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输出《云图》背后的电影融资闭环,中国缺什么? | 钛媒体tmtpost—把脉科技资本论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美国某大型担保公司为新原野的投资担保风险,“超支了他去赔,拍砸了他去赔”;一家全球分账公司,代理审计、结算和收取新原野在《云图》全球收益中应得的份额。好莱坞式电影融资全球产业链在中国还没开始。

&

《云图》剧照

媒体注:对于《云图》这样的美国独立制作电影而言,1.05亿美元的制作投入真是不小的数目,但其整个融资过程,却非常有趣,也值得中国电影市场借鉴。相比成熟的美国电影市场,中国融资市场成熟度还落后太远太远。《云图》不是唯一有中国投资人的国际电影,过去几年,已有不少中国资金涌入国际电影市场。但这样一部片子因为有了中国民营资本和中国媒体的介入,可以管窥豹。 先介绍一下这部片子的背景,引自《南方周末》

&

《云图》为什么找中国投资

沃卓斯基姐弟把剧本送遍了六大片厂,全都否决了。华纳兄弟是最后否掉的一家,他们觉得这个故事对观众而言太难,太复杂。沃卓斯基提醒华纳说,当年他们的《黑客帝国》也被片厂认为观众门槛太高,等了三年才得到投资。但面对1.8亿美元的制作预算,华纳还是认为风险太大,犹豫不前。

制片人格兰特·希尔从《黑客帝国》第二、三集开始与沃卓斯基合作,他意识到,用常规的发行权预售方式怕是筹不到需要的钱了。他开始游说发行商以小额参股方式投资《云图》。

2011年戛纳电影节,焦点电影公司总裁沙姆斯为《云图》组织了一场发行权预售。在戛纳的一间影院,面对台下三百多发行商代表,沙姆斯和三个导演推销了45分钟,成绩却很可怜,只有5000万美元。消息传出去,还吓退了一些原本有意参股的投资人。

《云图》不得不将制作预算削减到最终的1.05亿美元,尽管如此它仍是迄今最贵的独立制片电影。美国的“独立制片”,意思是在主流大片厂系统以外筹资制作。

格兰特·希尔给认识二十多年的华裔制作人李少伟打电话,请他为《云图》在亚洲筹钱。

李少伟担任过陈凯歌《荆轲刺秦王》、李安《卧虎藏龙》、张艺谋《英雄》等影片的执行制片人、策划等职位,也做过《古墓丽影ii》、《蝙蝠侠2:黑暗骑士》等好莱坞大片的亚洲区制片。

&

哪个中国公司投资了《云图》?

李少伟同时也是新原野娱乐传媒有限公司的艺术总监。这家民营公司很年轻,成立不到5年。董事长裘华顺是浙江人,投资过《80后》、《守望者:最恶迷途》等几部片子。李少伟在裘华顺家和他一起看《空军一号》,顺嘴提起在为名叫《云图》的美国电影筹资,这电影有三个导演,“他都知道。可以说,二话没说,我们就握手了。”李少伟说。

“他们都在好莱坞拥有非常高的地位。这三个导演在一起,我觉得本身就非常迷人。再加上后来有这么多的明星,不计酬劳地加入。”裘华顺对《云图》项目的了解不算多,判断过程也并不复杂。

新原野为《云图》投入1000万美元,以其中500万获得影片在中国内地的发行权,另外500万为参股投资,获得影片9.3%的全球股权。在一家瑞士投资方进入《云图》项目之前,新原野的1000万美元一直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一笔投资。

裘华顺更看重的是到这个海外电影投资项目中去试一试,学学那些在中国电影产业里完全没有的游戏规则。“我们从来没有跟国外合作过,这个电影的项目公司在哪里都不清楚,我怎么能够收到钱?超支怎么办?拍砸了怎么办?”裘华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

然后,我们看看国际电影市场融资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担保、分账:

与格兰特·希尔为期半年的谈判中,新原野先后聘用了六位律师。英国的律师提出了诸如“汤姆·汉克斯病了怎么办”、“拍摄过程中遇到地震怎么办”的问题,裘华顺从来没有想到过。

“但是这些都不用我们管,有一个体系在替我们完成。”裘华顺印象最深的两件事,一是获得美国某大型担保公司为新原野在《云图》的投资担保风险,“超支了他去赔,拍砸了他去赔”;二是雇用一家全球分账公司,代理审计、结算和收取新原野在《云图》全球收益中应得的份额。

“我觉得很规范,很严谨。你在国内搞这种合作,常常是到最后打官司,分不到钱。全看老板的运气好不好。”裘华顺说。

虽然有中国的投资,《云图》并不能获得“合拍片”身份,它只能以引进分账大片身份分到内地票房收入的25%,而不是合拍片能分到的43%-45%。

&

看到这里,你应该很清楚,中国电影的融资环节中最缺失的就是什么?中国在电影融资过程中的中间服务环节还有很多缺失,例如“完片担保”,但这正是整个电影金融产业链完整最核心的环节,在好莱坞已十分成熟。

“完片担保”主要有三部分:电影下游的制作方、担保方以及电影上游的资金提供方。其中,担保方是整个链条的核心。国际市场上,担保方既有担保公司也有保险公司参与。

从流程而言,当电影的制作方需要资金拍摄新的电影,则通过担保方寻找上游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担保方既要了解整个电影的内容、演员,从而评估电影的票房收入,又要说服上游资本,投资该影片。从某种程度而言,担保方对电影制作的上下游皆存在着很强的渗透和控制能力。而这也形成了电影从筹资到发行分配的一个融资闭环,这个闭环的核心就在于担保。如今这个环节在中国市场却是缺失的。

那为什么中国很难做?一位投资人对钛媒体编辑说的话或许可以参考:中国电影超支、拍砸,演员不按约定工时,耍大牌或者临时调档期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大牌明星,但即便在好莱坞,再大牌的明星都非常职业,职业体现在不浪费制作方多余时间,因为一旦他/她影响了制作工期,影响了电影的投入、支出,担保公司需要做出赔偿,担保公司也会向明星索赔,更重要的是,该演员在好莱坞和担保公司的信誉也会受损,从而影响其职业生涯,因为担保公司一旦纪录演员存有信誉问题,而不愿意为该演员出演的影片担保,直接影响的便是该电影制片方的融资,进而影响制作团队对演员的选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但这显然并非根本原因,根本制度流程的完善一发而动全身。担保和分账制度的完善非一时之功,却是中国电影市场真正走向成熟,走向国际的必经之路。

&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