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世三大刊面临“断臂”,冲击郭敬明文娱帝国不止韩寒“一个”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最世三大刊面临“断臂”,冲击郭敬明文娱帝国不止韩寒“一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锋芒智库,作者丨玖肆 大静

还记得到报刊亭定期买杂志的那一段年少时光吗?

最世三大刊面临“断臂”,冲击郭敬明文娱帝国不止韩寒“一个”

 

最世三大刊面临“断臂”,冲击郭敬明文娱帝国不止韩寒“一个”

“遥想当年,《最小说》可以发到每期50万册左右,《最漫画》30万册左右,《文艺风象》25万册左右,《文艺风赏》20万册左右,而到今天,差不多都要停刊了,是早期读者长大了么,还是没有初中生了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那是一个遍地报刊亭的年代。”南京先锋书店官博这一则微博,引发无数书粉的共鸣,更多的错愕在于这些曾经陪伴自己走过年少时光的杂志纷纷面临着停刊。

最世三大刊面临“断臂”,冲击郭敬明文娱帝国不止韩寒“一个”

 


 


12月3日晚,郭敬明创办的最世文化旗下杂志《文艺风象》官博发布消息称,本应该在两个月前就发售的10月刊可能是《文艺风象》最后一期了。

最世三大刊面临“断臂”,冲击郭敬明文娱帝国不止韩寒“一个”

此前,官博曾称这一期将以特别刊延期发售,但未曾想到是“告别期”。

最世三大刊面临“断臂”,冲击郭敬明文娱帝国不止韩寒“一个”

而旗下主要刊物《最小说》则以选题书的形式延续,但在今年4月出版第五辑之后再未上新。

另一刊物《文艺风赏》去年发布微博称未停刊,从月刊转为四本主题书的模式,但在当年出版《文艺风赏·春之祭》之后再未出版新的书籍。

最世三大刊面临“断臂”,冲击郭敬明文娱帝国不止韩寒“一个”

基于此,倘若《文艺风象》最终停刊,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出版业断崖式跌落的现状之下,《最小说》《文艺风象》《文艺风赏》这三大杂志,告别曾经的黄金时代,淹没在了互联网冲击下的洪流之中。当然,郭敬明此番“断臂”,也算是顺市场形势而为。

最世三大刊面临“断臂”,冲击郭敬明文娱帝国不止韩寒“一个”

近年来,最世文化凭借《小时代》等系列作品实现产业链的打造,在兼顾出版业的同时,也在影视行业开疆拓土。经过多年的“征战沙场”,郭敬明将最世文化从传统的图书出版公司成功转型为出版与影视齐头并进的文化传媒公司,而不可否认的是,其在出版这一维度业务板块的“萎缩”,亦是在新媒体异军突起之后对传统出版行业的巨大冲击的缩影。

“最小说”系列风生水起的那些年

在过去,每每提到郭敬明,总会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韩寒。虽然坊间传闻二人的关系属于“水火不容”之态,但同属于80后的郭敬明和韩寒,年纪相差不到一岁,在后续事业发展方向更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皆因新概念大赛成名,出版多部热门小说,后期投身到内容创作领域,再到如今转型为电影导演。

二人的人生轨迹看似相似,但不同阶段起起伏伏又不尽相同,比如,在最世文化系列杂志风生水起的那些年,一时之间无人能敌,而韩寒创办的杂志孤本《独唱团》被称为“一期绝唱”。

郭敬明于2004年成立“岛”工作室,主编《岛》系列杂志。2006年底,郭敬明暂停《岛》书系后,成立了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出版刊物《最小说》,通过“THE NEXT·文学之新”的选拔活动,挖掘了萧凯茵、卢丽莉、陈晨等一批有才华的年轻作者,建立深度的商业合作模式。

在最世文化的统一运作和打造下,通过前期长赛程的导流,促使这些作家“明星化”、“偶像化”底色浓厚,也让许多书粉成为了这群新生代作者的忠实粉丝,一手打造了中国文学市场早期的KOL生态。就此郭敬明开始打造青春文学平台,为其“出版帝国”奠定了基础。

三年后,也就是2010年7月,郭敬明正式成立“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之前成立的公司成为旗下附属公司负责经纪事务。在最世文化创办之后,旗下产品线进行大刀阔斧地革新,形成了以《最小说》为核心,ZUI系列刊物《最漫画》《文艺风象》《文艺风赏》《ZUI Silence》《ZUI Fiction》等为载体的出版刊物矩阵。

《文艺风象》《文艺风赏》这两本杂志的出现是基于读者群体的精准定位,意在将那批随着《最小说》成长起来的读者转换为新图书读者。《文艺风象》以生活治愈源泉为理念,用文艺的方式解读日常话题;而《文艺风赏》则是更专注于纯文学内容输送。

