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新首次详解,上海报业集团三大新媒体图谋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钛媒体注:此前,钛媒体曾首次披露了上海报业从整合到开设“上海观察”、东早新媒体“澎湃”项目,财经新媒体“界面”项目的一系列文章,详见此前钛媒体文章《独家:上海报业巨资打造财经新媒体》等。但是上海报业为何要去做这些新媒体项目,分别如何定位?钛媒体编辑获悉,昨天(2月28日)下午,裘新首次在内部会议上详述了其施政纲领。说到底,这是裘新的增量图谋,以“老钱”(资源)盘活“新钱”(资本)的媒体财团化游戏。(关于媒体财团化,可参考钛媒体此前另一文章《媒体集团转型的核心:财团化 》)

我们特约钛媒体资深行业作者魏武挥对裘新的施政纲领做了一番独家解析。

钛媒体编辑先提炼了相关三大项目要点:

东早《澎湃The Paper》,它从一张传统报纸出发,做一个原创的、互动的、严肃的、有思想和价值观的、针对都市中高端人群的政经类新闻产品。作为中国第一个新闻问答产品,它将重点分辨事件中的真相和谣言,并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增强社交属性和粘性,优质评论和互动会转化为内容在首页呈现。如果未来它的收入至少不亚于其所依托的一张报纸母体的广告收入,那就是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

《上海观察》是一款只在互联网上发行,以用户收费为盈利模式的资讯类深度阅读产品。它把上海本地的党政干部、城市利益相关者和关注上海的境内外人士作为目标用户,旨在主流价值观主导下生产适合互联网环境下读者需求的内容,提升党报在主流读者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界面》是一个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它为个人及机构投资者提供具备影响资本市场能力的内容。产品包括新闻网站、移动客户端、微博和微信产品、定制信息产品以及信息推送产品。在此基础上,打造基于用户的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和财富管理终端。未来,《界面》还将以资本为纽带,引领行业整合,迅速在资讯服务、数据服务、交易服务、投资者关系等领域完成布局,最终建成类似“彭博”定位的金融媒体电商。

具体如何,请看全文分解:

新成立的上报集团于2月的最后一天,开了一个2014年工作会议,裘新做了讲话。基本上可以视为该集团在2014年的施政纲领。我于第一时间获悉了讲话文本,这里就不贴全文了,做一些解读和点评。

 

关于报纸这一块,即存量盘活

裘新先是非常简短地做了一个家产的盘点:“目前上报集团旗下总计拥有35份报刊(其中新闻晚报、行报、人才市场报等3份已经休刊),其中10份日报、18份周报、7份月刊。截止2013年底,期发总量为370万份。”,然后提出了他对于现有家产的看法,在他看来,要破除三个误区。

其一,报业结构调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做减法,合并同类项。这话主要针对新闻晚报休刊事件所发,晚报休刊后,关于“下一个报纸”是谁的江湖讨论,屡有所见。其中也有言及东方早报和新闻晨报这两张都是上午出刊的报纸的。其实根据实际情况来说,早报和晨报虽然都是上午出刊,委实不能算是同类报纸。早报偏高知群体,晨报偏市民群体,裘新不能简单的合并同类项,我的解读大概就是针对这种传言所发。按照他的说法“关键还是要看市场容量、市场需求,以及报纸互相之间是否目标、定位各有特色,存在明显差异。”,早报和晨报各取所需,流言讨论要并,基本终结。

其二,不能简单认为“亏损的、现状堪忧的只能关门大吉,而忽略其市场潜力、转型前景和其他价值。”。这一点和上一点一脉相承,从这两点可以看出,上报集团在短期内(至少2014年)不会再有类似新闻晚报这样的休刊事件。我个人所听闻的信息是,有些历史上一度非常赚钱的报纸2014年也准备亏损,裘新的表态,可以视为亏损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有市场潜力、转型前景。至于其它价值,看官可以自行琢磨。

其三,“新媒体是转型的唯一途径,是救世主”,裘新同样认为这种“唯一”也是误区。他提出了其它解决方案:“充分利用自身专业和信息资源优势,进入线下的专业服务领域,可能对大部分报刊来说,是一条更可行的路径。”,换而言之,不一定非是要搞媒体,也可以从搞内容转为搞服务,尤其是线下服务。裘新也列举了中南传媒集团《潇湘晨报》旗下的《快乐老人报》,作为一个例子支撑。

说了误区之后,那就要给“正区”,正区是四个字:一报一策。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不可复制”的文章,在我的观察里,媒体转型很难有所谓可以复制出来的模式。道理也很简单,所谓转型,就是过去已经有点底子了,有点积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新出发。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资源和底牌,但也有自己的包袱和障碍,强行用一种模式去套,恐怕是走不通的。

“在关、停、并、转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在精、联、创、合上下功夫。”精者,往深里做,联者,自家报纸有重叠度高的,“采用同一经营平台协调运营与共同发展”(倒不是并,这里面其实有微妙区别。体制内单元真要并,其实涉及的问题极多),创者,做新业务,合者,裘新的这段话特别有意思:

主要是解决目前部分经营权归入上市公司的报纸采编和经营两层皮的问题,把编辑部门和经营公司作为统一的业务单元,以新的机制统盘资源,统盘运营,统盘考核。”

这已经涉及到上市公司新华传媒了,可以关注后续公开市场上的相关信息。裘新可能也要对新华传媒做一番改造。

一系列状语过后,裘新总结道:打造三大报系和集团都市报系,形成“四大报系”板块。——很可以玩味。所谓三大报系,无非就是解放、文汇、新民,这都是当年列名集团上的报纸(所谓解放集团、文新集团),这里有多出了一个都市报系。看来这个新的第四个报系,是在新民之外的?

