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黑科技第二弹:8K走进生活,无人机成为“最亮的仔”
此次新出现的VR春晚以及4K直播
作为科技领域的持续关注者,连春晚也不能放过。继2019年春晚钛媒体盘点各种黑科技之后,在2020年春晚后,第二弹“春晚黑科技”也正式来袭。
不过由于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取消了很多分会场设计,使得整个节目无论从视觉效果、技术应用、还是实际的呈现上,都更加偏向于一台传统晚会,相较于去年的多场景、多种技术展示,在科技的新鲜程度和表现上都有所下降。
2019年春晚当中,出现的很多AR、无人机技术同样也在此次晚会中出现,它们的表现形式又发生了新的改变,比如无人机群的登场,不仅规模更大,而且视觉效果也更加震撼。另外,今年春晚在内容的观看形式上也进行了新的升级,这也是“黑科技”的集中展现。
首次实现8K春晚
VR春晚
从2019年年中开始,大家就已经知道了“8K春晚”即将到来,在1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官方确认了今年春晚舞台首次打造三层立体舞美,同时运用飞屏技术营造出360度环绕式景观,让观众在屏幕前就能有“裸眼3D”的体验,同时,官方还会制作春晚的8K视频版本。
另外,5G网络已全面覆盖春晚北京主会场和粤港澳大湾区、郑州分会场,这也是拍摄、传输、制作8K版春晚的必要条件。基于5G网络的移动拍摄和景观等机位的4K信号均接入春晚的制作系统,因此观众可以在平台上直接观看到4K的显示效果。
无人机航拍镜头
除此之外,虚拟网络交互制作模式(VNIS)也在春晚首次应用,用户可以通过央视频客户端观看2020春晚VR直播和多视角全景式直播。在此次春晚的一开场,摄影镜头就是一段全景摄像头从高空记录下来的画面,搭载转播镜头的设备也是春晚“老朋友”——无人机,在App的界面中,同样可以看到VR直播的入口。
8K春晚的播出可以说为2020年开了一个好头,这一项从2019年开始在电视领域兴起的技术,虽然被很多厂商所重视,具备8K显示能力的产品也推出了不少,甚至在CES 2020上,三星已经开始对8K产品进行迭代,但是片源内容的问题始终是无法回避的,因此,8K春晚也就意味着8K时代的真正落地。
舞台屏幕
此次在舞台的整体效果上也进行了升级,纵观整个舞台,可以说已经被屏幕所完全包围,舞台底部的屏幕可以根据场景来刻画氛围,顶部的多方向显示屏则可以变换各种排列方式,同时以多角度带来更好的沉浸感并模拟出3D效果,像一些雪花、粒子在空中飞舞的感觉,通过多个屏幕的无缝显示衔接,就会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
无人机成为“全能手”
无人机阵列
无人机这一科技硬件相信对于很多人而言已经并不陌生了,不过春晚在无人机的使用上,除了传统的作为拍摄机位使用以外,最出彩的就是“装饰”能力了。在2019年春晚上大家已经可以看到无人机组成的小型阵列作为舞台的背景装饰,而在2020年春晚的粤港澳大湾区分会场当中,无人机群的规模再次扩大。
可以看到在舞台上方盘旋有数量众多的无人机,像星星一样将整个舞台上空罩住。这些无人机不仅配备了多彩的灯光系统,同时在“布阵”上产生的变化也非常多样,在开场时以螺旋形为主,围城圆圈,歌曲中部则摆成了波浪形的平面,配合灯光的变化,视觉效果又再次升级。
AR鲸鱼
相信很多人对2019年春晚的“AR蝴蝶”还记忆犹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的合成,将并不存在于舞台上的东西呈现出来。2020年春晚当中,AR技术依然登场,比如歌曲《你好2020》中,在舞台前方出现了由多种色块组成的“海洋”,里面有一只“鲸鱼”仿佛在游荡,只不过相比去年的眼前一亮,今年的亮相就比较偏向于“装饰”。
除了这些用于节目效果的科技以外,“红包”也是近几年春晚的一个重头戏,2019年春晚上的AR扫福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今年春晚在红包这个环节确实让人很失望(看了看辛辛苦苦抢来的3.68元),由快手给出的10亿元红包,分四个时间在App中发出,同时快手上也搭建了春晚的直播,并且提供了不错的清晰度与速度。
老一套的红包玩法
抢红包的方式很简单,到指定时间以后会开始进行快手的“常规操作”——点赞,点赞完成后就会进入红包的领取界面,在个人领取完以后还可以分享给别人领取。从整个体验来说,没有什么新鲜度,其实还是“点赞、分享、拉人头”的传统方式。
也许是看过了去年的“飞车、AR、机器人、穿戴屏幕”以后,感觉今年春晚的科技元素真的不算丰富,最大的亮点就集中在“8K”上。在2020年的时间轴当中,东京奥运会也确定了将会提供8K的清晰度,因此2020年也可以称为是它的正式“向普及化、消费化转型”之年。
在大屏、8K、5G的加持之下,电视是否会通过高清春晚、高清节目,重新让大家聚集在客厅当中享受团圆、共同娱乐,这是一个课题。明年的春晚,又会有怎样的黑科技降临,也非常值得期待,在5G网络飞速扩张的加持下,相信在内容与展示方式上,春晚也会给我们更大的惊喜。(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摄影/邓剑云,编辑/项欧)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