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到场景再到盈利”的商业闭环,百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科技新知
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升级组织架构,其中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进一步加大了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企业内部的比重。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轮阿里的自我升级中,“未来”这个词被多次提及。在张勇的内部信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其开场白中,短短一百个字,“未来”一词出现了三次。
阿里向来是一个非常重视战略布局且执行力极强的企业。自2016年由马云在云栖大会上提出“五新”战略以来,对“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新技术”的追求,已经逐步贯穿到了每个阿里人的思想和行为中。而这次组织架构的升级,我们也可以看作是对“五新”战略的进一步落实。
而就在前段时间,腾讯则刚完成了史上第三次重大结构调整,其官方发表文章说:“此次主动革新是腾讯迈向下一个20年的新起点。”其中,“持续投资未来前沿基础科学,加大对 AI、机器人、量子实验室等投入”是腾讯调整组织架构的重点内容。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中国互联网领域中两大巨头先后发声宣布“组织升级”,其背后的共同驱动力都难逃一个词:“未来”。
面对未来,AT的策略是什么?
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阿里过去几年中积累的算法能力、机器智能的计算平台、调度平台等核心能力将全面与阿里云结合,构建新时代中面向全社会基于云计算的智能化技术基础设施。
而腾讯则屡次强调“产业互联网”,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将整合包括腾讯云、智慧零售、腾讯地图、安全产品等核心业务线,帮助医疗、教育、交通、制造业等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在组织升级的相关报道里,阿里说,自己将“加强技术、智能互联网的投入和建设”。而腾讯则强调,“技术是互联网科技公司最底层的基础设施”,同时,自己“正以技术为驱动引擎,探索社交和内容的融合。”
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分析,关于这前后两次的转型,可以提炼出这样几个共性,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当下这个时代,关键词分别是:“未来”,“技术”,“To B”,“云和AI”。
- “未来”
这个词,粗浅来看,不过就是“明天”,“明年”,“三五年后”的意思。但两家巨头先后调整战略步伐,这起码透露出一个信息,即“未来并不是今日的复刻延续”,即“现有的组织架构,无法应对未来的情形”,即“未来将发生变化”。
- “技术”
面对变化,两家公司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样的应对之道,那就是技术。他们大谈特谈的,不再是“渠道”,不再是“团队战略执行”,不再是“用户产品体验”。技术,是他们共同聚焦的地方。“技术将驱动主导未来”,在这一点上,腾讯和阿里达成了共识。
- “To B”
面对C端业务的饱和,阿里提出了“向全社会提供基础设施”,而腾讯则更加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全面拥抱产业互联网”。而B端领域内的诸多问题,都需要足够强力的技术支持才有解决的可能。在这一领域,大数据,云计算将大有可为。
- “云和AI”
在这两家公司的调整我们不难看到,云和AI都已经上升到了无比重要的位置。阿里这边,云部门再次升级,同时人工智能实验室进入了集团创新事业群。而腾讯这边也同样新设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继续加大对AI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和量子实验室的投入。
综上总结便是,“未来”要变,而应对之法则是“技术”。“To B”的现实诉求,使得技术的战略地位空前重要,而“云和AI”,则是每一家科技型互联网公司所必须去争抢的赛道。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与喊出“五新”和“拥抱产业互联网”的AT有所不同,百度在组织结构上并没有任何大动作。
为什么?
2018发生了什么?
