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灵魂离职,走下神坛的苹果设计将去向何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2015年升任CDO(首席设计官),退出具体的产品设计工作之后,在乔布斯的“遗作”Apple Park完成之后,“设计灵魂”Jony Ive终于如愿以偿地正式从服务了近30年的苹果“退役”。
据Bloomberg透露,Jony Ive早已萌生退意。早在Apple Watch发布之后,Jony Ive就开始逐步退出日常管理工作,甚至一周才去公司两次。
究其原因,在各条产品线都已成熟之后,无论是Mac还是iPad、Apple Watch,Jony Ive确立的设计语言都已经定型限。苹果的重心已经从外型突破转向了修炼“内功”。Jony Ive最为痴迷的工业设计在苹果已经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
银匠家庭出身的Jony Ive对于材质的迷恋众所周知,他对于视觉、触觉层面的“物理感受”极为着迷,对于大规模电子产品材质和制造工艺的探索是其苹果生涯的主要成就,从iMac的彩色透明塑料外壳到iPod的白色滚轮,再到2003年的银灰色铝合金材质以及后来的Unibody一体化工艺。
iPhone 5C是Jony Ive试图在手机设计中引入塑料材质的一次尝试,缤纷的色彩、聚碳酸酯的塑料,露出彩色后背的保护壳,Jony Ive试图复制糖果色iMac对于当时同质化PC的颠覆。
被从角落里发掘出来的Jony Ive当时和乔布斯一样愤世嫉俗:“计算机产业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已经保守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而手机在iPhone横空出世之后也正在变得千篇一律,似乎在重走个人电脑的发展之路。
然而,与糖果色iMac受到的追捧不同,iPhone 5C并未改变人们对于塑料根深蒂固的“廉价”印象,在以材质分高下的等级序列中,人们对于手机看上去如何远比摸上去如何更加在意。
Jony Ive主导设计(同时声优出演)的最后一款产品2019Mac Pro就被指和多年前的Power Mac Cube大同小异,“刨丝器”的新散热孔设计有种厌倦了自我重复而放飞自我的感觉。
而用户对于屏占比、摄影能力变本加厉的追求,让iPhone一再陷入摄像头凸起、刘海屏、浴霸三摄的妥协之中,从设计神坛上一步步走下。Jony Ive也被指离开了乔布斯之后江郎才尽。
然而,轻薄机身与单反级摄影、全面屏与自拍需要,归根结底是手机在展示介质(理想形态是一块轻薄如纸的玻璃)与外界交互之间的矛盾。乔布斯时代这样的矛盾尚未显现,如今这样的矛盾正在越来越突出。
在屏幕技术有所突破之前,手机的一体化只能一点点被牺牲,外形和功已难以兼顾。只不过苹果还没有倒退到升降结构的地步。
用户吐槽归吐槽,面对更好的拍照效果和更宽广的屏幕,用户依然会“真香”,只是各种尚不成熟的“奇技淫巧”的吸引力正在越来越大,iPhone的销量虽然不至于断崖式下跌,但因为再没有惊喜而持续疲软。
而对于屏占比的极端追求,正在压倒性地主导手机设计潮流。无论是机械机构、双面屏、折叠屏等创新,都是为了追求极致屏占比,这让刘海屏一用三年的iPhone显得落伍。
苹果之所以坚持 Face ID,背后是从“被动交互”到“主动感知”的交互逻辑,虽然目前的Face ID人机交互的潜力未被充分挖掘,目前的应用场景仍停留在手机解锁和动画表情层面。
短期看来,正是集成了环境光传感器、距离感应器、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点阵投影器的Face ID使得iPhone无法舍弃刘海屏设计,即使屏下摄像头技术成熟,结构光模组对于屏幕透光率依然有更高的要求。
从Face ID的主动感知到HomePod的环境感知、AirPods的生物感知,Apple Watch的健康感知,苹果设计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屏幕之外的下一代人机交互。
然而,基于感知的人机交互由于过于超前,应用场景局限,目前尚未充分展现其商业潜力。iPhone的刘海被人诟病,HomePod由于封闭生态而销量不佳,全球降价,唯有AirPods因为其出色的感知能力而成为苹果近年来最成功的产品。
一向“甘为人后”,在用户体验足够成熟之前不轻易出手的苹果,虽然专利库中武器齐备,却因为不屑“抢跑”而给外界创新不足的印象。一年一次新机发布的迭代速度和单一产品线,使苹果没有余地进行多样化的技术路线尝试。
而Jony Ive奉行的“it's easy to make it different, it's harder to make it better”理念,在计算设备同质化的时代,已经显得过于保守。用户对于different的渴望有多大,对于苹果的失望就有多大。离开了乔布斯的Jony Ive很显然缺少独自开拓新产品线的权力、魄力和执行力。
根据库克向投资人的许愿,苹果的下一款革命性产品有可能是AR眼镜,然而这需要技术和制作工艺的突破(比如解决续航难题)以及全新的交互方式,而Jony Ive更擅长于完善现有技术的体验。
工业设计出身的Jony Ive一手打造了苹果的产品风格,简约清晰、去除矫饰、亲切易用。 这种设计理念也让他成为拟物设计的敌人,亲自主导了“扁平化”的iOS 7,从底层逻辑出发重构iOS 系统的信息层级与架构,抛弃对于物理世界事物的模仿,而是在通过毛玻璃、动态效果、卡片、渐变色等为数字界面赋予“物理感”。
自此之后,基于屏幕的人机交互只剩下了功能完善与小修小补,iOS和Mac OS的协同融合。至于屏幕之外的人机交互,则非Jony Ive的兴趣之所在。
不仅如此,用户对于OS的关注已经转移到对于应用和内容的关注。苹果在努力从一家硬件公司转型为服务及内容公司。
在Jony Ive正式离职之后,苹果将不再保留CDO(首席设计官),苹果的最高设计负责人 Evans Hankey(工业设计)和 Alan Dye(人机介面设计)会向COO(首席运营官) Jeff Williams 汇报,而不再向Tim Cook汇报。这意味着设计在苹果内部地位的进一步下降。
在人类从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迁移过程中,Jony Ive扮演了铺路搭桥的工作,他对于产品材质、物理感知和设计细节的追求,让初入数字世界的我们熟悉而亲切,他让电子产品从冷冰冰的望而生畏之物,变成身体的自然延伸。
如今,我们对于数字世界的兴趣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于物理感知的兴趣,对于屏幕设备的唯一需求只有全面屏。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进入科幻电影中那个不再有实体设备的未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