由于郭敬明自身的IP效应及运营中对青春的痛点“拿捏”,最世文化成功拿下中国青春文学市场,在青少年人群中形成无可比拟的号召力,最盛时期,其相关作品市场份额占到同类图书市场的70%以上,远高于同时期明晓溪主办的《仙度瑞拉》和饶雪漫主编的《17》,一时风头无两。

巧合的是,在郭敬明创办最世文化的同月,韩寒带领团队筹备一年有余的《独唱团》以书号的形式公开发布,但因未能有刊号来发行,于当年底宣布解散。

《独唱团》的失利,外加当年智能手机开始流行,触发韩寒放弃了传统杂志领域的内容开发,将目光转向互联网领域,成功把握住了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内容创作的新风口和红利期。

两年后,韩寒作为总监和原《独唱团》团队发布了APP阅读应用“ONE·一个”,秉承“复杂世界里,一个就够了”的理念,为用户带来优质的图片、文章、音乐和影视内容。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传统图书与移动阅读APP的市场抢夺战大幕拉开。

冲击“三大刊”的不止韩寒“一个”

单纯从郭敬明与韩寒个人IP来说,二人所在的不同领域深耕内容,可以说是隔空打擂,的确存在竞争态势。

抛开个人因素,客观来看,“ONE·一个”在移动阅读类APP市场上起步较早,早年间凭借别出心裁的理念以及韩寒的个人影响力沉淀,聚拢了大量初始用户,存在一定优势。

据艾瑞数据显示,今年以来“ONE·一个”的月活量基本保持在70万上下浮动,其用户画像显示,以女性为主,年龄层集中在30-35岁之间。就这一数据来看,相对于庞大的互联网体系,真正冲击到郭敬明旗下三大刊物的不仅仅是韩寒所监制的“ONE·一个”APP。

最世三大刊面临“断臂”,冲击郭敬明文娱帝国不止韩寒“一个”

 

最世三大刊面临“断臂”,冲击郭敬明文娱帝国不止韩寒“一个”

出版行业断崖式下跌,“三大刊”面临停刊,一部分原因是受互联网产品多方面的冲击。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化、流量价格降低,信息生产模式以汽车取代马车式的更迭,互联网平台的阅读类产品相继出现,从早期的掌阅到如今各大头部网站均有阅读类APP,诸如微信读书、网易云阅读、爱奇艺文学等等,在地铁、公交等上空间进行碎片化阅读是一大趋势,图书类产品对读者的争夺目标从购买力转换为流量。

另一方面,互联网产品品类细分,而相对过去,如果说最世“三大刊”是曾经课余时间的乐趣,那么对于触屏一代们而言,五花八门的互联网产品同样也是他们如今的乐趣所在,娱乐行为的多选择性,分散了核心受众的注意力。

从最世文化自身来看,“三大刊”在读者群体维护层面也存在缺失,第一批读者成长起来之后,后续读者的开发与留存维度上乏力;其次,《文艺风象》和《文艺风赏》是纯文学性刊物,与传统纸媒的生存方式大相径庭,不接商务广告,营收基本靠销量,在过去可以“走量”的年代能够存续发展,但到后期成本提高、销量减少,缺少其他收入渠道,入不敷出也属正常。尽管如此,文艺系列杂志不忘初心,承受停刊的压力也保持原有本色,但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刊物的“拜拜”。

对此,最世文化也曾突破传统图书市场经营思维的桎梏,试水电子书市场,早在2013年,郭敬明宣布携杂志《最小说》与《愿风裁尘》首驻腾讯文学,而这也是《最小说》自创刊以来首次将其电子版权交由网站进行发行宣传,也在《快乐大本营》当中为平台和自身作品打call,但突围未果,未能挽回颓势。

就大环境来看,纸媒衰落是不争的事实。今年以来,不止三大刊,《通俗歌曲·摇滚》《看电影·午夜场》《悦食Epicure》等杂志以及《黑龙江晨报》《环球军事》等报纸都停刊,或是向一个时代的告别,或是整合转型向新媒体领域进军。

最世文化如今能够做到“覆巢之下,能有完卵”实属幸运,所依靠的是公司早年间就从传统图书出版的业务向影视行业横向多维发展所积蓄的整体实力——以签约作家产出内容和早年构建的粉丝经济体为支撑,保障图书出版的运营;凭借自身IP资源,在影视生产维度有大有作为,郭敬明与落落先后转型为导演,还涉足电商领域,开发最世生活品牌 。

粉丝经济造就“最世文化”,“断臂”止损与转型并存

在笔者看来,对郭敬明而言,关停杂志或许只是“止损”之举,占领青春文学市场的这些年里,郭敬明早已显露出“商人本色”,建立起自己的文娱帝国。

天眼查数据显示,郭敬明与9家公司相关,其担任法人代表的公司共计6家,包括上海遐迩文化传播创作室、上海双子惠兰文化创作室、上海最线代动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令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另外,郭敬明在乐视影业(北京)有限公司、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力辰光国际文化传媒(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中担任股东。

