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的六种不靠谱做法
走在路上低头看手机的人们,站在电梯前低头看手机的人们,吃饭时低头看手机的人们,谈话时眼睛经常飘到手机上的人们,此时此刻正在用手机看这篇文章的人们…所有这一切都毫无悬念地宣布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一向标榜着自己拥有读者注意力的媒体们,则不得不面对着读者群这种赤裸裸的注意力转移行为。
就如同数年前所有的 CEO都需要有一套自己的中国市场战略一样,今天所有的媒体业大佬们也都迫切地需要宣布自己的移动互联网战略。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在或多或少地通过某种手段给使用移动设备的读者们提供信息,尽管他们绝大部分的尝试都是缺乏具体思路的浅尝辄止或者乱拳出击。
大部分媒体所采用的无外乎以下六种方式:
1. 做一个移动版的网站,读者用手机访问比现有PC网站体验好点,网页打开速度也能快点;
2. 做一个移动APP客户端,把内容全都搬上去,还要增加全套的社交分享和各种流行手势操作;
3. 做一个数字版刊物,把杂志的排版体验和所有广告全部搬上去,让读者下载以后可以离线用移动设备阅读;
4. 入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或者Zaker等新闻客户端,成为其中可以被选择的一个小频道;
5. 搞一个微信公众号,然后每天发布或者推荐几条文章;
6. 都不想投入,那就先注册个新浪微博官方帐号吧,每天早晚给读者请安的同时页把自己的内容发表成微博+链接,祈祷着用户会通过因此而大量回流。
但是很遗憾,所以以上行为都是从自己的可操作性来考虑的,完全没有考虑到读者的真正需求。而且不论这六大招符不符合读者需求,目前都不符合商业需求就是真的。
做移动版的网站,除了花钱内置在几个主流浏览器里,你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让读者通过输入网址来访问,即便来访问了,体验也是差强人意,比原生的 APP相差太远。所以如果没有腾讯、360这样的把持入口的富爸爸,基本上不用考虑了。
做移动端APP吧,粗制滥造的基本没人用,精美流畅的又有着不菲的成本。更要命的是:移动应用需要持续地根据用户行为和需求进行改进和优化,所以单纯外包开发显然是难以做到的,而自己搭建这样的团队不论是成本、时间还是管理上都有很大的问题。
把现有刊物数字化出版?
这是所有选择里最不靠谱的一个,成本付出不说,收入基本可以忽略。我认识的几家不同行业的媒体,凡是做了数字版的,无一不是铩羽而归。问起收入…连把文字转化成数字出版物的成本都远远不够,一个月的所有相关收入加起来吃顿饭还只能是大众餐厅。请做数字出版物的同学们自己想一想,现在连冰箱、微波炉都上赶着要联网,你们做一个离线不实时的东西给谁看?更不要说,每次让读者下载一本数字刊物的努力和让用户下载一个APP都也差不多。
入驻搜狐、腾讯等知名新闻客户端,往好里说至少你的内容有机会被用户用移动设备看到了,往坏里说你的不仅缺少了个性化的商业手段还必须和一群竞争者一起祈祷用户选秀般来添加关注…然后眼睁睁看着用户被本地新闻、热点八卦等明显抢夺眼球的新闻带走。别跟我提[参考消息]通过搜狐新闻客户端卖了三百万广告出去——就凭着人家参考消息四个字…后面所代表的巨大资源,就算是入驻黑板报,也照样有钱收!
至于说搞个微信公众号,似乎现在每家都在做,但我看不出来这除了能让各家媒体整齐划一高端大气地在杂志广告和各类宣传中添加二维码以外,到底能给媒体本身带来什么?事实上,微信订阅号的折叠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了各位传统媒体人,除非你能够有独特的内容价值和粉丝效应来吸引读者,否则你的传播力还不如一个可以每天发出多条内容的微博号。与分发自己的内容相比,微信显然更加适合服务自己的用户,所以媒体公司大可不必想着怎么在微信上赚钱,而更应该想想怎么用微信来服务自己的读者社群。
最后提到了微博,这个曾经火热的集社交、新闻、营销为一身的超级平台已经被太多重复的、低质量的信息噪音给淹没了。媒体唯一能做的就是维持——低成本地维持——让自己至少有个与读者沟通的渠道,或多或少地增加一点回流流量,或者至少不要落后于其他竞争者。
说了这么多负面的说法,好像所有的路都走不通似的,但需求其实一直在那里,就看你能不能发掘出来并且满足它。到底现在用户需要什么样的移动阅读工具呢?本着移动阅读时代文章不能太长的原则,我将在下一篇文章和大家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