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相对论】环境比团购更恶劣,嘀嘀打车们的窗口红利期快到头了
此文为钛媒体独家专栏【公司相对论】系列
根据打车应用内部人士透露,由于打车应用所具备的烧钱特性,近来在业界备受争议的打车软件嘀嘀打车陷入资金链紧张状态,目前已启动C轮融资。这一消息,再度将打车软件发展乱象以及如何生存的拷问推向舆论风口浪尖。
商机≠盈利,嘀嘀赚了吆喝没赚钱
2010年8月,招车服务Uber在美国旧金山正式发布,提供私家车预约服务,一年后,英国出现了类似服务Hailo,随后这类服务迅速蹿红,这让国内的创业者们嗅到了商机。2012年3月,摇摇招车IOS版上线,9月,嘀嘀打车上线,10月快的的车上线,国内打车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冒尖,但是想在市场分得一杯羹,事实证明并不容易。
根据艾瑞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截至2013年8月,全国手机打车应用每日订单量达34万,订单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市场。日均订单中,嘀嘀打车份额占59.4%,占据市场第一位,快的打车以29.4%的占有率排在第二,两大打车软件订单占有率接近90%,明显处于打车应用的第一梯队,剩余不到10%的份额被摇摇找车、打车小蜜等打车软件占据。
不可否认,打车软件在短时间内一拥而上,无非是市场资金看中其背后的巨大利润。对于嘀嘀打车而言,他们号称“免费叫出租、百秒应答”的商业模式看起来很明确也很直观。然而质疑声也是铺天盖地,到底靠什么盈利让产品变现?目前来看,仍是雾里看花!
8月份的互联网大会上,嘀嘀打车联合创始人透露,目前公司并没有盈利打算。在笔者看来,这或许也是无奈的表达。
烧钱成业内潜规则,嘀嘀卷入风暴中
“有钱的烧钱继续烧钱,没钱烧的关停或转型”来形容打车软件这个行业一点不为过。
今年8月份,为了争夺广州市场份额,嘀嘀、快的和大黄蜂三家打车软件公司上演一出惊心动魄的烧钱大战。三家公司纷纷打出“糖衣炮弹”,绞尽脑汁来争夺资源。将出租车司机列为重点发展对象,通过奖话费、送礼物拉人。针对乘客,只要使用打车软件打车,就能够拿到10元到30元不等的话费补贴。粗略统计,3家公司八九月份就在广州“烧钱”数千万元,全年花费或将上亿,烧钱激烈程度可谓疯狂。
然而烧钱终归只能是暂时的,绝不是长远之计。
无形的手介入,多款打车软件已悄然消失
在“烧钱速度”堪比团购网站的打车软件领域,很多先行者已经成为“炮灰”。北京市交通委7月出台的管理细则之后,更是加剧了行业退出、转型的趋势。
根据北京交通委发布的管理细则,打车软件不得嵌入商业广告,也不许加价,从而堵死了两条赚钱的路。一些看不到前景的风险投资因此拒绝继续为手机打车软件投资。就连背靠巨头腾讯投资的嘟嘟打车也已经处于关停状态,改行开始将业务转型到在线家政。
除此之外,为了活下来,个别打车软件希望转型为生活服务的综合软件,比如预定酒店、餐饮等。但这条发展思路目前来看也是初步想法,后续如何开发,落地仍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嘀嘀打车亟待找到盈利突破口
对于打车软件的前景,目前业界各方仍然争执不下,除了资金压力、恶行竞争和盈利模式困扰,创业者们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政策风险,这样的环境比此前的团购更恶劣。
据了解,国外打车软件盈利采用扣点方式,软件公司会根据出租车供求状况,向司机端收取10%左右的服务费或向乘客收取约5%的服务费。然而国外的盈利模式在国内城市似乎行不通,有出租车司机曾坦言,“之所以用打车软件,关键还是丰厚的奖励,如果奖励没了,兴趣也就不大了。”
每一个互联网应用的诞生,都会经过扎堆,红海,烧钱争取市场份额,最后洗牌这些阶段……对于嘀嘀来说,份额优势就摆在眼前,盈利窗口在哪?(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