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初与马云达成三项交易:“去电信化”与“新玩法” | 钛媒体tmtpost—把脉科技资本论
对正处在产业变革关头的电信业和互联网来说,这句“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实在是金玉良言。
四月初,中电信董事长王晓初造访阿里巴巴总部,与阿里集团主席马云会面,并达成三项合作意向,涉及天猫、虚拟运营及阿里云os。
此前双方的合作已经从2009年北京电信开设天猫淘宝店开始,而这一次,阿里巴巴试图从电信运营商渠道推动战略业务。此后不久,马云又与中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进行了会面。
&
加紧“去电信化”
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是王晓初推崇的“去电信化”战略中的一步。
早在2009年,北京电信就开设了最早的电信运营商天猫店,两年后,三大运营商纷纷入驻天猫,而其中,在移动业务实力和渠道相对较弱的中电信,对电商渠道最为积极。
在2012年淘宝“双11”狂欢后,中国电信旗舰店以13353部手机的销量高居榜首,广东联通旗舰店卖出1916部手机排名第二,中国移动官方旗舰店仅售出366部手机。
据天猫公关部证实,在这次会谈中,王晓初对当前中电信在天猫商城的战绩表示满意,并表示会推动各省分公司积极开设天猫店,“形成竞争和协同”。天猫电器城频道,也会在即将到来的5.17电信日,与中电信和其他运营商网店一起,推出更多的“新玩法”。
而中电信的去电信化“玩法”不断加快,机制和引入外力是两大抓手。在通过成立业务基地和独立公司,并以引入风险投资的方式为机制松绑后,中电信在引入外力上颇为创新。
4月18日,中国电信联手亚马逊中国推出合约机销售服务。与网易合作“翼信”,和自己的im“翼聊”直接竞争,让市场优胜劣汰。在上述会谈中,王晓初也与马云商讨了在云计算方面的合作,中电信在云计算上以空间和通信能力见长,而阿里云服务则以计算和数据能力为目标,二者有一定的互补性。
不出意外,阿里巴巴会获得首批发放的虚拟运营商牌照,将代理转售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的移动业务。但阿里巴巴志向不仅在此。
&
阿里重在云os
在淘宝、支付宝之后,阿里冀望下一个亿级用户生态圈是云os,以在移动互联网上实现包抄。在4月中举行的阿里年会上,ceo陆兆禧提出阿里云os的目标是一年拥有3000万活跃用户。为此,阿里云os修正了两年前的做法,从与单一厂商合作的平台化战略,回归到阿里擅长的生态圈战略。
4月15日,阿里云os2.0露面,一口气与五个国内三线手机品牌推出六款云os手机,而按照阿里集团的推广计划,阿里云os今年要与30余家厂商合作,推出300余款智能手机。
多家国内品牌手机证实已与阿里云os进行了接触,他们坦承最大的吸引力来自于淘宝的渠道影响力。
15日淘宝云手机频道上线后,一款基伍云手机当天卖出近2000部。两年前,天语推出的首款阿里云手机小黄蜂也制造了3个月狂卖50万部的神话。
时至今日,云os生态圈战略的核心依然是覆盖量,为此,阿里内部人士透露,云os不排除做自有品牌手机的可能性。
让云os手机卖得更好,亦成为马云与王晓初会面中的重点。不能否认的是,仅凭渠道优势,阿里云os难以打动一线手机品牌,而要让小品牌的云os手机热卖,借力年销量3亿部手机的运营商补贴是非常现实的一步。
据了解,马云向王晓初介绍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措施:用户使用支付宝的“信用支付”,实现真正的0元购机,之后再每月向支付宝缴纳套餐话费即可。当前市场上的“0元购”,均需要预存一定的话费再按月返还。而支付宝提供的方式,无需用户预支任何成本。
上月支付宝推出了“信用支付”,根据买家信用算出授信额度完成付款,额度从1元-5000元不等,据支付宝内部人士称,满足这一信用要求的买家数量大概在7000-8000万人左右。
虽然这一方式极具吸引力,但牵涉到的风险承担却是关键。用户信用风险由支付宝与银行分担,但提前支付的购机款,特别是在信用开始的前几月,风险会更多地积压在运营商这一边。
阿里云os希望能够全力推动这一计划,为此招募了大量原先从摩托罗拉、中兴、海信等对接运营商业务的人员,与运营商开始具体商谈。“商谈过程还是很复杂的,从总部到地方公司的想法会有差别。最快能在一两个月后看到上线。”一位阿里内部人士透露。
&
融合与被融合
整体来看,阿里巴巴会通过此次合作获得长期权益,而极力希望谋求互联网化的中电信,实际上除了通过淘宝店和云os手机放号之外,依然无法获取新的赢利点。这再次验证当下运营商失去产业链龙头和价值高位后的困境与窘境。
甚至在可预见的未来,阿里巴巴会迅速演变为中电信一位可怕的对手:拥有虚拟运营牌照、强大的品牌与渠道、完善的客服体系,和运营商怎么也做不好的支付。如果这一切再加上操作系统,阿里巴巴的控制力将远远超过鼎盛时期的运营商。
王晓初在2012工作会上提出的“一去二化三新三者”,被视为当前对运营商转型策略最集中的回答。而由于先天性的缺陷,运营商的转型在全球都遇到难题。如何去电信化,如何实现互联网化,仍将是关乎生存的一大考验。(通信产业网记者:林紫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