在郭敬明的商业版图中,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无疑最被市场和粉丝熟知的一家,据天眼查数据,最世文化于2010年3月注册,注册资本为500万元,郭敬明拥有100%股权。

最世文化与郭敬明在2004年创立的“岛”工作室以及2006年创立的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脉相承,也是郭敬明本人商务运作的主要平台,均以青春文学为着力点,打造青春文学产业链,在发展过程中,最世文化以出版刊物矩阵版权为源头开发下游生态,如开发影视改编权、电子版权、国际版权及商务品牌合作等。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最世文化签约的作家、插画家、漫画家、设计师、摄影师超过百位,均是知名度高、风格独特、拥有固定粉丝群的个中翘楚。如今他们依旧有着众多簇拥者,微博上,落落粉丝108万,笛安粉丝125万,七堇年粉丝194万,安东尼粉丝324万……

在粉丝经济的推动下,作家经纪业务成为最世文化盈利来源之一。签约作家的作品版权也成为最世文化的核心资源,已出版的作品包括落落的《年华是无效信》《尘埃星球》《剩者为王》《千秋》《万象》、笛安的《西决》《东霓》《南音》《南方有令秧》、七堇年的《大地之灯》《被窝是青春的坟墓》、安东尼的《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

最世三大刊面临“断臂”,冲击郭敬明文娱帝国不止韩寒“一个”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最世文化出版的包括杂志、小说、漫画、绘本等在内的刊物已经超过260部。出版收入成为最世文化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13年郭敬明接受访问时曾透露:“我们主营还是图书和杂志出版,这是我们两个最主要的盈利项目。”由此,最世文化建造的文娱帝国拔地而起,郭敬明也以1100万元、1300万元、2450万元年度收入三次登顶2007年、2008年、2011年作家富豪榜。

商业模式取得空前成功的同时,最世文化开始受到资本市场垂青。郭敬明本人曾确认拒绝过海纳亚洲和云峰基金投资,因为“不缺钱”。2013年底,“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影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以1.8亿收购最世文化26%股权。最世文化的市场股值达6.92亿元。而这笔交易并未最终完成,华策影视仅在2016年半年报披露“已支付首期款项2000万元”。截至目前,最世文化仍由郭敬明100%持股。

资本市场“疑云”或许与最世文化的自身调整有着密切关系。郭敬明此前拒绝VC风投时,最世文化正处于IP影视化改编的新阶段,《小时代》拍摄工作即将开始,未来主营业务构成可能转变。彼时外部是纸质出版物没落的大环境,内部是多个当红作家流失出走,最世文化发展陷入瓶颈。

内外双重压力下,最世文化选择顺应国内影视行业IP改编的热潮,以郭敬明参股的合力辰光、乐视影业为合作载体,以最世文化的既有IP为资源库,进行全新的整合和运营。

2013年6月,郭敬明的处女作《小时代》上映,首日票房7323万元,刷新了国内电影市场2D影片首日票房新纪录,累计票房4.84亿。随后三年内,《小时代2:青木时代》《小时代3:刺金时代》《小时代4:灵魂尽头》接连推出,据猫眼专业版数据,票房分别为2.96亿、5.21亿、4.85亿,小时代系列电影总票房近18亿。斩获不错票房成绩的同时,《小时代》系列口碑却全线崩坏,据豆瓣电影评分,该系列无一部作品评分在5分以上,四部作品平均分为4.6。

《小时代》后,最世文化的IP改编路“坎坷”了起来。2016年,投资超过1.5亿元的“国内首部真人CG电影”《爵迹》上映,累计票房3.82亿,按常规分账比例来算处于亏损状态,而原本定于今年7月上映的《爵迹2》换挡,至今仍无确切的上映消息。

影视化道路现“疲态”,最世文化与签约作家之前脆弱的合作关系也暴露出来。此前,苏小懒、七堇年等核心作家出走,李枫更让郭敬明陷入“性侵门”疑云。

青春粮不好卖了,杂志全线停刊,影视改编口碑暂无法支撑市场,最世文化下一步将去往哪里?

在笔者看来,最世文化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郭敬明本人的运筹帷幄,其以一个精明商人的姿态和眼光对市场需求、自身优势做出精准判断,在天时地利人和时拥抱了“青春”。

如今,传统纸质出版物的萎缩已是大势,青春文学市场已然受到游戏、社交、资讯等产品的冲击。最世文化的优势是其自2004年“岛”时代就开始积累的大量优质IP,IP背后,更是受这些作品影响长大的一代年轻人。

换句话说,IP有,初期市场培育已成,如何做下一步运营、如何将这些“资产”变现?“商人”郭敬明或许已有答案。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随意打赏

韩寒和郭敬明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