- 2018中国经济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速在2009年一季度降至6.2%,这是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出现的第一次经济底部。
在经济短暂回升后,2010年三季度开始,我国经济从10%的增速逐季回落。2018年,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发布的主要经济数据表明,我国前三季度GDP增速为6.7%,其中三季度增速为6.5%,创近十年来新低。
以上是数据情况。而从印象流来说则是:“年年有人哭穷,但今年特别多”。
2018,拼多多上市。有人管这个叫“市场下沉”,有人管这个叫“消费降级”,有人管这个叫“老百姓兜里没钱了”。
老百姓兜里没钱了,阿里雄心勃勃的新零售战略被生生拖住;老百姓兜里没钱了,买皮肤供养腾讯的年轻人,氪金欲望明显放缓。
原因分析并不是本文的主要方向,我们只看现象。
- 移动流量红利
中国互联网史,乍一看很短,前后不过20余年。但凑近了看,信息密度极高。就在这短短的20年里,王朝几经更迭。
粗略来分,1998年~2009年,中国互联网处于新闻门户时代;
2009年~2012年,BAT格局形成,呈三足鼎立之势;
2012年至今,移动互联网大爆发,而百度也由于在移动端的诸多原因,逐渐掉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AT两极格局,以及TMD三小巨头夹缝突围,列强选边站队的局面;
可根据各大公司财报数据来看,2018是为转折年,移动红利即将耗尽,面向市场的移动端不再可能继续担任未来市场增量的主体部分。
一个典型的例子:前些日子腾讯发布Q3财报,其中有一项数据:微信的MAU达到了10.83亿,中国人口也就14亿不到。
除此之外,正如我们看到的,各大互联网公司已经将移动端的“衣食住行”等大块需求市场切割殆尽,并且已经进入了竞争的红海期。
有人说,那“5G”呢?“5G”时代来临之后,会出现新的变化吗?
可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移动端的红利上限是“人口”这一大前提条件。举例来说,我们家小区有两家小贩在卖包子,我们全小区的人都在那买。后来技术升级了,“5G”时代来了,这两家小贩纷纷开始卖面包,卖烧麦,但小区的人数没有任何变化,假如他们希望获取更大的利润,唯有向外走。而别的小区,又岂是那么容易进的?
诚然,底层技术的升级必然会带来行业的震荡,也许会有人认为这将产生什么“新的机会”。但目前来看,“5G”所能带来的最大改变,应该会出现在文娱领域。
而该领域中已经有了足够成熟的互联网公司在激烈竞争着。也许对内容生产者来说,“5G”时代或许会是一个新的机会。但对希望成为平台的互联网公司而言,这一领域必将被现有的几位牢牢把控着,突围机会不大。
以上,就是我国互联网行业所处的宏观背景:大环境经济变差,移动流量红利见顶,而这些,都在逼迫着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去寻求新的出路。
AI量变与质变前夜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已经看出,两位大佬的思路不谋而合,都是希望围绕“新技术”来护住“未来”。而新技术的情况,又是怎样呢?我们可以简单来看一下。
首先是国家政策层面。自2016年起,人工智能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地位。也是从那个时候,AI的相关政策正式进入爆发期。
2016年3月,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人工智能概念进入“十三五”重大工程。
2017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紧接着四个月后,国务院正式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明确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而最近的一次则是2018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会上习主席再次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自15年《中国制造2025》中首次提及智能制造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国家围绕AI领域先后颁布政策条例达13次之多,充分说明了国家层面的重视程度。
而另一方面,根据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DWPI)数据库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10年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近两年的增长率更是令人瞩目。
图1 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年度变化趋势
而各国/地区的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情况则如下图所示
图2 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地区
其中,中国以76876件的专利申请数量列于全球首位,高于美国。
与此同时,相比17年的AI人才急缺,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在人才储备方面国内也在逐步上升。
一方面来自人才回流。《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美国已成中国AI人才最大回流来源,中国拥有海外工作经历的AI技术人才有43.9%来自美国。华人人才的持续回流,将加快缩短中国与美国等国家的技术差距,人工智能的顶级人才回国后主要聚集在BAT三家。
这个中缘由,优厚的薪资待遇自然是其中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数据”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基础,如果没有海量的数据,高水平的研究人员也难有作为。而海量数据恰恰是互联网行业巨头们的优势。
而另一方面,关于基层人才的培养,目前来看大多数都来自内部转岗,还有部分则是通过校园招聘而来。
随着人工智能概念的持续火爆,大批求职者主动向人工智能相关岗位靠近。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中,我国期望在AI领域工作的求职者正以每年翻倍的速度迅猛增长,特别是偏基础层面的AI职位,如算法工程师,供应增幅达到150%以上。
以上,就是我国互联网行业所处的技术背景:在AI领域,上层政策给予了极大的扶持和重视,而底层的专利情况,人才储备也处于迅速积累阶段,这些都为未来行业的爆发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可以说,AI新时代,正处于爆发前夜。
BAT 2.0
前文我们分别从“宏观环境”、“技术背景”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这几年来互联网大环境的变化,从而也更进一步说明了腾讯和阿里的架构调整的必要性。
回到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何百度却迟迟按兵不动呢?