 

关于新业务这一块,即增量图谋

 

谈完了报纸问题后,裘新开始谈新业务。总结他的发言稿,可以浓缩为四个字:融合、平台。

裘新这样说道:“融合”是此涨彼涨而不是此涨彼消的关系。它避免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你死我活”的关系,从彼此替代变成彼此融合、共赢。

我最近注意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体制外资本在加速向体制内资源靠拢,反过来也一样。资源换资本也好,资本傍资源也好,这是非常强烈的融合信号,而不是过去体制外体制内壁垒分明,互相对抗。在“财团化”一文中,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利用掌控的资源,吸引外部力量进入,形成体制内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上可以满足意识形态要求,下可以满足自身商业要求。”

在裘新看来,融合需要有两个立足点,第一个立足点是“人”,也就是媒体人的理念思维,第二个立足点是探索,探索过程中慢慢摸着石头过河。裘新的谈话中倒没有提及“试错”两个字,探索和试错,其实还是有些差别。我也特别好奇上报集团的容错能力。

话虽没言及试错,事儿倒开始做了。裘新所谓平台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老平台改造(解放网、文汇网、新民网),做了一些定位描述,其二是借力大平台,谈及了与百度的合作以及与腾讯合作的大申网,其三就是探索新平台了,分别是上海观察项目、东早澎湃项目、以及动静闹得很大的界面项目。

三个项目其实是有一条主线的,“一定是围绕内容原创这个核心能力去做,一定是基于模式和规律的探索进行布局。”——裘新再一次强调了内容原创这个话题。裘新认为,做原创内容无非就是要么大众化规模化,从而吸引广告收入,要么就是窄众化精准化,形成付费收入。澎湃属于前者,上海观察和界面属于后者,各自去探索。

 

以下请允许我拷贝裘新的讲话,这是裘新对三大项目的定位:

东早《澎湃The Paper》,它从一张传统报纸出发,做一个原创的、互动的、严肃的、有思想和价值观的、针对都市中高端人群的政经类新闻产品。作为中国第一个新闻问答产品,它将重点分辨事件中的真相和谣言,并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增强社交属性和粘性,优质评论和互动会转化为内容在首页呈现。如果未来它的收入至少不亚于其所依托的一张报纸母体的广告收入,那就是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

《上海观察》是一款只在互联网上发行,以用户收费为盈利模式的资讯类深度阅读产品。它把上海本地的党政干部、城市利益相关者和关注上海的境内外人士作为目标用户,旨在主流价值观主导下生产适合互联网环境下读者需求的内容,提升党报在主流读者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界面》是一个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它为个人及机构投资者提供具备影响资本市场能力的内容。产品包括新闻网站、移动客户端、微博和微信产品、定制信息产品以及信息推送产品。在此基础上,打造基于用户的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和财富管理终端。未来,《界面》还将以资本为纽带,引领行业整合,迅速在资讯服务、数据服务、交易服务、投资者关系等领域完成布局,最终建成类似“彭博”定位的金融媒体电商。

 

机制配套问题

 

无论是存量盘活,还是增量图谋,都会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机制驱动?这是一个核心关键点。裘新首先对“钱”,做了一个划分,谓之为“老钱新钱”:

“所谓老钱,就是政府配套扶持的资金、集团预算内的资金,其背后的资源是国有媒体的品牌、公信力、平台和政府的背书。所谓新钱,是指产业资本的钱、社会资本的钱、金融资本的钱以及创业团队自己的钱等等。新钱代表了新的机制和活力,能够和老钱催生化学反应。”——这在我看来,老钱有很强的资源味儿,而新钱,则有很强的资本味儿。

根据裘新的讲话,重点是新钱,“未来,我们就是要善于用新的钱,靠新的机制,做新的事情。”市场来的资本,就用市场化的机制,做市场化的产品。就目前来看,前面所提及的三个新项目,澎湃和界面,都属于“新钱办新事”。如果说澎湃项目还有集团内部的人的话(很多东早采编人员介入了这个项目),界面这个项目,连人都是在用外部的人。当然,这个外部的人也在集团内部干过,对集团还是了解的,尤其是办事流程和话语逻辑,这一点也比较重要。

新的钱来自哪里?裘新给出了几个方向:“覆盖金融服务全产业链的金融国资平台、国内著名的产业投资基金,以及中国领军的新媒体企业”。在澎湃、界面的项目里,都看到了联想旗下的弘毅资本的身影,BAT三个互联网大鳄,也和上报的确有频繁接触。资源资本相结合的戏码,我个人以为,会接踵而来。

制度安排上,裘新还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尝试设计股债结合的结构安排。在创业前期,各方股东以股债优化结合的方式向项目公司支撑,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绩效标准时,按约定初始发起股东与核心团队共享发展红利”,这里引入了债这个金融工具,不一定完全是股权关系。体制内外结合,这也是一种解决方法,一步到位步子太大,的确多有顾虑。

裘新提出:实现从“集”到“团”、从“纸”到“业”、从“资”到“本”三种转型,具体是何意思,本文字数已经越3000字,不太适合移动化阅读了,下篇分解。(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

分类: 文化传媒,
(本文系作者@魏武挥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