云”被称作“一键式”,即:在一个万达广场内通过一个按键完成对所有弱电子系统的控制。当时万达团队考察了市面上几乎所有同类型 IBMS(Intelligent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智能大厦管理系统) 产品,最终在2013年初完成了专属于万达广场定制化产品模型——“慧云1.0”。
在这套系统中,万达首次实现了对单个广场内各子系统的统一智能控制,涵盖了包括消防报警、暖通空调、公共照明、给排水等 16 类子系统以及 3 万多个信息点位。在每一个万达广场中,都设有专门的“慧云监控室”,工程师可以在可视化的操作界面中,实时监控各个系统的运行数据。
每个万达广场的背后,都有着“慧云”系统对广场内部的风、火、水、电提供技术支持。
“当时在业务上的一个挑战是:万达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对象。因为别的连锁有几个、几十个这样的规模,但我们的广场是上百家,每个广场在运营商也没有一个统一化、标准化、可快速迭代的产品。” 万达集团 CTO、信息管理中心副总裁冯中茜告诉钛媒体记者。
也正因如此,尽管有已经成型的 IBMS 供应商可以为慧云的实施提供帮助,但由于数据体量过于庞大,“慧云1.0”仍然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比如信息点位的过载,在一套“慧云”系统中承载过多点位,本身从施工来说就加大了配合难度,这还导致了系统的时延要求,由于涵盖子系统多达 16 个,相互之间就会因网络延迟受到影响,这对于需要快速响应、报警的消防系统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弊端。
最终,冯中茜和她的团队决定将“慧云”适当的轻量化,将包含 20000 多点位的消防系统独立出来,同时和电子巡更、信息发布、背景音乐一起,由“集成”改为“嵌套”的模式对接进“慧云 2.0”主系统中,既保留了慧云控制台上的可视化操作,也让“慧云”和其他系统在反应速度上大大提升。
“可视化”是“慧云”系统的优势之一,通过对监控视频、数据起伏、服务器状态的实时记录,工程师得以快速精确地掌握每个万达广场的运行情况。
从 IBM 到创业公司,万达用“拓扑结构”弥补技术缺口
2016 年底,“慧云 3.0” 正式发布,当中最核心的一处变化,就是将原来架设在单个广场内服务器上的慧云系统,逐步改为在 IDC 统一部署,也就是俗称的“上云”,而在云版的“慧云”系统中,从安装到操作,都可以突破各地广场的物理限制,实现统一管理、集中部署。
钛媒体曾在今年四月报道过万达与 IBM 的合作细节。虽然在目前来看,整个“慧云”系统构建在万达内部的混合云平台上,但对于万达集团除“慧云”以外的诸如飞凡电商、金融等业务,现有的云平台还无法全部支撑,这就在万达内部天然形成了对云业务的需求。
而从外部来看,万达每个广场涉及到的上百家品牌、商铺、单日上万的客流,都让万达自身就能成为一个云服务的大客户,这就为 IBM 的各种技术能力提供了落地场景。所以不仅从内部的需求,还是对外提供服务的能力,万达与 IBM 的合作虽然看上去像一次跨界,实则也是各取所需。
在冯中茜看来,万达这种通过外部合作来弥补技术需求的方式,尤其像计算机网络架构中的“拓扑结构”。其中万达与 IBM 的合作,就可以比作拓扑结构中的数据中心,属于比较大的节点;而除此之外,万达还从去年开始,逐渐去主动连接一些技术型的创业公司,把他们作为拓扑结构中的一个端点,由点及面地实现平台的变革。
万达集团 CTO、信息管理中心副总裁冯中茜
在去年 11 月由硅谷顶级孵化器 Plug and Play 举办的物联网加速营中,几个创新产品脱颖而出,并在万达的环境中得到POC(Proof of Concept 评估和论证)的机会。
比如来自上海的创业公司“纵行科技”,其推行的“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是在物联网领域近一年诞生的新技术,凭借该公司首创的低功耗、大规模物联网协议 ZETA,可以实现比一般无线通信协议( WiFi、Zigbee或蓝牙)更广的覆盖范围、更低的系统功耗以及更快的传输速度。
而在由钛媒体联合 ITValue 举办的中国好 SaaS 的现场,作为嘉宾评审出席的冯中茜也表示对创新的开放心态,以及对于APM、AI、工业物联网等领域的数家非常优秀的初创企业的认可。
万达的智能设备够“Smart”,但不够“Intelligent”
在过去的万达人眼里,“和创业公司合作”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一方面来说,万达广场大体量的产品需求,多数创业公司并没有这种规模化的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冯中茜也对钛媒体记者坦陈,万达集团并不是一个互联网企业,没有太多允许试错的机会。
然而,随着“慧云”技术的不断落地与 IBM 的加入,万达在技术上的需求形成一个巨大的缺口,这也促使着冯中茜以及整个信息管理中心,在万达如军事化般严谨的公司运作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和节奏。
事实上,在与 Plug and Play 和“中国好 SaaS ”合作以前,万达在与创业公司的合作案例屈指可数,但根据冯中茜的介绍,目前信息管理中心整个团队的气氛,也在用更开放的心态和思路,去补足团队在技术能力上可能出现的缺口。
由硅谷顶级孵化器 Plug and Play 举办的“物联网加速营”,为万达、华住等大型企业输送了不少优秀团队与技术。
“除了与 IBM 这种集团进行宏观的合作以外,我们还要看一些微观的技术着力点,这可能引发的是整个平台的变革。”在冯中茜看来,理想中的智能系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自动去指导运营,但眼下万达拥有的智能设备仅限于在一个个节点解决问题,只能称为“Smart(聪明的)”,还不够“Intelligent”(智能的)。
这就为整个万达技术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通过与创业公司快速接触、协作、试点,可以让冯中茜更快地洞察到市面上的新技术。
“在业务层面上,Plug and Play 给了我们特别大的学习压力。”冯中茜笑着说到。目前创新项目在万达仍在 POC 阶段,与此同时,万达也在接触微软华为等物联网行业技术巨头,从技术角度测算各家产品与万达的匹配能力。
这当中不得不提到的,是万达在执行层面的高效率。XPower 合作案例来说,在当天活动结束后三个小时以后,XPower 就接到了万达方面的电话,询问是否可以在第二天早上八点去万达广场对产品进行测试。
“我们和别的大集团去合作一个项目,一般要 2-3 个月才能落地,但万达只需要 以天计数。”Plug and Play 中国区企业客户负责人Claire 对钛媒体记者说到。“一般大公司产品就非常定型了,而且价格很高。而创业级别的公司,就可以根据万达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改变,这样对万达来说就更快捷,而且性价比更高”。(本文首发钛媒体,采访/刘湘明、苏建勋,记者/苏建勋,编辑/刘湘明)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