业内都在说:百度重技术,阿里重运营,腾讯重产品。
其实这只是表象罢了。腾讯的底层逻辑,一直是拿住用户,拿住流量池。占据这一高地优势后,打哪个领域,都是俯冲;
阿里的底层逻辑是,上端,要有战略,下游,要能执行。搞电商,做金融,上端,改变中国小市场经营态势,促进中国金融改良,进一步释放经济活性。下端,跟千百万小商贩斗智斗勇,一场场全是硬仗;
而百度的底层逻辑则一直都是,发展技术,发展牛逼的技术,迅速达至最底层服务商的位置,然后依靠巨大的技术门槛把住这个位置,收获相应的回报。
前些年,由于移动端的步伐落后,百度一直处于一种焦虑之中。然而以16年为界,百度终于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前进方向,并坚定地走了下去。
自2017年始,百度一直在释放一个信号,这一信号借由百度AI开发者大会持续增强,“百度大脑”,“Dueros”,“Apollo自动驾驶平台”等一系列产品都在透露着:“全速接入人工智能时代”。
李彦宏不喜欢“互联网下半场”这个词,因为在这个下半场里,几乎没有百度什么事情。而就在今年,他已经急不可耐地提出了新说法,“互联网只是前菜,人工智能才是正餐。”而“人工智能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有着质的区别。”
他这样说,有充分的立场和理由。
- 2010年,全球最年轻的ACL(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会士,唯一一个出任过主席的华人王海峰,正式加入百度,领衔“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智能研究;
- 2014年,微软的首席研发总监景鲲加入百度,全面接手度秘团队的管理工作,随后于2017年,带领团队正式推出了对话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统DuerOS;
- 2016年底,在AR、VR、无人驾驶领域具有大量研究成果的教授杨睿刚加入百度,领导机器人和自主驾驶实验室(RAL),成为百度研究院科学家,任三维视觉首席科学家、机器人和自动驾驶实验室负责人。
- ......
与阿里和腾讯面对变化时的焦虑有所不同,百度面对这一时代风口的转换,可以说是欣然接受。
人工智能方面,我国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主要申请人近些年的申请趋势则如下图:
图3 国内排名前五位的申请人各自申请量趋势
其中三个中国申请人,百度、中国科学院、腾讯的申请量在近几年增长迅速。尤其大家可以注意到,在2016年之后,百度公司的专利申请量陡然提高,迅速超过了其他申请人,并在最近两年遥遥领先。
我们再来看看当下国内专利权人的情况。
图4 中国主要专利权人申请量
其中,百度以2368的数据量居国内首位。
另外,在人工智能领域,在其他公司还在聊概念的时候,百度已然抢先接入了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出行。
- 2014年发布大数据平台,深度语言系统,开始进入自动驾驶领域;
- 2015年推出机器人助手,无人车开始上路测试,第二代深度语音系统发布;
- 2016年无人车开始试运营并拿下路测牌照,百度大脑AI发布;
- 2017年第二个硅谷研发中心成立,阿波罗自动驾驶平台对外开放,并累积拿下人工智能专利2000项;
今年7月,李彦宏在第二届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曾自豪地宣布“吹过的牛实现了”,由百度联合金龙客车打造,全球首款L4级量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量产下线。
最新数据统计表明,国内自动驾驶方向排名前15的申请人以企业申请人为主,但是这些企业主要是以福特、丰田为代表的国外老牌汽车生产厂商。
国内的企业仅有百度、大疆和容祺智能挤进榜单,而百度作为上榜的唯一一家互联网公司,申请量列于首位。
图5 自动驾驶方向国内主要申请人
两年的蛰伏,终于等来了如今的转折期。现如今,无论是“技术基因”,还是“常年与B端打交道”的业务经验,抑或是于“AI领域的先发优势”。看上去似乎是老天爷尤为钟情“三国演义”的故事,在生死关头又拉了百度一把,给了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然而能否抓住这个机会,能否完美达成“从技术到场景再到盈利”的商业闭环,其实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