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之父”说互联网已背离初衷,未来还会继续错下去吗?

钛媒体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万维网之父”说互联网已背离初衷,未来还会继续错下去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最极客,作者|东方亦落

近日,创刊120周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北京召开了EmTech China 2019全球新兴科技峰会。峰会邀请到了来自全球的709位顶尖科学家与公司的领军人物。其中就有曾被《时代》杂志评为100名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

不过这位“万维网之父”在言谈间却显露出对当今互联网发展状况的不满。他认为互联网发展曾依循“长尾效应”,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准则,它使得各种公司都有生存空间,但“长尾效应最终失效了”。

蒂姆·伯纳斯·李还指出,如今的互联网中存在许多“数据孤岛”,这背离了互联网创立的初衷,我们已经开始失去了互联网的精神,而且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基于此,互联网需要“颠覆”,蒂姆·伯纳斯·李正在为此研究开源去中心化的网络平台。

那么,究竟蒂姆·伯纳斯·李口中的“互联网的初衷”是怎样的?“长尾效应”在其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又如何背离了互联网的初衷?未来还会一直这样背离下去吗?

开放、平等是互联网初心,“长尾效应”的作用不可忽视

如今,我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互联网,衣食住行、娱乐购物、获取讯息,互联网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强势渗入人们的生活。很多时候人们在生活中容易迷失自己,失去了“初心”,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似乎更是如此,当你流连在有趣的内容中,当你沉迷于剁手的快感中,当你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互联网最初的面貌是怎样的呢?

想要探究这个问题,可以了解一下万维网的发展过程。

1989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因为工作需要,希望能够开发出一种资源共享的远程访问系统。这种系统能够提供统一的接口来访问包括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

因此,蒂姆·伯纳斯·李就开发出了全球首个Web服务器和客户机。当然现在看起来这套设备非常简陋,但它却是一个时代的开端。

1989年底,蒂姆将这个发明命名为“ World Wide Web(万维网)”也就是如今我们再熟悉不过的“WWW”。后来美国知名信息专家尼葛·洛庞帝教授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评价这个发明是“Internet 历史上划时代的分水岭”。

要知道,这种发明是相当有分量的,蒂姆完全可以借此成为超级富翁。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在1991年发布了万维网的源代码。当时业内也有其他能够连接数据和文件的信息系统,但万维网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它独具的通用性,只要有电脑,谁都能上万维网,并且谁都能在源代码的基础之上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改动。

当时蒂姆的信念就是,万维网要和收费、会员、权限等名词划清界限,秉承着“自由开放“的原则,不受制于任何的公司或个人。用户可以形成一个“自由开放的社群”,在互联网中尽情挥洒,施展自己的想法。所以那时的互联网是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世界,任何用户都能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畅所欲言,并且链接到任何其他的网站。

在互联网向着“自由平等”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理论也同样不可忽视,其中“万维网之父”在演讲中提到的“长尾效应”就是一个重要的准则。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于2004年提出的,用来描述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既然提到了亚马逊,我们或许可以通过一个发生在亚马逊中的真实事件更加明确什么是“长尾效应”。

先说一个现在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进入电商平台,会看到很多热销商品,但同时也有许多与热销商品同类的冷门商品挂在上面,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

在1958年,英国登山者乔·辛普森写了一本名叫《Touching the Void》(触摸巅峰)的书,主要讲述了他与同伴在登山过程中的惊险故事。当时这本书评价很好,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很快就被人们遗忘了。

然而在十年之后,畅销书作家乔恩·克拉考尔也写了一本关于登山的书《Into Thin Air》(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在出版界引起轰动,而与此同时,被遗忘多时的《Touching the Void》突然也变成了畅销书,不仅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盘踞了3个多月的时间,还被改编成了纪录片。最后《Touching the Void》的销量甚至超出《Into Thin Air》一倍多。

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亚马逊当时的在线销售软件记录了读者的购买行为模式,并在网页中建议购买《Into Thin Air》的读者也可以看看《Touching the Void》。这种行为本质上和如今的人工智能推荐是一样的,卖的多就推荐的多,更多的推荐带来更高的销量。

要知道,之前《Touching the Void》都要绝版了,正是亚马逊将无限的货架空间和相关购买趋势与舆论热点结合的举动,创造了《Touching the Void》十年之后的“逆袭”。

从本质上来看,这就是“长尾效应”的力量。“长尾效应”指原来不受重视或者销量不佳但种类多的产品或服务,由于总量巨大,累计起来的总收益能够超过主流产品的现象。

这一理论在亚马逊这一事例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但又不局限于此。也许提出这一理论的安德森也没有想到,当时触及和阐述的长尾,仅仅是互联网中的冰山一角。

与长尾效应有关联的还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二八法则”,即20%的人口占据了社会上80%的财富。对于传统商家而言,普遍会去关注80%销售量的热门商品,但在互联网世界,货架是虚拟的,可以摆放无限的产品,所以网站中有一个商家或是一千个商家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淘宝就是个中典型,所以互联网平台能够容纳更多的商品、服务和用户。在这个前提下,互联网公司可以先提供免费的基础服务,再以交叉补贴的方法获得盈利。也正是依据这个理论,电商平台才能够满足用户对各种商品的需求。

不过这就涉及到安德森的另一个观点:互联网行业需要达到垄断才能获得最大利润,而这个垄断一定伴随着长尾理论的实践。实际上互联网也是这样发展的。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亚马逊、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开始采集分析用户的上网记录并以此获利。这种“风气”也蔓延开来,互联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成熟”的领域,越来越多的“头部”公司,但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垄断”,并且这种垄断体现在各方面。

信息孤岛、商业垄断...互联网已偏离初衷,但未来依旧光明

互联网的初衷,也是它最有价值之处,那就是赋予了人们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权利。万维网的创立初衷也同样如此,帮助人们整理现有的知识,让人们看到他们所未知的世界。所以“万维网之父”拒绝用万维网获得利益,拒绝屏障,拒绝将其“精英化”。而今互联网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正是得益于此。

从技术层面来看,如今的发展趋势其实是符合互联网的初衷的。现在人们都能藉由互联网获得更多的信息,站点和信息实体之间都是彼此关联的,信息在站点内的传递、用户在信息主体内的运转都是非常通畅的。所以我们才能从各种渠道获得知识,才能通过网络完成各种事情。互联网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虚拟空间,而是与现实有着愈加紧密的连接。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今的互联网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孤岛”和“垄断”。

就拿当下最火爆的App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App生态日益强大,现在打开手机,界面都是一个一个的App组成的。然而这一个个的App也是一个个“信息孤岛”。要知道App已经过了激烈的“厮杀”时期,洗牌也基本完成。每个领域都在逐渐成熟,头部效应就愈加明显,尾部App已所剩无几。

例如提到电商就是淘宝、京东,提到问答就是知乎,提到音频市场就是喜马拉雅、蜻蜓。每个领域就剩下那么几个超级App,虽然这其中也有生态系统,但在“漏斗式”的整体环境之下,用户会被筛的越来越少,信息和服务主体的自主话语权会被严重削弱。在App的“割据”状态之下,平等、自由都很容易远离互联网。

具体而言就是,用户想进入一个圈子,那就付费。你想把自己的信息放上来,就得按照平台的标准修改。如果你违反了这个准则,那么就会被踢出去。固定圈子的人一般不会带另一个圈子一起玩,因为大家在内部都有一种“认同感”、“集体感”,所以不同的App更像是两个平行但永不相交的世界。

这种情况下用户很痛苦,因为似乎越来越没办法发出自己的声音了,越来越多的观点都是受互联网中的“意见领袖”影响之后所发出的。信息生产者也痛苦,因为他们也被商品化了,本来是希望能将自己的信息传播给更多的人,却在无形中背负了“枷锁”。

其实在一个商业化的时代,这些行为的背后大都被资本操控,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他们手里的工具而已。巨头们都希望把控优质的产品和信息,最好能自己制定游戏规则,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

所以互联网如今的道路与最初相比确实是遇到了“曲折”,甚至有背离初衷的风险。也许就像蒂姆·伯纳斯·李说的,“信息孤岛”使许多人感受到了挫折,而互联网已经丧失最初的精神,需要颠覆重来。

所幸的是,许多互联网从业者也意识到了这种“垄断”的弊端,并为改善这种情况做出了许多努力。

例如蒂姆·伯纳斯·李成立了致力于推动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公司 Inrupt ,并且带领MIT团队研究开源去中心化网络平台Solid,希望可以让互联网重回“自由平等”的初衷。许多巨头,比如腾讯、阿里都在致力于创造一个开放的互联网环境。哪怕现在还无法完全脱离“垄断”的”窠臼,但这种转变同样是令人欣喜的。

在如今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中,太多的光怪陆离,太多的真假难辨。商业化的主流之下,互联网也难逃垄断的“命运”。虽然过程是曲折的,但前途依旧是光明的,万事万物都遵循这一规律,互联网自然也不例外。目前的道路可能背离了初衷,但是相信在不断的发展和各方的努力下,互联网最终依然能够遵循初心。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随意打赏

互联网是什么行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互联网 万维网什么叫互联网互联网是什么网络平台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